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会写“搁、综、澄”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4.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2课时美丽的故事
【课时目标】
1.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品悟含义深刻的语句,学习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新课,基础知识记于心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好的故事》。
2.复习词语。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检查一下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请大家说说这些词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生1:我理解的词语是“乌桕”,我是看这个词里有一个字是木字旁,所以我想它一定与树相关。
生2:我知道“伽蓝”的意思,我是用查资料的方法理解的。
生3:我知道“膝髁”的意思,我是根据构字规律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的。
生4:我知道“皱蹙”“虹霓”的意思,我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理解的方法真多。那么当我读到难理解的课文时,该怎么办呢?
生:对,像学习《少年闰土》一课一样,阅读与本文相关的资料。
二、寻梦,整体感知景物的意蕴
1.梦给我的整体印象。
(1)我们知道这个梦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写作休息时“我”做了一梦,看见了一个好的故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用词语怎么说?
生:美丽,优雅,有趣
师:用句子怎么说?
生: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板书内容:昏沉的夜 昏沉的夜  美丽,幽雅,有趣。
师:这是什么修辞?好在哪里?
生:这是个比喻句,作者把自己做的梦比做“一天云锦”而且云锦上的景物还是可以动的,这样写让我们觉得梦很好,是一幅有动感的画面。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到位。请一起来欣赏这个美好的梦,边听边想象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师生承接读梦的美好。
三、感悟梦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1、生:读写“好的故事”的部分,思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想想感受。
师: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生1:我看见了乌桕,新禾,野花,鸡,狗。我还看见了丛树和枯树,茅屋,塔,寺庙它们都倒影在小河里。还在动呢!
生2:我看见了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我看见了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也在动,它们想要整合,可是一整合就又分开了。
生3:我还看见了鸭子、小朋友们!
师:你从哪看出来了?
生3:我从那个省略号里看出来了!
师:你真会读书!能从标点符号里读出很多没有读到的东西!老师给你点一个大大的赞!
师:同学们,那你们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5: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幅画面!
师:那是几幅?
生:很多幅!
师:你从哪看到的?
生5:我是从这里的标点“逗号”上看出来了。
师:你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对,16个逗号,一个省略号,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幅美的人美的事。
2、学习象征的写作方法。
师:请同学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到这里。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代表新的事物;“丛树和枯树”代表旧的事物;“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有一种惬意的田间生活的样子。
师:像这样用某种事物来说明一种思想、概念的写作方法叫象征。鲁迅当时生活的社会不是这个样子,这是一种新的生活。鲁迅通过这个梦表现了他对这种新的生活的热爱。
3、体会作者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
师:但是,同学们,看,新旧事物就要融合,刚一融合,怎样?
生:刚一融合,却又退缩。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新生事物想要前进却受到了强大的阻力。
师:那又如何? 我们来看一下象征着新思想的大学生们,他们是怎么做的吧?
女生读: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4. 体会梦的有趣及作者的决心
师:请大家看这个句子的写作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个句子很有意思,前一句的头是后一句的尾!
师:同学们这是新的修辞手法,它叫顶真。请同学们也仿着作者写的,再说说”()织入()中”?
生1:和尚织入伽蓝中
生2:小鸟织入蓝天中
生:......
师:此时,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梦?
生:很令人向往的梦境。我们好想去那里玩啊,好想住在那里呀!
师: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情境,作者很向往梦中美好平静的田园生活。
生:我发现作者描写的景物都是河中的倒影,而且倒影会不断延伸,不断变化的。
师:这也是新力量的出现,思想上的升华。
师:文章描写的景物为什么都是写的倒影?
生:因为鲁迅先生是坐在船上的,这些景物是他在水面上看到的;而且河水中的倒影是变化的,现实生活中的不会变化。
四、品析现实的昏沉,体会作者执著追求的心
1. 感受现实的理想的反差
师:所有这些,在以青天为底子的美的人美的事,我都一一看见,一一知道。而且分明、清楚,不是模糊的而是真实的。我就要凝视它们,我正要凝视他们时——
生读: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了老百姓生活的容易!
师:同学们,这里的“大石”也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什么?
生:它象征着军阀混乱和欺压老百姓的人。
师:这个好的梦在昏沉的夜做的,那么这个昏沉的夜有什么特点?
生: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说明了什么?
生:我觉得当时的现实是喧嚣的、混乱的,而且缺乏正能量,阻碍了鲁迅先生的理想的实现。
师:此时作者在干什么呢?他心情怎样?
生:抽烟,说明他有点惆怅的感觉。
2.补充写作背景
师:文末是二月二十四日,其实应该是一月二十八日,因为这篇文章首发于二月九号的《语丝》。一月二十八,这一天是正月初五,农村习俗这一天在请财神,别人都热热闹闹地放爆竹,只有他是孤独的、寂寞的、单调的、沉闷的、冷寂的。当时由他组织编写的《新青年》也被敌人封杀。兄弟思想的不和等的事情给他带来很大的困惑、惆怅、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