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阆《酒泉⼦·长忆观潮》赏析《酒泉⼦》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声中。弄潮⼉向涛头⽴,⼿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向梦中看,梦觉尚⼼寒。
钱塘观潮,现在在浙江海宁。但在北宋,观潮胜地却在杭州。夏历⼋⽉⼗⼋⽇是钱塘江潮汛的⾼潮期,那时,这⼀天是“潮神⽣⽇”,要举⾏观潮庆典,仪式⾮常隆重。每到这⼀天,官民各⾊⼈等,倾城出动,车⽔马龙,彩旗飞舞,盛极⼀时。还有数百健⼉,披发⽂⾝,⼿举红旗,脚踩浪头,争先⿎勇,跳⼊江中,迎着潮头前进。潮⽔将⾄,远望⼀条⽩线,逐渐推进,声如雷鸣,越近⾼潮,声势越⼤,⽩浪滔天,⼭鸣⾕应。⽔天⼀⾊,海阔天空。如沧海横流,⼀⽚汪洋。当地居民,就直接称呼钱塘江为“海”,称江堤为海堤。潘阆因⾔⾏狂妄被斥逐,飘泊江湖,卖药为⽣,曾流浪到杭州。涨潮的盛况留给他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后来经常梦见涨潮的壮观,这⾸《酒泉⼦》⼩词,就是他回忆观潮盛况之作。他⽤《酒泉⼦》这个词牌写过⼗⾸词,但以这⼀⾸写得最好,最为后⼈所传诵。
“长忆观潮,满郭⼈争江上望。”这⾸词开头两句是说,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时的情景,满城的⼈争着向江上望去。
⼀开始就表明作者对于杭州观潮的盛况,永志难忘,经常回想。他⾸先回忆观潮的⼈:杭州⼈倾城⽽出,拥挤钱塘江边踮起脚尖,伸长⿐⼦,争看江⾯潮⽔上涨。说“满郭”(全城),虽是夸张之词,但有现实⽣
活做依据,倾城⽽出是对这种传统观潮盛况的真实写照。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声中。”这两句是说,潮⽔涌来时,仿佛⼤海都空了,潮声像⼀万⾯⿎齐发,声势震⼈。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观潮》描写:潮⽔来时,“⼤声如雷霆,······吞天沃⽇,势极雄豪。”虽然也写的很形象,却不如潘阆“来疑沧海尽成空,万⾯⿎声中”这么惊险⽣动,有声有⾊。真是天下壮观,⼈间奇迹!不能不令⼈钦佩作者的想象⼒,既⼤胆、⼜确切。经他这么夸张的韵味,纵使从来没有观过潮的⼈,也觉得⼼动神摇,意⽓风发。
“弄潮⼉向涛头⽴,⼿把红旗旗不湿。”下⽚的前两句是说,踏潮献技的⼈站在波涛上表演,他们⼿⾥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打湿。
词的下⽚继续回忆。作者想起那些弄潮健⼉创造了⼈定胜天的奇迹与奇观,这是从上⽚末尾的浪漫主义的想象转⼊对亲眼⽬睹的弄潮奇观的实写。所谓“弄潮⼉”就是敢于在风⼝浪尖上向潮头挑战,戏弄潮头,藐视潮头的健⼉。《武林旧事》曾对“弄潮⼉”作过⽣动的描绘:“吴⼉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持⼗幅⼤彩旗,争先⿎勇,溯迎⽽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百变,⽽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他们不仅“⼿把红旗旗不湿”,还要互相竞赛,⽐个⾼低,真是了不起!
“别来⼏向梦中看,梦觉尚⼼寒。”此后⼏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惊胆战。
但是那些“弄潮⼉”,并不是没有危险的,⾯向倒海翻江的怒潮,⼀不⼩⼼,⽴即有灭顶之灾。正因为如此,作者才感到场⾯惊险,⼼寒胆战的。
这⾸词上⽚回忆观潮,表现宇宙间的壮观;下⽚回忆弄潮,表现⼈定胜天的奇迹。如果只写观潮,不写弄潮,那就停留在⾃然风光的描写上,作为万物之灵的⼈只是消极的旁观者,意义不⼤;写了弄潮,使⼈与⾃然融为⼀体,作品就显⽰出⼴度和深度,表现出健⼉们敢于和⼤⾃然搏⽃的⼤⽆畏精神⾯貌。
附录《酒泉⼦》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声中。
弄潮⼉向涛头⽴,⼿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向梦中看,梦觉尚⼼寒。
译⽂
钱塘江潮水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涌来时,仿佛⼤海都空了,潮声像⼀万⾯⿎齐发,声势震⼈。
踏潮献技的⼈站在波涛上表演,他们⼿⾥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打湿。此后⼏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惊胆战。
注释
酒泉⼦: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为词牌名。《⾦奁集》⼊“⾼平调”。有两体,⼀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为潘阆体,⼜名《忆余杭》。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外城,这⾥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万⾯⿎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时齐发,声势震⼈。
弄潮⼉:指朝⼣与潮⽔周旋的⽔⼿或在潮中戏⽔的少年⼈。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