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王节的由来说明
灶王节的由来说明
  ⼩年,即每年农历腊⽉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节的节⽇。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下⾯是相关的说明,快来看看吧
  腊⽉⼆⼗三,⼜称“⼩年”,是民间祭灶的⽇⼦。据说,每年腊⽉⼆⼗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皇⼤帝禀报这家⼈的善恶,让⽟皇⼤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料⾖、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帝那⾥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
  另外,⼤年三⼗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祭灶,是⼀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流传极⼴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皇⼤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被作为⼀家的保护神⽽受到崇拜。灶王龛⼤都设在灶房的北⾯或东⾯,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有的则有男⼥两⼈,⼥神被称为“
灶王奶奶”。这⼤概是模仿⼈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都还印有这⼀年的⽇历,上书“东厨司命主”“⼈间监察神”“⼀家之主” 等⽂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好事,下界保平
安”的,以保佑全家⽼⼩的平安。
  灶王爷⾃上⼀年的除⼣以来就⼀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家;到了腊⽉⼆⼗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皇⼤帝汇报这⼀家⼈的善⾏或恶⾏,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皇⼤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家在新的⼀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因此,对⼀家⼈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夜之时举⾏。⼀家⼈先到灶房,摆上桌⼦,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并供上⽤饴糖和⾯做成的糖⽠等。然后将⽵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的草料。⽤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家甜甜嘴。
  有的地⽅,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们⽤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起升天了。有的地⽅则是晚上在院⼦⾥堆上芝⿇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焚烧。院⼦被⽕照得通明,此时⼀家⼈围着⽕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到⼆⼗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路顺风平
安到。供的糖⽠甜⼜甜,请对⽟皇进好⾔。
  送灶君时,有的地⽅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曾写有《庚⼦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糖,典⾐供瓣⾹。家中⽆长物,岂独少黄⽺。
  他在《送灶⽇漫笔》⼀⽂中说:“灶君升天的那⽇,街上还卖着⼀种糖.有柑⼦那么⼤⼩,在我们那⾥也有这东西,然⽽扁的,像⼀个厚厚的⼩烙饼。那就是所谓‘胶⽛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
他的⽛,使他不能调嘴学⾆,对⽟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
传》:“宣帝时,阴⼦⽅者⾄孝有仁恩。腊⽇晨炊,⽽灶神形见,⼦⽅再拜受庆;家有黄⽺,因以祀之。⾃是巳后,暴⾄巨富。⾄识三世,⽽遂繁昌,故后常以腊⽇祀灶⽽荐黄⽺焉。”阴⼦⽅看见灶神,杀黄⽺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范成⼤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动的描写古传腊⽉⼆⼗四,灶君朝天欲⾔事。云车马⼩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沙⽢松⽶饵圆。男⼉酌献⼥⼉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争君莫闻,猫⽝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
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三⽇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周后的⼤年⼗晚上,灶王爷便带着⼀家⼈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同来到⼈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般在除⼣,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脸,怕⼥的祭灶,有男⼥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的。
  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位⼤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有⼦⽇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达⽣》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状如美⼥。《抱朴⼦。微旨》中⼜记载:“⽉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罪状。”这些记载,⼤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取⽕的“燧⼈⽒”;或说是神农⽒的“⽕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郭;众说不⼀。民间则流传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户姓张的⼈家,兄弟俩,哥是泥⽔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艺⾼。年长⽉久出了名,⽅圆千⾥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
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他,⼤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三⽇深夜。张灶王⼀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家之主,家⾥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哥离开⼈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可奈何,整⽇愁眉苦脸。
  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就在腊⽉⼆⼗三⽇张灶王亡故⼀周年的祭⽇,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喊醒,说是⼤哥显灵了。他将⼉⼦媳妇全家⽼⼩引到厨房,只见⿊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的容貌,家⼈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哥和⼤嫂已成了仙,⽟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恼,准备上天禀告⽟帝,年三⼗晚下界来惩罚你们。”⼉⼥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爱吃的甜⾷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少安宁度⽇。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传⼗,⼗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三⽇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哥显灵来镇吓⼉⼥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流逝就形成了腊⽉⼆⼗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祭典,在全国⽴下祭灶的规矩,
  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祭灶相关】
  祭灶的由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位⼤神。记述春秋时孔丘⾔⾏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五祀为祀灶、门、⾏、户、中雷五神。中雷即⼟神。另⼀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神主,⽤丰盛的酒⾷作为祭品。要陈列⿍俎,设置笾⾖,迎⼫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阴识  灶君的传说
  廿三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之神。灶君本⼈,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衍⽣出许多说法。晋以后则列为督察⼈间善恶的司命之神。⾃⼈类脱离茹⽑饮⾎,发明⽕⾷以后,随着社会⽣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类⽣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项重要内容了。故《礼记·祭法》中“王为姓⽴七祀”,即有⼀祀
为“灶”,⽽庶⼠、庶⼈⽴⼀祀,“或⽴户,或⽴灶”。
  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晋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杂五⾏书》⼜称,“灶神名禅,字⼦郭,⾐黄⾐,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神,或称是⽼妇,或称是美⼥,说法诸多。⼤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对⽼夫妇并坐,或是⼀男两⼥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的画像。
  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位⼥性⽼母。“管⼈住宅。⼗⼆时⾠,善知⼈间之事。每⽉朔旦,记⼈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灶君夫妇⼜由不同的⼈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的民间传说故事。
  祭灶⽇期
  古⼈祭灶的⽇期,历来说法不⼀,有正⽉、四⽉、五⽉、⼋⽉、⼗⼆⽉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诸教并存,神灵之数⾼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易记易⾏的缘故,把灶君每⽉上天禀报⼀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三⽇或⼆⼗四⽇。这⼀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
  ⼭西境内,绝⼤部分地区是腊⽉⼆⼗三⽇祭灶。只有榆社、⽂⽔、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是腊⽉⼆⼗
四⽇祭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