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
押大题11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多年永久冻土层(埋藏深度在地面以下0.3~0.7m)上生长有大片泰加林(即亚寒带针叶林),它是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泰加林向南的延伸。泰加林的分布南界一般在55°N,而在我国大兴安岭西坡南延到了48°N.当地树木形态特征显著,叶子为针状,树冠呈塔形,侧根发达。调查发现,在大兴安岭主脉西坡一些向西延伸的山脊,北坡泰加林覆盖率比南坡高。泰加林中可见大量倒木,当地人把成片的倒木叫“倒木圈”。在地势较平坦的区域,倒木圈被清理后往往会积水演变成小池塘。下图为大兴安岭北部泰加林分布示意图(左图)和泰加林根系发育示意图(右图)。
(1)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分析当地树木显著形态特征的成因。
(2)分析在大兴安岭西坡,泰加林分布的南界明显偏南的原因。
(3)分析大兴安岭主脉西坡一些向西延伸的山脊,北坡泰加林覆盖率高于南坡的原因。
(4)被清理的倒木圈区域演变成小池塘并逐渐扩大加深,简述这种现象的形成过程。
【答案】(1)为了适应低温,保持体内水分,叶片缩小成针状;有利于积雪下滑,减少树冠
积雪过多,压断树木,树冠呈塔状;当地气候寒冷,土(壤)层薄,有冻土,根系无法深扎,多横向生长,侧根发达。
(2)大兴安岭海拔较高,气温较(同纬度两侧)低﹔西坡是冬季风(西北风)的迎风坡,气温较低。
(3)大兴安岭西坡为夏季(东南)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水分条件是影响当地泰加林分布的主要因素﹔向西延伸的山脊北侧是阴坡,光照较弱,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土壤水分条件比山脊南侧好。
(4)倒木清理后,地表裸露,夏季时阳光直接照射地面,地温比有树木覆盖时偏高,冻土层融化的宽度和深度加大,导致地面沉降(塌陷)形成洼地并积水成小池塘;雨季小池塘积水增多,把热量向更宽、更深处传递,导致更大范围冻土融化,小池塘逐渐扩大、加深。
【分析】树木形态显著的主要原因要从自然因素角度经进行分析。泰加林分布的南界明显偏南的原因,主要从气温的较低进行分析。影响泰加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小池塘过大加深要从汇水的角度进行分析。
【详解】(1)读材料“泰加林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多年永久冻土层”可知,由于泰加林分布在冻土层上,泰加林的直根很难向下穿越,且林中的表层土壤养分和水分比深层处更丰富,有利于侧根的生长,而泰加林树木高大,需要发达的侧根支撑整棵树木,因此泰加林多横向生长,侧根发达;为了适应低温,保持体内水分,叶片缩小成针状,利于减少水分的蒸发;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冬季降雪多,为了利于积雪下滑,减少树冠积雪过多,压断树木,树冠呈塔状。
(2)我国大兴安岭为山地,海拔较高,因此气温较同纬度平原地区低;且大兴安岭西坡是冬季风西北风的迎风坡,冬季高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的影响导致气温更低,因此泰加林在我国大兴安岭西坡南界明显偏南。
(3)首先应该明确,影响泰加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大兴安岭的西坡为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因此背风坡降水少;大兴安岭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向西延伸的山脊北侧为阴坡,光照不足,气温较低,因此蒸发量小,山脊北侧的土壤水分比南侧好,因此泰加林的覆盖率在山脊北侧较高。
(4)据材料分析,倒木被清理后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使地表裸露,,夏季时,地表受到阳
光的照射,使地表温度高于有植被覆盖使的地温,因此冻土层融化的深度和宽度加大;根据材料“倒木圈是在地势较平坦的区域被清理可知,倒木圈位于地势平坦地区,因此地面沉降形成洼地,往往会积水演变成小池塘;夏季降水较多,雨水集聚于小池塘,使小池塘周围土壤的含水量增加,水的比热容较大,因此水向周围传递热量,导致多年冻土融化面积和深度增加,小池塘的面积增大。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藏北高原湖泊众多,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内陆湖区。当惹雍错与当穷错位于藏北高原上的断陷盆地中,东、西两侧南北走向的山峰耸立,湖面海拔约4500多米。地理科考队曾沿S205省道进行藏北高原地质与植被考察,发现:当惹雍错与当穷错曾属同一湖泊,后因喜马拉雅山脉的不断隆起,导致藏北高原气候发生变化,使两湖逐渐分离;当惹雍错湖湖滨居然种植着青稞(青稞,耐寒耐旱喜光照,0~1℃即可开始萌发,最适温度为19~20℃,仅要求积温为1300~1400℃)。下图分别示意当惹雍错与当穷错两湖和当惹雍错湖近40年面积的变化。
