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2017—2018 学年上期高2020 届1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
第I 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 分,每小题3分)
①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文化浅层的标志包括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例如,只要是汉族人,大家都过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过年都要吃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这些都是汉民族成员彼此认同的基本依据。。
②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反之,如果文化已经消亡,即使没有敌军入侵,民族实际上就已经灭亡。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
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③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元年前后,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置换。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 “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建立的辽国,与宋朝南北对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
④由此来看,延续中华文脉是振兴中华的重要举措。但是,有人打着多元文化的旗号加以反对,认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再提主体文化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表现。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亟须澄清。
⑤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生存条件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异彩纷呈。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大约500 年中,西方殖民者
垄断了全世界的资源,长期奴役许多地区的人民,毁灭了他们的文明。殖民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行为合理,提出“西方文明中心论”,企图摧毁异质文明的自尊。
⑥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朴充、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如果本土文化都失落了,又用什么去交交流?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
(摘编自彭林《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同一民族内部的所有成员都凝聚在同一文化之下,都有着过春节、吃年夜饭等基本相同的风俗习惯。
B.文化是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不同的民族在服饰、语言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最重要的是缺乏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
C.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文化在则希望在,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文化亡则民族亡,即使无外敌入侵。
D.在顾炎武看来,“亡国”指民族内部政权兴替而文化性质不变,“亡夭下”是民族政权覆灭且伴随种族消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关于春节的短诗歌 )
A.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从文化与民族认同、文化与民族生存的关系的角度,阐释了文化对一个民族存在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B.第三段以上古时代诞生的人类最早的文明被外来文明置换,但后来又可以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来说明文化的更替性。
C.第五段,作者以否定殖民者提出的“西方文明中心论”的谬论来说明,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
D.文章最后一段重申观点,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地区的文明的消亡和中国的契丹文明的消亡,说明了历史上文明消亡的两种途径。
B.我们只有坚决反对多元文化,积极提倡主体文化,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才能延续中华文脉,从而振兴中华。
C.西方殖民者为了自己垄断世界资源、奴役异族人民提出了“西方文明中心论”,企图证明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
D.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为文化交流与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护本土文化,加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 题。(12分)
穆旦:苦难铸就的天才诗人
