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案优秀8篇
《端午粽》教学设计 篇一
    教材分析:
    1、课文以儿童的口吻,以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由,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式、香味等,实际是一篇说明文。课文贴近生活,能很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这个中华传统习俗。
    2、课文长句子较多,学生正确朗读有一定困难,且读好长句子是重点教学目标之一,应安排教学环节,给予足够的时间落实。
    学情分析:
    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因此,要通过学生实践尝试,然后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不但要培养学生不读破句的能力,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感。切不可采用范读简单的模仿来达到目标。
    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 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5)词语填空读课文。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相间,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image003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作业设计
    对父母说说端午节的习俗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端午节粽子香的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吃过粽子吗?粽子什么样子?吃起来味道如何?
    2、板书课题,学习“端、粽”和这两个字的偏旁。
    二、认读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2、学生认读生字。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指名分节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总会”说明了什么?
    2、“盼着”又说明了什么?
    五、学写生字“午、节、叶、米、分”
    1、观察字形结构。
    2、师范写生书空。
    3、描红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读、开火车读词语。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5)词语填空读课文。
    ①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②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端午节的粽子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相间,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写生字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粽子香的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是传统节日及相关来历、风俗。
    2、感知粽子的形状和品种,鼓励幼儿间交流合作。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1、故事录音。
    2、各种形状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活动过程
    一、引出粽子
    T: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
    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二、品尝粽子
    1、认识粽叶。
    T: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2、幼儿品尝。
    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3、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