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湘教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小到一个池塘、一块田地,大到全球,其地理环境都具有整体性,并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系统: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
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教学重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教学目标
●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通过剖析土壤的形成与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关系,学会从整
体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学会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4)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
二、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以生物和人类活动为例,分析说明了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以及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即地球表层)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板书)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举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理环境整体性。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1活动题第4小题。
如果某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发生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河流:流量变化加大,易发生洪涝;动物:物种减少;地下水: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贫瘠。
【承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下面我们就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
有机整体。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板书)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板书)
1、成土母质的概念和形成
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影响
(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高中地理教案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
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2)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钙、铁、锰、镁含量高
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硅、钠、钾含量高
二)气候与土壤(板书)
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3活动题第1、2小题。
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参考答案: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
的最初来源,并且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2、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不对。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厚,因而土壤层厚度较大;干旱或寒冷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也较薄。
(三)生物与土壤(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