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各阶段教育理念及方法对比
51140602065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非常幸运的有机会到德意志那片土地上感受他们的教育理念与机制,深刻地体会到所谓“教育先行”的魅力所在,结合他家的深刻思想与自身的体验,分别从中德两国重视教育的程度、教学课堂的理念以及各阶段教育的对比写下这篇文章。
德国是一个到处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芒国家。这里曾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以现代大学和科技发明闻名于世;也曾经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民族对长期分裂和战乱的记忆。统一和强大,成为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由于身处欧洲的中心位置,欧洲的各强国都不愿看到它的崛起,于是各种阻挠困扰接踵而来。德意志诗人席勒更是感叹道:“德意志?它在哪里?我不到那块地方。”。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我们如今熟知的人物诞生了——歌德用诗句描述分裂之苦,贝多芬用音符抒发国败之痛,黑格尔等一些哲学家更是用理论寻强国之路,李
斯特、俾斯麦更是使德意志走向了统一。70年间新起的德国很快就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而德国发展如此之快的动力则来自教育。
当年普鲁士国王处败给拿破仑,半壁江山被他人占有,并且有巨额的战争赔款。然而就是在这种及其困难的情况下,他仍然力主办大学。他曾经说过:“这个国家必须用它的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因为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穷的最好手段。”。国王拿出了最后一点家底,并把豪华的王子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与此同时,他还接受了大学提出的一个要求,那就是: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国家的保障和充分的自由成就了德意志的科学家们,也成就了德国的科学发展。我在柏林洪堡大学主楼的长廊见到那里挂着许多黑白照片,他们都是在各个领域里取得了重要成就的本校教授,其中的29位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诺贝尔奖得主。或许这就是德国为什么能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吧。
从德国重视教育的程度反观我们自身。我国真正的新式教育是从晚清开始从国外进口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始于20世纪初。那个时候的大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属
于自己的创造几乎没有。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北洋政府对教育的重视远不及当时的普鲁士国王,经常挪用国立大学的办学经费,更别说为办大学提供方便了。大学内部的党派之争,外部政府势力的干涉,使得大学教育在夹缝中生存。
建国后,大学的处境却没有根本改变,依然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打击,学校的停办,更是对教育的一种近乎于毁灭性的打击,使得我们再一次失去了“赶英超美”发展教育的时机。
直到改革开放后,国家制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明确指出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似乎看到了教育的光明前途。然而事实却不是那么美好。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但是和一些西方国家相比仍然相去甚远;另一方面,我们的大学经过了近一百年的发展,仍然没有改变当初尴尬的处境——教育与学术受到政治的制约。当然,我们不能和德国相提并论,毕竟我们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度不相同,肯定做不到像德国那样的教育和学术自由。但是我们仍然要呼吁教育与学术自由,至少我们应该在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中向那个目标迈进,真正的做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中德两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在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然关于春节的灯谜
而教育到底是什么?无数的专家学者在探讨着这个问题。自从上了大学,我也无数次地问过自己这个问题。然而思考过后,我认为,教育这个词还是中国人发明的“体面”,不仅教书,还要育人。只不过,太多的制度使得这个词失去了最原始的含义。
学校是最基础的教育系统,教书落不下,育人更是狠!于是就形成了:“学校是你家,老师是你妈。”的情况。学校、老师在各个方面把你照顾,管理的十分周到,就差衣食起居了。头发长了,他们会关心说:该剪剪了,没时间?我帮你剪!衣服还会统一配发。不用担心温饱问题,可以专心学习了!
然而当我到德国,在一个全新的教育体制下,体验着新的Education的理念后,目瞪口呆。
这种理念,使知识,或者说学校存在的意义更加纯粹,更以教书学知识为重,更以人的生理心理发展为重。至于学生喜欢穿什么风格的衣服,留什么样的发型,这都是他们的审美与生活。从这些最平常的方面可以看出,那里的每一个学生才真正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主观思想,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有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反观中国的学生,更有点像科幻大片里面的机器人了。“缺乏创造力”这个大多数中国学生的通病也就见怪不怪了。j开头的英文单词
再走进课堂,横平竖直排排坐的是中国课堂;座位随便,方便小组交流的是德国课堂。举一节英语课来说,国内的老师会怎么讲呢?带着翻译课文,读单词,接下来就是长篇大论的语法,一节课下来整个黑板是不够用的。而在德国的英语课堂上,老师会先给一个话题,例如,上个假期你都做什么了,讨论讨论关于各个国家,饮食……说痛快了,在进入课文,而所学的东西也都是怎么把英语说漂亮,写漂亮。我相信,这样,学生也会对它感兴趣,因为以后真的用得到。其他课程也不例外,都是在讨论中,和小组合作中度过的,我还选修了一节Seminarfach,我不知道中文应该翻译成什么,在这节课中,老师会教你怎样写论文,求职信,怎么做PPT,就是以后工作中很实用的。在中国会有吗?在德国的11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二,数学课讲的是微积分。别以为德国知识简单,其实是他的范围广,以后用得到的,都要了解一下。
既然德国的老师那么“不负责任”学生的成绩怎么保障?这要归功于这里的考试制度,这里没有太多的考试,也就是放假前的大考,这可是要记录平时成绩的,最后的升学考试只占30%,而平时成绩要占70%所以大家平时不敢十分松懈,在国内,每月一大考,每周一小考,每课还有小测验……我们完全是在为迎接考试而学习。但是要上好大学,还得看最后一博!