临终前,穆旦留下的唯一遗物就是一个小帆布提箱——里面是他的《唐璜》译稿。1977年3
月1日,穆旦遗体被火化。骨灰存放于天津东郊火葬场。他死时,人们只知道这位名叫查良铮的人是一个“历史反革命”,包括他的子女在内,都不知道他还是一位名叫“穆旦”的著名诗人。
查氏为海宁世家望族。穆旦祖父查美荫曾任易州知州和直隶州知州。
1935 年高中毕业后,穆旦被三所大学录取,他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战时,清华迁往昆明,穆旦参加的是步行团(美其名曰:“湘黔滇旅行团”)。步行团的行进路线为长沙—益阳—常德—芷江—新晃—贵阳—永宁—平彝—昆明。步行团1938 年2月19 日出发,4 月28 日到达昆明。期间步行路程约为1600 多公里。在行进途中,穆旦常与闻一多先生结伴而行,边走边谈论诗歌。当时传为奇谈的是穆旦在离开前买了一本英文字典,此后步行途中穆旦一边走一边背诵,背熟后将该页撕去。抵达昆明的时候,字典已被撕光。正是因为边走边学,穆旦在行走中往往是最后一个到休整地点。
当时的办学条件极其艰苦。晚上只能在极其微弱的菜油灯下读书,而一起议论时局国事则成为他们必备的功课。但是因为与闻一多、陈寅恪、朱自清、吴宓、冯至、金岳霖、郑天挺、冯友兰、叶公超、等名师大家朝夕相处,穆旦无论是在人格还是在学养上都受益终生。
1942年2月,杜聿明率军入缅甸作战,并致函西南联大,征求精通英文的教师从军。3月,穆旦辞去西南联大教职,参加了中国远征军。穆旦任随军翻译,远赴缅甸抗日战场。当时正值东南亚雨季,军中因疫病流行和饥饿难耐而损伤大半。沿途留下的是触目惊心的一地白骨,仿佛人间地狱。
穆旦拖着肿胀的腿在死人堆里艰难行进,有时近乎爬行。除了战争以及疾病的考验,最让穆旦等将士们难以忍受的则是饥饿,穆旦随军在森林中步行四个月,九死一生,到达印度。
1943年初,穆旦从印度辗转归国。他将入缅作战的经历写进了诗歌《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和长诗《隐现》当中:“为什么一切发光的领我来到绝顶的黑暗/坐在山冈上让我静静地哭泣。”
1949年穆旦赴芝加哥大学英文系攻读硕士学位,课余时间他不停打工以维持生计。对祖国和亲人的怀念,使穆旦一直有强烈的回国冲动,而在回国的问题上,他经常与其他留学生产生分歧。他一直坚持留学生应该最终回到祖国去,所以当时很多同学都以为他是共产党。穆旦没有亲眼目睹和亲身体验新中国成立的氛围,但远在国外的他,通过各种途径在思想上不断“充实”自己。1950 年穆旦在芝加哥大学选修俄国文学,并背诵下整部俄语辞典。1953年年
初,在他不断努力与争取下,终于历经周折回到中国。回国后的穆旦一直从事外文翻译和教学工作。然而平稳的日子很快结束。
“”开始了,穆旦因远征军问题被判为“历史反革命”,遭抄家,不仅衣服、被褥被当做“四旧”拉走,而且很多手稿和书籍几乎被洗劫一空。让穆旦稍感安慰和庆幸的是,他苦心孤诣翻译的《唐璜》手稿没有被抄走。造反派在房间里四处贴上标语“砸烂反革命分子查良铮狗头”。穆旦被罚打扫图书馆、厕所和游泳池。每晚回家看到的是一片狼藉。
1976 年“四人帮”倒台后,穆旦在新购买的《且介亭杂文》的扉页上兴奋地写下“于‘四人帮’揪出后,文学事业有望,购《且介亭杂文》三册为念”。穆旦高兴地对妻子周与良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希望又能写诗了”,“相信手中这支笔,还会青春”。然而因为连年政治运动的冲击,心有余悸的妻子反对穆旦写诗,“咱们过些平安的日子吧,你不要再写了”。而实际上即使是在“”期间,穆旦也并未因政治运动的高压而搁笔,而是背着家人偷偷地在纸条、烟盒、信封、日历上将自己的感受转换成诗行。在诗坛沉寂近20 年后,在生命的最后时日,他又重新使诗歌焕发出光辉。这也为一个诗人一生的写作画上了完满的句号。当然,这些诗句的背后是一个诗人无比深重的苦难,更有一个诗人的良知、深沉的爱国情怀,而诗则成了苦痛的“至高的见证”。?1979 年8 月3日,穆旦得以平反,宣告无罪。
1985 年5 月28 日,穆旦的骨灰终于安葬于北京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黑墓碑上刻着简短的一行字——“诗人穆旦之墓”。2003年9 月21日,穆旦与夫人的骨灰在北京合葬。墓穴中陪伴他们的还有出版于1981年的《唐璜》。
(摘自《长江文艺》,有删改)
【相关链接】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中国著名诗人和翻译家。
20 世纪80 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也有评论家认为穆旦“是那个时代的诗人中最有能量、走得最远的诗人之一”。长期从事国外诗歌翻译工作,译本在国内翻译文中有很大影响。“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总要留下足迹”,这是穆旦经常说的话。
4.穆旦在诗歌和翻译界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以下分析不是他取得成就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穆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抗战时,在1600 多公里的步行途中坚持背字典,在芝加哥大学苦修俄文。
B.受名师大家的熏陶,南迁途中,曾与闻一多、陈寅恪等名师大家朝夕相处,在人格、学养方面受益终生。
C.长期坚持写作,即使是在“”期间,也并未因政治运动的高压而搁笔,背着家人偷偷地写作。
D.中,穆旦因远征军问题被判为“历史反革命”,被罚打扫图书馆、厕所和游泳池,遭抄家,每晚回家看到的是一片狼藉。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穆旦原名查良铮,是我国著名诗人和翻译家,被众多评论家推崇、赞许,但他一生处世低调,以致死时人们都不知道他是著名诗人。
B.穆旦学业优异,高中毕业后被三所大学录取,他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外文系。由于精通英语,穆旦后来任随军翻译,在缅甸历尽艰辛。
C.穆旦虽然没有能够亲身感受新中国成立的氛围,但依然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因此当时很多同学都以为他是共产党。
D.“”中备受摧残的穆旦在“四人帮”倒台后焕发了青春,他买了《且介亭杂文集》以志纪念,并且创作了能够见证其痛苦的诗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