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选题方向参考、撰写提示及参考书目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类型分类如下:
    (一)按照研究目的分类
    1.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研究教育的事理,揭示教育活动本身所固有的法则或规律,也称“纯研究”或“理论研究”。 旨在认识世界,增加科学知识本身,它不必要考虑研究结果能在什么地方付诸实践,不一定会产生直接有用的结果。基础性研究对研究者的素质要求较高。研究者要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研究过程中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者需要掌握较多的宏观背景资料和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信息,研究的难度较大,中小学教师进行这种研究有一定的困难。文献(问题)综述亦属于基础性研究。
    2.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是将基础研究所揭示的法则或规律运用于教育实践活动,以直接指导或改进教育
实践活动,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旨在改造世界,解决某些特定的实际问题,为实践者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能够把教育教学原理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结合起来,解决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应用性研究是把教育科学原理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的中间环节和桥梁,是具体的、实用的研究。如学科德育渗透、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落实、中小学管理、课程实施、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技术和手段研究、教学设计等。调查报告亦属于应用研究。
    3.开发性研究
开发性研究是运用应用研究的成果,开辟新的应用途径,转化、移植、发展已有成果的研究。是对已获得的教育科研成果加以推广和普及的研究。开发性研究把从实践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还原到实践中去,变成教师普遍掌握的技能和方法,变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工具。
(二)按照分析方法分类:
    1.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是一种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字统计方法等。其基本步骤是: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立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使用经过检验的标准化工具和程序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不同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检验研究者自己的理论假设。
    2.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或称质的研究)是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中,通过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调查和分析,对教育现象获得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的一种方法。定性研究范式所关注的问题是教育现实中的特殊性,采用的手段常常是研究者本人,追求的结果是理解意义,研究的场所常在自然状态下,依赖的是研究者本人的洞察力、直觉等不能言传的知识,研究者的态度是参与性观察,研究的步骤是自下面上,事先并没有假设,而是在搜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过归纳分析之后做出抽象概括,然后提出有根据的理论”。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
教育研究中的研究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及不同的试用条件和范围。在论文写作中,应注意各种研究方法之间的独立性及其相互联系。毕业论文的类型和论文的选题,决定着选择特定的研究方法,往往需要几种研究方法配合使用。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1.教育调查法
教育调查法是研究着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第一首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以期发现某些教育规律或倾向性的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其一般程序是:明确调查调查研究的课题——确定调查对象——设计调查手段——制定教育调查研究计划——设计调查问卷或编制访谈提纲——准备性调查——进行正式调查——处理教育调查研究资料——撰写教育调查研究报告。
陈若嫣2.教育观察研究法
教育观察研究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如教师、学生的某种心理活动、行为表现等)并收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如,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教师上课提问及学生回答情况,分析师生相互作用的模式。
简爱精彩片段
3.教育实验研究法
教育实验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和假设,通过认为的方式操纵教育现象中的某些因素,有计划、有步骤地收集资料,从而探索某种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确定研究课题番茄紫菜汤——选择实验设计(指实验研究中被试的选择与分组的方式,以及自变量与因变量实施和测量的安排)——制定实验方案——实验的具体实施——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4.教育比较研究法
教育比较研究法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现进行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比较研究法要列举比较对象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解释比较对象间存在异同的原因,用历史的、辩证的、联系的观点进行剖析。
5.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
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教育行动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当前发生的教育实践,研究者本身就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研究的目的旨在提高行动质量,增进行动效果。由可分为:教例研究、问题研究、合作研究。
6.教育质化研究
教育质化研究是以搜集和解释描述性资料为主的研究。在质化研究中,研究者是通过现场的实地研究,利用观察、访谈和文件分析等方法了解描述性资料, 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 进而提出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目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属于教育科学领域的问题,问题的解决能推动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如某一个字有几种读音某一类型的应用题有几种解法这类问题就不宜作为毕业论文题目。
2.必须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一个问题如果只针对个别现象,例如,如何发展XX同学的智力水平,就没有必要作为课题。
3.必须有明确而集中的范围和任务。例如,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范围太大、任务不明确,因而不宜作为毕业论文题目。
4.要有解决的可能性。像如何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之类的问题,不是教育部门通过研究就能解决的,因此,不能作为题目。
小学教育专业论文选题方向:
【选题方向1 】基础教育基本理论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是反观、审视自身的研究,他不仅关注教育的热点与冰点问题,而且在努力探寻,促进教育研究走向独立的“成熟”之路,中国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正日趋体现三个方面的发展走向,一是着眼于批判,于理论自身的反思与评判中增强理论研究的自我意识和活力;二是着眼于中国丰富的教育实践,于理论与实践的两相融合中寻求教育理论的生长点;三是着眼于综合,于分析的基础上探寻综合这一教育理论发展的机制。但是网络学院大多数是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学教师,他们的优势在于贴近教学实践、了解教育一线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而相对的在理论研究上并不具备优势。因此学院建议学员的论文研究应以化学教学实践研究为主,即使选择理论研究,也不宜选取理论性过强的论题。
参考论文题目
1.论理想小学教育的基本特质
2.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研究
3.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关于深化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的思考
5.辍学问题研究
6.论科学学生观的建构及其教育价值
7.小学教育在个性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8.发达国家普及义务教育历程述评
9.城乡小学教育对比研究
10. 现代师生关系的构建
参考书目
1.陈忠联. 教育经费筹集的新思路[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张玲, 曹艳春.中国教育投入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蓝五行属什么[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3.李全亮.我国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结构研究[J]. 教育学,2001(10).
4.石鸥,黄晓慧.美中两国中小学教育投入体系的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研究,2000 (2)
5.潘洪建,王洲林.论课程实施中的七大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
word页眉横线怎么去掉6.胡卫平,韩琴,刘建伟.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5)
7.刘启迪.学校课程实施的文化背景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1).
【选题方向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基础已遍及全国各地,他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教材、教法、、综合时间活动实施等,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是亲身体验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感受着课程的积极影响存在的问题,在不同地区,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又存在差异,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方面结合教学实际来进行写作。
参考论文题目
1.对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2.基础教育课改中推行“对话教学”的研究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试论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 校本课程的影响因素及开发策略
6.我国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趋势
7.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等)教学中实践活动的意义和方法
8.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等)学科教材分析
9.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与组织实施
10.论发展性教学评价观
参考书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概要(试行)解读.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新课程与评价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中国人民国内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熊梅编.当代综合课程的新示范: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陈旭远.新课程总结与反思[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9.陈旭远.推进新课程[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傅道春.新课程与教师角转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1.陈建红.当代教学模式改革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
12.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13.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引[M].海天出版社,2002.
选题方向3 】基础教育德育改革
如何进行道德教育,走出德育实效低迷的困境,一直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苦苦探寻的一个问题。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重在践行,几乎成了教育理论工作者共同的价值诉求。除了实践德育外,道德教育还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但无论是何种德育模式,进行道德教育首要的是要能够触动人的心灵,要以精神感召精神,以人格提升人格。在道德教育中,来不得半点虚情假意,或矫揉造作。因此,道德教育对施教者的人格要求是比较高的,施教者要“真”爱学生,要理解学生,要关心学生,这样心灵的沟通、触动与感染才有可能。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