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向斜的方法,理解褶 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能力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 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 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
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 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 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岳有多 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一一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 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 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 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 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1、褶皱山
1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 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高中地理教案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 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 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 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 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 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 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 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 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 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 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 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 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板书】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 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表格再来比 较一下。背斜向斜比较表。
背    斜
向    斜
一般形态
岩层   
向上拱起    / \
A

注意点
对于复杂的褶皱仅从形态上区分是不科学的。
如:    地面
岩层新老关
U-i 石层
U-i 石层
系(主要依
中间老,两侧新。
中间新,两侧老。
据)
常见地形
山岭
谷地
倒置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 质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更 加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
地形
形成山岭。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差别
o
侵蚀)
成    /    \
说明: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 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