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同时他也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原祖是颛顼高阳氏,应是夏氏族的一部分。据《史记楚世家》说,高阳氏六代孙名季连,是楚的创世始祖。所以,屈是楚国姓的分支。然而,屈氏家族虽然与楚国同姓,但与楚国的王公贵族比较,只能属于远离王族的疏族。
屈原的父亲伯庸一生不得志,他深居僻壤,靠世袭食邑过日子,早已从贵族显赫的地位上跌落下来,虽然家道中落,但也在一般人之上,过着丰衣足食,不忧冻馁的生活。闷怎么组词
屈原的少年时代充满着浪漫彩,大约公元前340留年,他诞生在山水灵秀的巫峡附近。战国末期从楚国归乡乐平里,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省秭归县。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便养成了性高洁、好奇服、爱花草的品格。屈原从小聪颖过人,开卷过目成诵,提笔作文为诗。屈原的父亲伯庸是个很有学问,但也非常传统的儒门弟子,他不赞成屈原迷恋那些来自民间的东西,英语四级攻略
那些东西接触多了,必然会荒废学业。因此,伯庸只准屈原读塾师规定的书,但塾师规定的书远远不够屈原读。于是他便到处收集书读,当时能够收集到的书,他几乎都读过。如晋《乘》,鲁《春秋》等正史和《论语》等儒家经典,以及广为流传的诸子学说等等。屈原更喜欢山歌、渔歌和祭祀的歌曲,每得到一首都如获至宝,从中汲取营养,
屈原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琴棋书画,样样无师自通,山中的古树,河边的奇石,民间的传说乃至花鸟鱼虫,无一不进入他的视野。屈原的故乡乐平里,至今仍然流传着许多他少年时代,生活学习的传说及其有关遗迹,如香炉坪、读书洞、吟诗台、照面井、颂桔坡、玉米田等等。香炉坪因中间凹进两头突起状若香炉而得名,香炉平近旁还保留了三丘水稻田。据说那是屈原曾耕作过的土地,故称为屈田。传说因为有屈原忧国忧民的泪水滴入田中,因此这丘稻田长出来的谷米像珍珠一样晶莹洁白。
传说区域的母亲死得早,他有个聪明贤淑的女须,比屈原大10岁左右,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女须知书达理,母亲的早逝使女须终身不嫁,守着矢志不再续弦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弟,养成一种超越她年龄和身份的贤德,从小女须对屈原的成长影响很大。
屈氏庄园,青瓦白墙,古朴淡雅。门上挂着丹阳世家的横匾。周围茂林修竹,橘林成荫,
桂梅连枝。弟俩在橘园里种下一株橘树苗,夏天给幼树浇水,冬天用稻草裹着树干保温,眼看橘树一天天长大,屈原也长成个风度翩翩的少年。他身体材修长,眉清目秀,神采飘逸,渐渐地,他对乐平里产生了一种再也呆不下去的情绪。他想走出三峡,去见见气象万千的外部世界。屈原把这个想法透露给女须。并将一首习作呈请女须指点,那便是有名的《橘颂》。
女须把这首《橘颂》呈给父亲,父亲读完后由衷地感到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了,是苗应该出土,是鸟应该飞翔,哪能老在父亲身边。像他那样子一辈子足不出户,有什么出息呢!屈氏家族能否再现昔日的辉煌,全可他的造化了。
屈原来到这个世界,便肩负一副超越前人的负担。
(中)
楚怀王七年,金秋时节,屈原带上他最喜欢的书籍和两个随从离开乐平里,女须送他至香溪河畔,将一篓鲜艳的红橘交给屈原,这是弟俩共同的劳动果实,临别相赠,更是一番
情趣。东滩候鸟保护区
屈原告别故乡,走出三峡,去到楚国京城鄞都,凭着继位不久的楚怀王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大好机遇,以楚国同姓王族的身份入宫晋见楚怀王。
由于他出生楚国贵族,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儒雅风流,品行高尚,明于治国道理,因此,起初颇得楚怀王的信任与赏识。楚怀王效仿齐威王,置稷下学宫的有识之举,在楚国置兰台官,招罗天下贤才。屈原入宫以文见长,楚怀王任命他为兰台宫文学侍臣,未繁荣楚国文化建功立业。
后来又做过左徒,是国王左右的近臣,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工作,发布命令,对外接待宾客人,应付诸侯。
纪念屈原的诗 屈原入宫后,对楚国现状和战国形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当时,各个诸侯之间,政治、军事斗争非常尖锐。屈原鉴于在秦国的威胁下,楚国所面临的危机,他主张对内任用贤人,革新政治,对外联齐抗秦,以达到自保进而统一中国的目的。而当时楚怀王也有缔结第二次六国联盟的想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