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 | 核心素养目标 |
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 1.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过程及原因。(综合思维) 2.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综合思维) |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时期 | 人类活动与环境 |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
采集—狩猎社会 | 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对环境的影响有限 | 人类与环境保持着原始的平衡关系 |
农业社会 | 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都明显增大,环境遭到破坏 | 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但对人地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
工业社会 |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环境问题愈发严峻 |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和谐论”(又称为人地协调论)应运而生 |
信息社会 (又称为后 工业社会) | 人类社会的组织制度、经营管理、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等产生了一系列变革 | 关于人地关系的研究,向生态化、低碳化、绿化、循环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
[特别提醒] 农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生态破坏,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1)传统发展观念
②简单地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尺,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
③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由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单一目标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持续承载相协调的多目标模式转变。
(3)可持续发展
①概念: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②内涵: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体。
③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2.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1)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传统发展模式 | 可持续发展模式 | |
目的 | 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 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
特点 | 社会生产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 | 强调环境承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结果 | 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 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
(2)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由高耗粗放型向高效集约型、更多地依靠可再生资源的方向转变,并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
(3)环境污染的治理
①加快构建绿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②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③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4)生态保护
①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②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③扩大轮作休耕试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海洋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3.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1)采猎文明时期,人们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生物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人地矛盾突出。 ( )
(2)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科技的进步。 ( )
(3)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经济增长。 ( )
(4)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把环境放在首位,停止一切对环境的开发利用。 ( )
(5)“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是 ( )
A.经济可持续发展 B.社会可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文化可持续发展
提示:(1)× 采猎文明时期,高中地理教案人们的生产活动规模较小,影响强度不大,环境问题对人类威胁并不严重。
(2)× 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因而只能说经济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
(4)× 可持续发展不排斥对环境的开发利用,仍要重视发展,所不同的是,可持续发展强调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要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要注重质量,其开发利用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5)C [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北大荒大部分地区土地肥沃,部分为低温沼泽地,20世纪50~70年代曾进行了大规模的垦殖,创建国有农场,建成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商品粮基地,北大荒已变为北大仓。但由于过量开垦,使湿地面积减少了80%,大量稀有动物失去栖息地。“北大仓”面临的尴尬就是其所能骄傲与自豪的黑土地已越来越少。据资料表明,目前黑土区耕地表层有机质含量已经下降到
2.5%~6.5%之间,与开垦初期的11.8%相比下降了一半以上。由于过度开荒,导致水土流失、江河泛滥、风蚀沙化、气候异常、旱涝频繁、粮食减产加剧。近年来,“北大仓”开始退耕还林,恢复植被,停止湿地开荒,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还荒”工程。
问题1 (综合思维)北大荒开发成北大仓后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
提示:水土流失、黑土退化;江河泛滥,旱涝多发;风蚀沙化加剧;粮食减产。
问题2 (人地协调观)从“建仓”到“还荒”,人地关系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从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掠夺性地利用和开发资源到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从改造和征服自然的人定胜天思想到谋求人地和谐的人地协调观。
[归纳提升]_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特点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时期 | 生产力水平 | 环境问题 | 人地关系思想 |
采集—狩猎社会 | 极为低下,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 | 生物资源遭到一定的破坏,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 被动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崇拜、依赖自然 |
农业社会 | 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类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和广度都明显增大 |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 人们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形成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
工业社会 | 极大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 |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问题日趋尖锐 | 先后出现了人类中心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等观点 |
后工业社会 | 空前发展,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严重,有些环境问题危及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 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出现了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 |
1.读甲、乙两幅图,完成(1)~(2)题。
图甲 图乙
(1)图甲中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
A.海平面上升
B.酸雨危害
C.全球变暖
D.草原退化和荒漠化
(2)人类文明进入到图乙所示阶段时产生的人地关系思想有( )
①人生天注定 ②自然主宰人类 ③人定胜天 ④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D (2)B [第(1)题,图甲中的人类活动为畜牧业,过度放牧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草原退化和荒漠化;海平面上升、酸雨危害、全球变暖与工业生产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有关。第(2)题,图乙所示为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产生的人地关系思想为人定胜天,结果造成了环境破坏,然后开始思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循环经济”已经融入了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已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