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东师《小学语文教学法》正考试卷答案5篇
第一篇:2017东师《小学语文教学法》正考试卷答案
2017东师《小学语文教学法》正考试卷答案
一、简答题
1、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的特点
春联的贴法
从结构上看,《标准》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就识字写字教学的阶段目标来说,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认为,主要有两个特点:
从横向来说,目标体现了多元化和重点性的统一。
每个学段都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这三个维度提出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较以往只从“知识和能力”一个维度提出目标更加全面和完整。比如,第一学段(1—2年级)在“识字与写字”方面共提出六项目标。第一项“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第三项
中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侧重于“情感态度”的目标。第二、三、五项是汉语拼音、识字与写字要求,侧重于“知识和能力”的目标。第四项、第六项侧重于“过程和方法”的目标。
《标准》中的识字写字教学目标既是多元的,同时也重点突出。它首先加强了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重视识字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如,第一学段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的识字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第二学段提出“对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其二,强调通过识字写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在第一学段提出“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从第二学段开始要注意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通过书法练习,要求“在书法中体会汉字的美”(第三学段),“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第四学段)。在识字写字教学目标中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学习识字写字,不仅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而且要了解汉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从纵向来说,学习目标体现了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考虑到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生年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每个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目标都有所侧重,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同时,各学段之间的学习目标又是相互联系的,每一学
段的学习目标在前一学段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并为后一学段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比如。在第一学段强调“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是写字的基本要求,对初学写字的儿童来说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才能要求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第二学段),进而达到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2、简要分析口语交际的含义和特点
(一)情境性
(二)互动性
(三)规范性
(四)综合性
(五)实用性
(六)实践性
3、试分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基本理念 写作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鼓励表达真情实感,拒绝假话虚情
(二)减少束缚,鼓励自由和有创意的表达
(三)贴近实际,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四)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五)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幻想
4、教学方法发展的特点。
1、双边性特点
所谓双边性,即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外教育史上出现过很多教学方法,其中有的偏重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则偏重于儿童的中心作用,强调儿童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当
代教学方法,则兼顾双方面,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二者不可偏废。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有教才有学,学和教是对立统一的。那种突出教师中心,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学习主体性、主动性,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被动的容器,是错误的。那种突出学生为中心,忽视教师主导作用,认为儿童的发展、成长不需教师的指导,也是荒唐和不切实际的。教育家班巴斯基说得好:“教学方法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教师与学生二位一体的活动。”
2、双部性特点
传统教育主要是以传授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把儿童智力发展置于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后,适应社会经济、军事竞争的需要,小学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双基”传授转移到了智能的发展。智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观察力是智力的“窗口”,记忆力是智力的“仓库”,想象力是智力的“翅膀”,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知识、技能、智力三者是不可分的,是统一的。掌握知识是形成技能的基础,技能的形成又为掌握知识创造了条件,而智力是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中得到运用和发展的。反过来,智力的发展又促进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我们强调发展智力的重要性,不能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虽然不能代替智力因素,但能决定一个人的智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因为任何智力活动都是在非智力因素参与下进行的。在儿童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是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是定向、维持、调节系统。如果儿童缺少调节系统,操作系统必然失灵。
3、双型性特点
传统教学比较重视模仿的作用。模仿是社会生活中人类历史文化继承的普遍现象和必要手段。对儿童来说,模仿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学习技能的捷径,同时这种学习也具有强制性质。如利用范文模仿作文,或仿结构、或仿情节、或仿思路、或仿技巧。这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它是小学生作文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从心理说,模仿是儿童的一种天性。利用范文的榜样作用,符合儿童模仿的心理需要,范文形象地告诉学生作文该写什么和怎么写。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的“模仿能产生表象”。
一、论述题
1、试分析小学语文学习方法系统的内部联系
小学语文学习方法作为一个大系统,其系统内部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联系,这是系统特征听决定的。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智力的发展有很多途径,有很多方法,但这些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一般来说,在众多的学习方法中,有其纵向的渐进性、横向的渗透性和总体的协同性。
1、语文学习方法纵向的渐进性 从小学语文知识的梯次结构上看,由拼音、字、词的基础到句、段、篇的发展,是一个从浅入深、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渐提高的系列,每一项高层次的内容,都包含了其下属低层次的内容,也就是所谓的字不离音、词不离字、句不离词、段不离句、篇不离段。与之对应的学习方法也是循序渐进的。学习句的方法是以学习字词的方法为基础;学习段的方法又是以学习字、词、句的方法为基础;学习篇的方法同样是以学习字、词、句、段的方法为基础。这些方法一环扣一环,一层比一层要求更高。从获得学习方法的过程讲,教师有一个从教到扶、从扶到放的渐进过程,学生也有一个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的渐进过程。
2、语文学习方法横向的渗透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能力的培养及智力的发展一般是同时进行的。学
习字、词、句、段、篇的过程往往渗透着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也渗透着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因此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培养语文能力的方法,发展智力的方法也相互穿插,相互渗透。如“方位变化”、“时间推移”、“情节发展”,既是培养观察力的方法,也是划分段落的方法。又如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既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方法,又是借助学习字、词的方法。
3、语文学习方法系统总体的协同性
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是系统的固有属性,这种协同将导致有序,产生协同效应。小学语文学习方法作为一个大系统,其语文知识学习方法系统、语文能力培养方法系统、智力发展方法系统及各子系统间需要协调同步,形成有分有合、合作互补的协同关系,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高倍的学习效益。
2、评价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
《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
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要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至关重要。实践证明,情景教学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实施情景教学是语文教学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的地位作用、理论依据、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以此促进对小学教育模式的改进,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个体自主性,以此带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