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名称
第一章 人口 第三节人口容量
学时
1
课程标准及解读
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课标解读:“结合”“解释”是行为动词,是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是知识内容又是情感价值观要求,最终目标是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
1、课程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一章第三节内容是学习完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后的内容。目的是引导学生能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基础上,结合实例进行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对第一章所有内容进行总结,起到承上和升华总结的作用。本课的学习,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重组、应用。这一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和谐人地观、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
(2)教材处理
本节课主要理清两个问题“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于此对应的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两大问题。本节课通过创设“复活节岛的悲剧”这一情境导入,围绕“情境+问题”来进行,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归纳、体验,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前面学习了“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这对学生接下来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再加上学生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地理分析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单元内容,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真实生活情境的感知。
(2)不足方面:
前两节课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其有熟悉感,而本节课涉及的地理尺度是全球尺度,尺度较大,学生较难理解。本课内容在本章中又是对已学内容进行整合应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制定了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并说出二者之间的区别。
2、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理解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容量,各国须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利用资料,理解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项目
        内  容
          解决措施
重点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
1.通过真实情境设置,问题引导,通过《复活节岛的悲剧》这一案例来进行。
2.通过三派不同观点对比,引导学生掌握本重点。
难点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区别
学生通过对比,小组合作探究,突破本难点
教学策略设计
情境问题教学策略、合作探究策略、以学生为主教学策略,发现学习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复活节的悲剧》片段
教师提出问题:
1.列出视频中关键时间节点以及发生的事件。
2. 说出导致该岛一系列人口与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
通过复活节岛的演变这一真实情境来设疑
学生阅读情境,思考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情境导入法,把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理清概念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教师提出:
问题3:“复活节岛最多只能养活2000人”,在地理中用哪个地理专业术语来表示?
教师总结: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教师结合视频中体现的信息进行设疑
学生思考问题
学生结合视频资料高中地理教案,让学生感受到由自己发现知识的乐趣,培养他们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
(二)人口变化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教师提出
问题4:最后该岛只剩111人,理解人口变化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结合复活节岛的环境变化与人口变化关系,思考问题。
运用真实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求知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三)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1.自然资源状况
情境:假如中国
能源可供18亿人;空气可供120亿人;淡水可供19亿人;粮食可供16亿人;矿产可供21亿人。
问题:中国最多只能养活多少人?
活动:出限制以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
北京:土地资源可供约6036万人居住
水资源可以供养的人口数为约1551万人
上海市:土地资源可供约6038万人居住
水资源可以供养的人口数为约14.8亿人
湖南省:耕地资源可供养的人口数为约7595万人
水资源可以供养的人口数为约3.5亿人
问题:
资源环境承载力能不能估算?一般怎么估算?这说明什么?
2.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
材料一:
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材料二:
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3.人均消费水平
问题:
如果全球所有国家都达到美国人的消费水平,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会有何变化?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归纳: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往往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
教师归纳:1.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类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能发现新的资源。
2.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发展,促进地区开放程度
3.资源环境承载力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消费水平而言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同学思考问题
学生结合案例材料,思考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哪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四)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概念
教师归纳: 三种观点假设条件各不相同,估计结果没有对错之分。我们要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同时我们应该明确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条件下,资源环境承载力一定是存在极限的。
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3.如何实现人口与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
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分小组讨论
启发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理解“人口合理容量”这一概念,并通过对比,区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两者区别,形成辩证思维。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人地协调。
课外拓展:
1.课后收集有关我国人口政策的宣传图片,了解人口政策的调整情况。
2.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从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谈谈你对我国人口政策的理解
3.确定我国人口合理容量要考虑哪些因素?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地理
课后收集资料
对本节课进行升华、拓展,培养地理核心素养,树立正确人地协调观
(三)课堂总结
围绕两个关键概念,情境真实,问题由浅入深,材料丰富,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收获体验
    设计
    反
    思
本节课根据我对新教材的理解进行设计,主要围绕着“情境感知——原理说明——实践应用——共同建构”的思路。本节课内容逻辑性、原理性强。因此,本人在设计过程中紧扣新课标新教材体现的“情境”“问题”的理念来进行。注重教材的图文资料的运用,巧用思考栏。
    以“复活节岛的悲剧”事件为主线,结合问题链,引导学生理清两个关键概念“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并思考如何实现人口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优点:选取情境,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改进:根据课标要求,整合有关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