闵 子 骞
1.【关键词】
孝悌忠义、德行高尚、好学尊师
2.【人物概括】
孔子高徒,以“孝”称道,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3.【人物基本信息】
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损,字子骞,中国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4.【主要经历、典型事迹】
主要经历:
闵子骞祖籍曲阜,其先祖曾是鲁国的第4代国君鲁闵公,至闵子骞时迁居鲁国武棠邑闵染坊,成为了庶民。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6年),闵子骞诞生。7岁时,其生母姜氏病故,父亲续娶乐氏,并生了闵需、闵如二弟。
公元前518年,18岁的闵子骞重返曲阜,投师孔门,从此开始了40多年的从学孔子的生涯。这期间,除短暂出任费宰外,他一直追随孔子求学、助教。孔子离鲁出走,他便随师周游列国;孔子病重期间,他四处求卜问医;孔子病逝后,他悲痛至极,与其他同门一起为孔子守墓3年,竭尽师生之情。
战国初年,闵子骞与樊迟、宓子贱定居于宓家铟堆,三人相距不过五里,故有“五里三贤”之称。他们设坛招募弟子数百人,开馆启蒙,精心施教,传承孔子之道。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樊迟突然暴病离世。闵子骞、宓子贱将樊迟葬于棠地。安排好晚辈继续施教后,闵子骞便去了高原。公元前447年,闵子骞病卒,享年89岁,葬于历城县城东5里。
典型事迹:
a.鞭打芦花
闵子骞8岁丧母,父续娶后妻姚氏,生闵革、闵蒙二子。继母对亲生的两个孩子十分疼爱,对闵子骞却十分刻簿,平时不是打就是骂,不给饭吃也是常事。这一切,闵子骞都默默地忍受了。
有一年冬天,闵父带着三个儿子外出,闵子骞坐在马车上直喊冷。脾气粗暴的闵父气愤地说:“你弟弟的棉袄比你的薄不喊冷,你穿的比谁都厚还喊冷,你到底是安的什么心?”说着,举起马鞭就打,闵子骞的棉袄被打破了,许多芦花纷纷扬扬地从棉袄里飞了出来。闵父见状,大吃一惊,撕开小儿子的棉袄一看,全是新棉花,原来是继母搞的鬼呀。闵父自觉错怪了孩子,抱着闵子骞落下了悔恨的泪水……
回了家,闵父狠狠打了继母一顿,接着又写了一纸休书。继母哭哭啼啼就要被赶出闵家门了,闵子骞见状,一面拉住继母,一面跪在父亲面前哀求道:“不能休儿母,不能休儿母,母在一儿苦,若是休儿母,仨儿都受苦。”
闵父觉得有道理,就依了闵子骞,把继母留了下来。闵子骞的做法也感动了继母,从此,继母对三个孩子都一样地疼爱了。
b.水胜束修
闵子骞投师孔门。但当时家贫交不起充学费的束修(干肉条),他就为老师奉上一缸精心酿制的佳酿。同学中有人嗤笑说:“曹溪之水,怎能抵得上束修?”孔子闻言,讲学时故意说道:“闵子骞千里求学,精神可嘉,虽是曹溪一滴,远胜束修百条。”闵子骞求学后,读书刻苦,为人沉稳持重,崇尚节俭。
c.闵子骞辞官
闵子骞成名后,被鲁君派往费邑为宰。他在费邑行仁政,施德治,不出一年,费邑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秋粮刚刚收获,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阳虎便赶来催缴赋税。
闵子骞说:“官税刚刚收了一部分,等收齐后我亲自送到国库里去。”
阳虎摆摆手,说:“费邑是季氏的私邑,官税直接交给季氏就行啦。”
闵子骞是个实在人,不由地问道:“我生在鲁国,长在鲁国,如今又为费邑宰,怎么从没听说过费邑是私人的邑地呢?”
阳虎不耐烦地说道:“鲁定公以弟继承兄位,也是不合理的,这都是季氏拥戴他的结果。如今国家大权掌握在季氏手中,这费邑还不是季氏家的吗?”
