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怎样和孩子一起读绘本
  陪伴小孩读绘本,给小孩讲故事,是学龄前家长睡前必修课。在精美的图画中,培养小孩对美的感悟;在杰出的故事中,让小孩明白生活的道理。针对小孩的特点,相信每位家长都会有自己的方法,大伙儿是否了解图书的差不多常识,绘本在设计上会遵循哪些特点呢?期望本文能给大伙儿带来更专业的分析指导。
上图:书的结构
  从封面能够猜故事
  比如,大卫·麦基(DavidMcKee)的《花格子大象艾玛》(Elmer,1989)的封面上是一只花格子的大象,“咦,大象不差不多上灰的吗?世界上如何会有彩的大象?”一下就抓住了小孩的好奇心。艾玛是一头五彩缤纷的大象。它是大伙儿的快乐果,但它却总是不欢乐:“每个人都笑我,我一定要想方法改变自己身上的颜。”被誉为“现代寓言大师”的大卫?麦基在这本书里与幼儿循循善诱地探讨了一个“如何做自己”的问题。
  克里斯.范.艾尔斯伯格(ChrisVanAllsburg)的《天灵灵》(Jumanji,1981),封面上两
只大猩猩蹲在厨房的餐桌上,一个小女孩推开门,目瞪口呆地站在那儿。家里如何会突然冒出来两个不速之客?一看就明白这是一个诡异的幻想故事了。《窗外》(ThroughtheWindow,1970)是两次英国凯特?格里纳威奖大奖得主查尔斯.奇宾(CharlesKeeping)的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冷调的封面上,一个蓝面孔的男孩正睁着眼睛眺望着窗外。翻开它,我们就随着那个名叫雅各的男孩的目光,看到了窗外街道上所发生的惊心动魄的一幕。
  小孩一样可不能漏过环衬
  能够说,环衬是整个一本图画书里最容易被人漏看的一页了!环衬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常常被人一翻而过,然而实际上,图画书的环衬不但与正文的故事息息相关,有时还会提升主题,甚至说出故事之外的另外一个结尾。
  环衬印上图案的图画书,也不在少数,可千万不要以为它们仅仅是起装饰作用的图案。别放过它们,也许看完全书你就会豁然爽朗了。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MyDad,1998)这本幽默的图画书里,透过小孩夸张的幻想,塑造了一个让人笑破肚皮的爸爸形象:那个爸爸一天到晚穿着一件长长的睡衣,他不怕狼,一跳就能够跃过月亮,吃得像马一样多,游得
像鱼一样灵活……《我爸爸》的环衬上的图案是“我爸爸”身上那件棕黄睡衣的一个小小的局部。
  会讲故事的扉页
  扉页又叫主书名页,确实是环衬之后、书芯之前的一页,上面一样写着书名和作者的名字。
给小孩  扉页不仅仅只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不仅仅是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时还会讲故事。它还常常是一个引子,作者会有意在那个地点埋下一个悬念,吊起你的胃口。你看汤米.温格尔(TomiUngerer)的这本光是在日本就卖出了100万部的《三个强盗》(TheThreeRobbers,1961),一轮黄的满月之下是三个头上戴高帽子的人,乌黑的帽子乌黑的脸,只有眼睛是白的……今天晚上他们要去抢什么呢?就这么一个谜雾重重的扉页,就差不多让人欲罢不能了。
  正文
  ——图画书不是让小孩自己读的书,而是大人读给小孩听的书。
  正文即图画书的主体,怎么说应该以如何样的姿势来阅读一本图画书呢?也确实是说,图画书怎么说是应该大人读给小孩去听,依旧放手让认识了几个字的小孩自己去读呢?
