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有哪些特点如何区分?
    律诗和绝句
    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是近体诗。那么,怎样区分它们呢?
    1、什么是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而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的字数整齐划一,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为八句,六句称小律或三韵律诗,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有特定的对偶要求,声韵格律要求严密。
    2、律诗的特点有哪些?
    ①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过故人庄(五律)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游山西村(七律)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扣门。
    ②律诗要求全首通压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压韵。声调应平仄相对。
    ③律诗格律严格,一首诗有固定的句数(每首八句),每句有固定的字数(五字或七字),每字有规定的声调(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④律诗由四联(八句)组成,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⑤在一首律诗中,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颈联”须对偶,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对偶句。二、四、六、八句的末字同韵,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
    3、什么是绝句?
    绝句是近体诗中的一种,又称截句、断句、绝诗。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李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绝句中也偶有六绝,但不常见。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绝句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
    4、绝句有什么特点?
    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同于律诗前四句的,
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什么是近体诗    绝句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绝句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怎样区分律诗和绝句?
    ①句数。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是八句。
    ②平仄。绝句的平仄没有律诗那么严格。
    ③对仗。律诗的二三联必须是对仗句。而在一首绝句中,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可以有一联对仗,也可以两联都用对仗。
    6、什么是排律?
    排律是律诗的一种,由于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又叫长律。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极少。五言排律由汉魏六朝五言古诗演化而来。排律和一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五十韵(一百句)甚至一百韵(二百句)以上。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各句间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对的格式。由于限制过多,容易显得堆砌死板,历来极少名篇。
经典五言律诗摘录经典五言律诗大全经典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