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加减混合的9篇
加减混合的 1
  教学内容:
  《加减混合》这一课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5页及练习十二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本课时在学生学习了计算10以内连加、连减的基础上学习加减混合,为今后学习2步应用题计算打下基础。从知识结构来看,学生在学习了连加、连减后,给加减混合做了铺垫,在学习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上不会太难,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加减混合静止图片的意义存在一定的难度。从心理特点来看,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处理如下:
  做成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思维,让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帮助学生对图面意思的理解。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始终由白天鹅来牵线。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巩固所学知识。
  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他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因此在设计上体现“教—扶—放”的原则。例1是先加后减的混合计算,而且直观地反映了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还表明计算顺序。例2先减后加,并且也是直观地反映了先减后加的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还表明计算顺序。并在例1的基础上,省去了计算的思考过程,让学生自己填写。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难点:理解加减混合静止图片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练习纸
  学生:10根小棒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铺垫导入
  师:小朋友们,《丑小鸭》这个童话故事听说过吗?
  生:听过。
  师:这只受尽苦难的丑小鸭最终怎么样了呢?
  生: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
  师:今天,就让这个美丽的童话在我们身边变为现实吧!老师把丑小鸭请来了,每只丑小鸭都带来了2道题,只要小朋友们把这些题解决了,就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你愿意帮助他们吗?
  生:愿意。
  师:谁来帮助第一只丑小鸭呢?
  生:3+2+3=87-3-1=3
  师: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谁来帮助第二只呢?
  生:3+4+1=89-5-4=0
  师:很好。3+4+1=8你是怎么算的?
  生:3+4=77+1=8
  师:谁来帮助第三只呀?
  生:4+3+2=910-0-2=8
  师:第三只丑小鸭也变成了白天鹅,还有最后有只谁愿意来帮他呢?
  生:5+0+3=88-5-3=0
  师:8-5-3=0这题又是怎么算的?
丑小鸭教案  生:8-5=33-3=0
  师:这些都是我们上节课学的连加连减。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连加、连减是怎么算的呢?
  生: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设计意图: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氛围。这里的和谐的教学情境,
不仅仅指营造宽松、积极、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不仅仅是在行动上,态度上对学生尊重、信任、热爱,更应该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相互诉说、相互激动,以及对事物的共同体验和意义分享,从而使教学活动切入学生的经验世界、引发学生心理震撼,促使教学活动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和谐”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产生主动参与需求和热情的催化剂。而且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用他们喜欢的童话激发兴趣。所以采用〈〈丑小鸭〉〉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包括孩子。这样引入新课,并通过声情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且由于这节课是学习加减混合,让丑小鸭带来的题目对连加、连减进行了巩固,特别是对计算顺序的复习,给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