以下是各阶段教育的对比。
一、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或称基础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作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通常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的第一个阶段的教育, 对象一般为 612 岁儿童。 这种教育对提高国家民族文化水平极为重要,因此各国在其经济文化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都把它定为实施义务教育或普及教育的目标。德国的小学教育只有短短的四年。儿童 6 岁入学,10 岁毕业。此阶段的初等教育同样重视儿童禀性的培养,倡导儿童个性解放。这从德国初等教育的教学形式、学习内容可以看出。德国的初等教育规定满六岁的儿童皆需进入小学就读,此为义务教育不可拒绝。此阶段的最大特点是不给予孩子功利的分数成就导向。小学的一二年级都没有各科成绩单,而是以老师的评论作为学习成绩的考量。小学主要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倡导个性自由、个性解放。
我国实施初等教育的机构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对 6 12 岁左右的儿童实施教育的普通小学;另一类是为未能接受初等教育的成年公民开办的初等学校,主要是进行扫盲教育和基本的文化知识教育。平均每年扫盲两百多万人,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百分之四左右。我国的
初等教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老师、家长重视的是学生各科成绩考得好和坏;学校重视的是考入重点中学的升学率多少。学生的压力过大,个性完全被束缚,这样就给儿童创造力的发挥戴上了枷锁。
世界第二大沙漠
二、 中等教育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实施中等教育的各类学校为中等学校,普通中学是其主要部分,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以及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中等专业学校包括中等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任务。中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德国,小学生初等教育毕业后,差不多是10岁左右,就开始分流接受中等教育。依据小学的成绩、教师的鉴定和家长的意见,学生将被决定升入哪一类中学学习。德国有四种毕业后在不同领域再深造而相区别的中学。小学毕业后,成绩较好的学生通常选择文理高中就读,为期8-9年,这是进入高等教育必经之路;成绩次好的学生常常会进入实科中学,学习5-6年,学校以培养中等的工商业界、政府机关的实务人才为主;成绩再次的学生则就读五年制的职业
预科和职业教育完成学徒训练,并以从事工业、制造业为主。德国实行小学后分流制,其目的是尽早把学生按成绩分开,教育的努力方向不是把所有孩子都送进大学,而是“因材施教”,是一种典型的“天资论”的教育形式。
我国的中等教育仍然是典型的 “应试教育”,并且学生是人人都要争取走上大学的这一“独木桥”。德国的学生 10 岁左右就开始分流,基本决定了长大要做什么样的工作,之后的学习也是有目的地学习怎样才能做好这样的工作。而我们的学生许多在 18 岁左右,甚至大学毕业后还不能知道今后会做什么样的工作。有的学生到的工作还与所学的基本知识相差甚远,不得不再进行相关的知识学习。这些都是应试教育的严重弊病。人力、财力、时间的浪费可想而知。
德国的义务教育从 6 岁到 18 描写松树的诗句岁,一直持续 12 年。所有公立学校都是免费的,这样就很有效地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当然我国有国情的限制,但是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尤其是人才竞争,我国还要继续增大教育投资,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三、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中等教育之后所实施的各种专门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包括全日制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两个类型,后者属于成人教育范畴。 中国高等教育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4 个层次,授予相应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中国高等学校分为文、理、工、农、林、医药、师范、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等科。在德国有文理中学毕业证或“进入高专资格证”的学生便可以在高等院校任何专业学习。德国大学没有级别上的名词排列,任何大学都有各自的特点。根据其任务、性质可分为综合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艺术大学三种。大学和高专毕业后都可以拿到硕士学位。德国的大学入学率是 26%28%,毕业率是 25%30%。德国高校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得到更新。我国高校是按固有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计划制定的。由于课程所用教材陈旧,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在高校中课程设置规定较死板,所设选修课程门类较少,不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知识面的扩大,更不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德国比较崇尚自由和理性。中国现在的教育情况令人堪忧。整个大学体系似乎都已沦为了高等技术培训所。中国教育较死板,讲究流程。因此,自由度很小。
在对德国教育了解的过程中,最为印象深刻的是他国的职业教育。
在中国有一个可以说很可笑的现象,就是走在大街上,拿板砖随便一拍就是一个大学生!中国的大学教育实在是普及!而在这些大学生中又有几个是真材实料,将来能出人头地的能有几个?只要有钱就可以有一张大学文凭,拿来却换不来一斗米。政府向普及受教育的程度,这没错,很对!但不乏出现了以赚钱为目的的私立大学,“培养”出了一批无所事事的“伪大学生”浪费了多少社会资源?在德国呢?学生们在10校园爱情年级就会自己作出决定规划以后的道路,要么为高考继续努力,要么去技术学校学技术。两条路,只要你努力了一样都会走的很华丽。事实呢,在德国去职高的学生数量要远远超过想上大学的。所以德国的技术工人很多。在中国每个人都会说,你要去职高,你这辈子就毁了!没人想上职高,它已经被家长,老师,学校丑化的不像样子,而中国的职高自己也不争气,教育部门关注的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