  松居直能够说是日本最久负盛名,同时也是最坚忍不拔的图画书阅读的推广者了,曾经写过《什么叫图画书》(《絵本とは何か》,1973)、《看图画书的眼睛》(《絵本をみる眼》,1978)、《走进图画书的森林》(《絵本の森へ》,1995)等一系列关于如何样阅读图画书的书。几十年来他一直旗帜鲜亮地坚持一个观点,确实是图画书不是让小孩自己读的书,而是大人读给小孩听的书。他在新作《图画书的欢乐》(《絵本のよろこび》,2003)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这种观点:“图画书的最重要的意义,确实是父母和小孩在一起如此一个短暂的时刻和空间里,存在着图画书如此一个欢乐的语言世界,朗读者和听者共同分享和拥有这种语言的欢乐。图画书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这些语言和图画只有成为朗读者自己的感受讲给小孩听,才能被同意。当父母或是朗读者把图画书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欢乐、欢乐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图画书的体验才会永久地留在听者的一生当中。这正是母亲给读过的图画书、父亲给读过的图画书、老师给读过的图画书的精髓。”
  这也不是松居直一个人的观点,比如美国学者爱伦.汉德勒.斯皮茨(EllenHandlerSpitz)在《在图画书之内》(InsidePictureBooks,1999)一书中,也赞同亲子共读:“出声地朗读图画书,不论是关于大人依旧幼小的听者们来说,差不多上一种专门有益的行为……在亲热相偎一起阅读图画书的同时,大人和小孩一起迈入想像的空间。大人越过了自己与小孩相隔的岁月,越过了小孩与自己日常生活的界线,借助艺术的翅膀,给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的现实感。”
  ——一边给小孩读图画书,一边让小孩自己看图画
  松居直还主张大人应该一边给小孩读图画书,一边让小孩自己看图画,他发觉小孩即使是只看图画,一本图画书的内容也能够猜个八九不离十。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图画比文字容易明白得吗?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里对这种观点表示了怀疑:“由于图画也受文化的意识形状假设所阻碍,因此小孩要对文化有些了解之后,才能够明白得图画……”
  每一个小孩差不多上读图画的天才,只要故事在图画上表现出来,那么小孩的眼睛就会发觉它们。小孩能发觉画家没有发觉的破绽,小孩能读出大人意想不到的意思。
  和大人一起读图画书的小孩,常常会读出让大人意想不到的意思来。还真是不能低估了小孩看图画书的能力。爱伦·汉德勒·斯皮茨在《在图画书之内》就举了如此一个例子:一个叫安娜的3岁小孩,当妈妈给她读艾瑞克.卡尔(Eric Carle)的《好饿的毛毛虫》(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1969)时,一直盯着那条因为贪吃而肚子痛的毛毛虫。她一边听妈妈读毛毛虫吃的一样样东西,一边做出了自己的诊断:“毛毛虫是因为妈妈不在周围才生病的。”安娜从毛毛虫身上联想到了自己,因为像她如此的小女孩肚子痛时,第一寻求的确实是妈妈的安慰。
  封底
  合上一本图画书时,图画书的故事就差不多讲完了吗?
  ——有时是如此的。
  比如,大卫.司摩(DavidSmall)那本畅销百万的《妞妞的鹿角》(Imogene’sAntlers,1985)的封底,一个头上长着一对长长的鹿角的小女孩,正趴在窗台上望着我们,表情看上去还有那么一点炫耀的意味……是的,合上书之前故事就差不多终止了,封底与封面是同一幅图画,仅仅是让意犹味尽的小孩再发出一次轻巧的笑声而已
  ——然而,也有时不是如此。
  比如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的《第一次上街买东西》(《はじめてのおつかい》,1977)的封底,就没有重复书里的故事,而是把故事的结尾连续到了封底上。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第一次上街去买牛奶的经历:躲闪自行车、摔破了膝盖……故事的结尾,是小女孩的妈妈等在巷子口,然后和她一起朝家里走去的背影。小女孩回到家里的情形又是如何样的呢?看起来为了回应读者的期待,画家林明子在封底上又添上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小女孩和婴儿在喝她新买来的牛奶,她的一条腿搁在妈妈的腿上,两个膝盖上都贴上了创口贴……能够说,作者一直把那个故事讲到了封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