(1)据图说明近40年来当惹雍错湖泊面积变化的特点并推测其原因。
(2)分析当惹雍错湖湖滨有青稞分布的自然原因。
(3)解释喜马拉雅山脉隆起促使当惹雍错与当穷错分离的原因。
(4)推测若喜马拉雅山脉继续隆起对藏北高原湖泊的影响。
【答案】(1)特点:整体呈扩大趋势(或呈波动上升趋势)。成因:近年来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入湖水量增大;冻土融化、入湖水量增加:降水量增加进一步补充湖泊水量。
(2)该地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湖泊水体(与高原山地相比)比热容较大,白天吸热,晚上放热,利于青稞生长:地形相对闭塞,形成了滨湖地带的温暖小气候。
(3)(喜马拉雅山脉隆起)阻挡印度洋湿润气流向北传输,使藏北高原降水减少,湖水水位下降,连接两湖的湖盆裸露,使两湖逐渐分离。
(4)湖泊数量变多,总面积变小。
【分析】
本题考查了藏北高原的地理环境特点及环境的演化过程,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
(1)读图可知,近40年来当惹雍错湖泊面积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该湖泊面积增大的原因主要从补给水源进行分析,受全球变暖影响,冰川融化,地表径流补给量增大;冻土融化,地下水补给量增加;降水量增加,降水补给量增加。
(2)结合材料分析,该地海拔高,湖滨能种植青稞说明当地的光热等气候条件能够满足青稞生长的需求。由材料可知,青稞喜光照,该地海拔高,纬度较低,多晴天,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读图可知,当惹雍错湖面积较大,湖水比热容较大,白天吸热,晚上放热,提高了夜间的温度;当惹雍错与当穷错位于藏北高原上的断陷盆地中,东、西两侧南北走向的山峰耸立,地形较为封闭,受冷空气影响小,热量不易散失,形成了湖滨地带温暖的小气候环境;湖滨地形平坦,土壤较为肥沃,灌溉便利。
(3)由材料可知,当惹雍错与当穷错曾属同一湖泊,受喜马拉雅山脉隆起影响,阻挡了印
度洋湿润气流向北输送,使藏北高原降水减少,蒸发加剧,湖水水位下降,由于两湖之间的湖盆地势较高,湖盆裸露地表,从而导致两湖分离。
(4)结合上题分析,若喜马拉雅山脉继续隆起,会导致藏北高原变得更加干旱,从而使湖泊水位进一步下降,原有的湖泊可能被分割成更多的面积较小的湖泊,使得湖泊的总面积变小。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体鳑鲅适宜生长于水温为4~40℃的水域,喜静水水体、水草茂盛的环境,游、杂食性。高体鳑鲏的肉质鲜美且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较高。消费需求量的增加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研究表明,野生和养殖高体鳑鲏种之间有明显分化,养殖种的多样性较高。自2000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野生高体鳑鲏资源越来越少,其标本采集难度变大,生态学家对其的研究面临样本量不足的问题。下图为我国野生高体鳑鲏分布示意图。
(1)简述长江以南地区适宜高体鳑皱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
(2)分析野生高体鳑鲏生存面临的主要威胁。
(3)与野生种相比,简述高体鳑鲏养殖种多样性较高的原因。
(4)请为生态学家采集野生高体鳑鲏实验样本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纬度较低,水温较高;冬季河流无结冰期,利于高体鳑皱越冬;水网密布,
生存空间范围大;湖泊面积广,水体运动速度慢,可满足鳑鲏对静水的需求;水温高,水草茂盛,食物丰富。
(2)过度捕捞,高体鳑鲏种数量减少;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高体鳑鲏生存环境恶化;水坝等水利设施建设,阻碍高体鳑鲏种的交流与繁殖。
(3)鱼类养殖企业多样化的开发利用;养殖物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养殖对种的保护效果好,种数量较多;降低自然选择对种的影响,使本可能被淘汰的个体也能留下来。
(4)采用更先进的采样技术;扩大采样范围;增加采样时间;增加采样次数等。
【分析】本实体考察了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以我国野生高体鳑鲏分布示意图为背景,考察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备战高考【详解】(1)高体鳑鲏的生长对水温要求高,长江以南纬度低,水温高,水温能够满足该鱼的生长需求;长江以南河流冬季河流无结冰期,利于高体鳑皱越冬;长江以南水网密布,湖泊面积广,生存空间范围大;水域面积广,水体流动性差,满足该鱼喜静水水体的要求;
水草茂盛,为该鱼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