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三月读后感1000字
屏幕亮点
关于勇气的作文篇一
《小城三月》写得淡而美,恰如翠姨与哥哥那似有还无的爱情。整部小说也像书里写的北国之春,美好却短促,读罢让人怅然。
翠姨并不是特别的美,也不识字,但举止娴静,擅长萧管弹琴,又正值青春,自有她的魅力。哥哥则是个活泼、漂亮,在大城市读书的新青年。一个常常玩在一起的体里,这样两个年轻人互有好感、暗生情愫实在是再正常不过。可惜,在那个婚姻父母包办的年代,这点子合情合理却是一种大逆不道。所以他们的情不能宣之于口,不能昭告天下,甚至不敢互相挑明,只能是在自己心里、梦里翻腾。
翠姨订了婚,未婚夫比她小,又丑又矮。没有哥哥比着或许还不觉得怎样,有了哥哥入了眼入了心,再想到未婚夫和结婚,翠姨只感到恐怖了。但她天性的不肯抗争,却又无法顺从,便只有悄然自毁这一条路了。这条路最轻便、省心,是条捷径。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读完小说,我不禁想,萧红后来抗婚的激烈,恐怕是带了不想走翠姨悲剧之路的决绝的。她
不是翠姨。她有知识、有见识、有胆量、有魄力,所以她逃了,为了自由,背弃了家庭,和翠姨相反,她走了最难的路。但是,她没钱、没出路,怎么办呢?!
鲁迅先生在《娜拉出走之后怎样》的演讲里提到的,没有经济独立,娜拉们能怎么办呢?不是堕落就是回家。
萧红一直都是鲁迅的忠实读者,在中学就很喜欢读鲁迅的文章。我不知道萧红有没有看过鲁迅在1923年出版的关于娜拉的演讲稿。那时萧红才十二三岁,当时恐怕是没有的,过后有没有看过就不得而知。但是萧红离家之后的凄惶无助,确如鲁迅先生所预言。
我一度很希望翠姨活下去,并且嫁了那个有钱的小丈夫,因为,我希望萧红离家之后,有个能投靠的去处,唉!
男人化妆萧红的父亲显然是冷漠无情的、虽然革过命,也让家人咸与维新,男男女女随意可以玩在一处,但到了家长权威被触碰时,觉得萧红的逃婚让他失了面子,他便全无通融,失了亲情人性,全不过问萧红的生死了。
看书时,我还在想,那么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人,那个爱孩子们的伯父呢?那个会为翠姨
流泪的哥哥呢?怎么在萧红流离失所时,全不见了呢?我已经分不清小说和现实了!
汪恩甲和萧红的缘分纠葛,更是可以单出一部书了,现实真的可以比小说还狗血。可惜,萧红对这段往事讳莫如深,几乎是绝口不提,不知两人之间有多少爱情,但可以想象她在走投无路之下,汪恩甲于她或许只是如溺水之人抓住一棵救命稻草一般。她生命中的三个男人,给她最深的,其实都不是爱和保护,而是失望吧。
汪恩甲一家也是当地有一定势力的,后来却都宛如人间蒸发,如果我没记错,好像众多萧红研究家们穷极多年,都没什么发现资料。我也很好奇啊。诸位专家,继续努力啊!
篇二
“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学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萧红
也许正是因为欣赏萧红女士这种不凡的写作风格,欣赏她虽然短暂但却充实饱满的生活而被她的小说深深吸引。描写冬天的成语
自主意识
今年寒假有幸读了以她其中一篇代表作《小城三月》为名的同名小说集,我这才发现自己已经渐渐走进了她的世界,才开始真正地认识萧红,理解她的精神。
无论从《手》到《牛车上》到《山下》到《后花园》到《小城三月》到《呼兰河传》我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她自身的独特气质和她本人对于小说的不同的诠释方式。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她并不拘泥于千篇一律的、格式化的小说。她认为人应该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文学,表现文学。她在《小城三月》中的每一篇作品都表现了她的独创性。萧红女士深具冲破现存小说格局的魄力。她成功地打破了介于小说与非小说之间的厚障重壁,创造出了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诗之间的新形式。然而她的作品也不失那种女性作家特有的纤细敏锐。她的描写精致别样,使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她的作品包含的巨大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手》。她所描述的不仅仅是一双普通的手。它被“发黑”、“发青”这两个词概括得淋漓尽致。这双手在文章的开头就已给人深刻的印象,甚至让人在开始就产生了一种厌恶感。这双手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它几乎成了这篇小说中的专有名词,也成了主人公的代名词。然而作者要表达的不仅仅只是这么一双特殊的令人厌恶的手,也不是为了
让人厌恶而塑造这么一个人物。她述说了一个出身农村染房的乡村女孩来城市学习的一段经历。然而,这个人物自始至终都受到人们的歧视。虽然她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但依然无法改变人们对她的看法。她所得到的只有嘲讽。她及她的父亲带着希望来到学校,却满载失望地离开。似乎这双发黑发青的手就是她的身份证。然而她就像永远无法洗净那双被颜料玷污的手一样,永远无法改变那些所谓城里人对她的根深蒂固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