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建立在这个民族的条件上的。由于我国各民族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不同,因而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存在着很大差异,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存在的特点,希望大家喜欢!
我国少数民族风俗特点
(1)稳定性
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自然根源。只要民族存在,反映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的风俗习惯就会长期存在。而且,民族风俗习惯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变化。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蕴藏着一个民族浓厚的共同心理感情,例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尽管住在不相连接或甚至相距千里之外,一旦聚会在一起,看到穿戴自己民族服饰的人,就会感到十分亲切;各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歌舞和节日,每逢节日,大家很自然地盛装歌舞,沉浸于节日的欢乐之
中。这种深厚的民族共同心理感情,具有民族内部的稳定性。
(2)众性和社会性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整个民族所共有,而且世代相传,渗透到这个民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具有广泛的众性和深刻的社会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历史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因而必然对这个民族社会发展阶段的各个方面都留下深刻的印记。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到解放前还不同程度地分别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其风俗习惯不可避免地会残留着这些历史的痕迹。
(3)民族性和敏感性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方面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和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思想感情以及道德准则、宗教观念等。民族风俗习惯一经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并成为代表民族的标志之一。因此,在各民族的相互交往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对待。
(4)地域性
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为适应居住地区自然的、地理的、气候的条件和经济条件而形成的,反映了地域性的特点。如在居住方面,我国北方较寒冷、风沙大,当地农区的少数民族多住土木结构和石木结构的房屋,房顶低矮微斜,有利于保暖和御防风沙。南方较炎热、水多,当地少数民族的住房多为杆栏式的,分上下两层的吊脚楼,建筑材料一般为木材和竹子,房顶高,既通风凉快,又可防洪、防潮。从事畜牧业的民族,为适应畜牧业生产的特点,多住蒙古包和帐篷。在服饰方面,生活在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的差别很明显,北方少数民族多穿皮的、棉的长袍和靴子,南方少数民族则多穿单衣或短袖上衣、短裤和裙子,脚穿拖鞋、凉鞋,甚至光脚;在饮食方面,牧区的少数民族多吃牛羊肉和奶制品,喝奶茶和酥油茶,农区的少数民族则喜吃大米。
我国五个少数民族简介
1.阿昌族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其余分布在盈江、龙陵
等县。人口27708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950年,阿昌族人民获解放。1952年在陇川县户撒地区成立了阿昌族自治县(区级),1953年、1954年又先后在潞西县江东区高粳田乡、梁河县遮岛区的丙介乡和关璋乡成立了三新阿昌族民族乡。阿昌族普遍小乘佛教。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水稻品种多、质量好,梁河地区的“毫安公”品种,过去曾号称“水稻之王”。数百年来,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著称于世。 阿昌族主要节日有会街节、窝罗节、泼水节等。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杀家畜和伤害动物;妇女生孩子未满7天时,忌讳别家男子进入院内。
2.景颇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 盈江、瑞丽、梁河五县,少部分散居于州县。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 "、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20世纪末叶创制了以拉丁字 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节日、祭、礼仪食俗 景颇族过去信仰鬼灵,最大的活动是“目瑙纵歌”,即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举行,为期2-3天。每次“目瑙”都要杀牛祭祀,然后牛肉大家分食,并伴以歌舞活动,
参加者多时成千上万。此外还要祭“能尚”宸庙,祭“能尚”每年两次。一次在春播,祭品比较隆重,届时要杀牛、猪、鸡等,以庆贺丰收。景颇也过“吃新谷”节,“吃新谷”都选在农历八月的一个龙日,届时把新谷炒干、舂成米,与老米合在一起做饭,以喻老米、新米接续不断。吃新饭时,要把好吃的饭菜和酒洒到地里一部分,献给地鬼,然后全家共餐。
3.白族
有人口1594827 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由于白族风俗尚白,历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大多数白族通晓汉语,并作为与其他民族的交际工具。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白族大都喜饮酒,酿酒是白族家庭的一项主要副业。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家酿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烤茶,全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吃“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如乳扇,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山区的白族日常灶具也很独特,一般是用4根70厘米高木柱支撑的平台,中间留有一个洞,台面为1.5米见方,上面铺砌青砖或石板,覆盖一层土,支上一个铁三角架,可吊锅等,台下烧火,火苗通过洞,加热吊在三角架上的食物,灶上方吊有一排竹篾笆,上面用木板铺上作为烘烤食物用。
4.保安族
有人口12212 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称,历史上曾被称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通晓汉语。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家庭生活习俗及社会等方面与当地回、东乡等民族大体相同。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牧业和手工业。很早就会冶铁的保安族,有着高超的制刀技艺,他们制作的腰刀,锋利耐用,精致美观,在当地各族众中享有盛名,被称作“保安刀”。
5.藏族
有人口4593330 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其他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黄、橙的油漆。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