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四”时期文学社团的兴起
从1921年初起,外国文学的译介形成高潮,受国外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几乎每一个文学社团都创办一种或数种文艺报刊作为标帜与阵地,到1925年,文学社团和相应刊物激增到100多个。新文学社团的纷纷建立,标示着新文学运动已从初期少数先驱者侧重破坏旧文学,而转向大批文学生力军致力建设新文学了。这一时期的文学社团主要有:
(1)文学研究会
成立: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②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
③刊物:以《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陆续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二百多种。
④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⑤特点: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为人生而艺术”。
⑥创作概况
初期创作很不成熟、不稳定,成员间的风格不同,但在如何看待文学本质及文学与生活关系问题上,多数成员比较一致:他们都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2)创造社
①成立: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②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在日本留学的学生。
③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④主张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前后两期。
a.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
b.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⑤所受影响: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⑥流派特: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抒情彩。直抒胸臆和病T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⑦创作成果
a.郭沫若的《女神》、郁达夫的小说、田汉的戏剧,都充分体现了“五四”F抗、革新的时代精神,表达了觉醒的青年一代的呼声,创造了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高峰。
b.创造社重点译介过歌德、雪莱、海涅、济慈、惠特曼、雨果、王尔德、罗曼·罗兰、泰戈尔、波特莱尔,以至柏格森、尼采、斯宾诺莎等大家的作品,大多是浪漫主义作家,也有一些属现代派或非理性主义、泛神论的作家、哲学家,涉及面很宽。
(3)新月社
①成立:1923年在北京发起。
②发起人: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大多数曾是旅英美留学生。徐志摩爱情诗
③新月诗派
以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开辟的《诗镌》作为代表性刊物,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走向成熟,代表性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4)语丝社
①成立:成立于1924年11月,受到了鲁迅的支持。
②成员: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
③刊物:《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④“语丝体”:是指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影响甚大。
(5)莽原社与未名社
与语丝社同时开展活动,办有《莽原》《未名》等刊物,在鲁迅扶掖下产生过一些作者,主要有高长虹、尚钺、台静农、李霁野、韦素园、曹靖华、韦丛芜等,多写反映农村现实的“乡土小说”,并译介许多俄国文学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作品。
(6)浅草-沉钟社
①成立:1922年成立浅草社,其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
②成员: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杨晦。
③刊物:《浅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中出过《文艺旬刊》;后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
④流派特: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
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的彩。
⑤创作成果:冯至的诗歌,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
(7)湖畔诗社
①成立:1922年3月在浙江杭州成立。
②成员: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
③刊物:1922年4月出版了诗歌合集《湖畔》。
④流派特:湖畔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很能代表“五四”所唤起的一代新人的纯真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