闵子骞听了,憋了一肚子气。自己全心全意治理费邑,原以为是替国家出力,没想到干来干去竟是为私人卖命,于是决定辞去官职。他在辞呈中假说父亲年高体弱,老病缠身,要归家侍候老父,以尽孝道。因忠孝不能两全,所以要辞去费邑宰的职务。鲁君闻知,连忙派人劝阻,但闵子骞主意已定,坚辞官职。不待鲁君批准,就匆匆离任,隐居到汶水之滨,从此再也不肯出山为官啦!
5.【经典语录】
.《论语·雍也第六》:“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论语·先进第十一》:“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论语·先进第十一》:“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父母昆弟之言。’”
.《论语·先进第十一》:“闵子侍侧,誾誾如也。”
.《论语·先进第十一》:“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6.【名家评说】
A.注重自身修养,品德高尚
a.注重仁德修养,品德超凡脱俗
西汉桓宽的《盐铁论•地广》说:“古之君子,守道立名,修身以俟时,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惟仁之处,惟义之行。临财苟得,见利反义,不义而富,无名而贵,仁者不为也。故曾参、闵子,不以其仁易晋、楚之富。”
刘向的《说苑•修文》说:闵子骞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孔子与之琴,使之弦,援琴而弦,切切而悲作,而曰:“先生制礼不敢过也。”孔子曰:”君子也。”君子是古人对其品行的高度评价。
《汉书•杨雄传》:“仲尼之后,迄于汉道,德行颜、闵。”可见在汉人看来,闵子骞是古代的仁人,德行仅次于孔子。
b.孝悌卓著,堪称楷模
东汉明帝曾颁布诏书赞美“昔曾、闵奉亲,竭欢致养”(《后汉书•明帝纪》)“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可见,至高无上的皇帝已经将闵子骞作为孝之楷模大力宣扬。
B.为人沉稳持重,淡泊名利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赞美闵子骞善于修身,淡泊名利。“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矣,何以知之?今人大有义而甚无利,虽贫与贱尚荣其行,以自好而乐生,原宪、曾、闵之属是也。”《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司马迁称赞他:“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C.好学尊师,才能出众
闵子骞对老师孔子总是恭敬从命,‘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
在汉代人推荐人才的奏章中,称其“事师有颜闵之材,荣名闻于四方”《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汉代官学、私学十分发达,汉人重视师生关系,强调尊师重道,闵子骞的尊师重道无衣成为广大学子的楷模
同时在《汉书》中有以“颜、闵为博士”之假设,汉人以闵子骞为理想的博士,就充分肯定了他的博学多识。
不仅博学多识,闵子骞还具备较为出众的政治才能。《春秋繁露`俞序》称“子贡、闵子、公肩子言为其切而为国家贤也。”
综述,闵子骞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德行修养极为高尚的先贤之一。作为孔子早期弟子,闵子骞特别注重“仁”的修养,以“德行”与颜回并称,其“孝悌”之德尤其为人称颂。孔子曾称赞他:“孝哉闵子骞!”《论语》、《史记》、《闵子骞单衣记》等都对闵子骞的孝行有所记录或赞誉,元代编撰的《二十四孝》和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都将闵子骞单衣顺母的故
事列为三篇,被奉为历史上最为孝顺的二十四个典范人物之一。虽然文献中记载闵子骞的言论事迹不多,但他为如家思想积极、核心的部分,富有积极意义和时代价值。
7.【个人感触】
“孝”是尽心事亲,孝顺父母;“贤”是有才有德,德才兼备。孝贤并提,涵义更广更深,就是倡导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人人都做德才兼备的人才,家家都是和睦幸福的家庭。这样,家庭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强盛。
古代很多孝行故事,现在看来,有的是残忍和愚昧的行为,是不宜宣传和提倡的,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而闵子骞的孝行故事则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对于闵子不计前嫌,为他人着想,不以个人得失为目的,解决家庭矛盾的做法,不但过去值得提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也是值得借鉴的。
“孝,德之始也”,“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善待家人,不仅是做人的起码道德,是道德之基,也是为官者的基本“官德”。“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受恩不忘,知恩必报。如果一个人连赋予自己生命,哺育自己生长的父母都不知报答,不知孝敬,那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良知,也毫无道德可言。闵子骞之孝的精神实质是善良、宽容、亲情和仁爱,阴识是我们中华民族
几千年优秀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我们共同传承的道德文明。我国历来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善待父母,待人宽容永远是一种美德,这也是闵子骞留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