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入海河流(8)钱塘江
钱塘江河口是典型的河口湾,平面外形呈喇叭形,河口区上自潮区界芦茨埠,下至杭州湾口,全长274km。 可分为三段:芦茨埠至闻家堰,长83km,受潮汐影响,江中多江心洲,河床基本稳定,是河口近口段;闻家堰至干浦,长101km,径流潮流相互作用,水浅流急,涌潮汹涌,河床多变,是河口段;干浦以下称杭州湾,长90km,是钱塘江河口的口外海滨段。湾口自南汇嘴至甬江口宽达100km,湾顶干浦断面宽仅20km,呈显著的喇叭形。
钱塘江,古称浙江。三国时,始见“钱唐江”之名,当时仅指流经钱唐县境内的河段。民国时期方作为全江的统称。各段又有各自的名称。梅城以上北面一支为新安江;南面一支称兰江,两江汇合后称为富春江;闻家堰以下通称钱塘江。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干流从西到东,贯穿皖南、浙北,在杭州湾的湾口——上海芦潮港与我省镇海外游山的连线——汇入东海,流域跨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上海五省市。流域面积55558,86.5%在我省境内,占我省总面积47.2%。
发源地:历史习惯是唯长为源,但是,也有径流量大者为源之说。新安江比兰江长,但是流域面积远小于兰江。因此,现在采用“两源说”:北源:新安江;南源:兰江。两源在建德市梅城汇合。从北源的源头起计量,一直到杭州湾的湾口,钱塘江河长668.1
可分为三段:芦茨埠至闻家堰,长83公里,受径流控制,河道中多江心洲,河床相对稳定,为近口段;闻家堰至澉浦,长101公里,径流、潮流相互作用,涌潮澎湃,河床多变;属河口段;
澉浦以下习称杭州湾,长90公里,径流影响微弱,呈喇叭形,湾口南汇咀至甬江口宽达100公里,湾顶澉浦断面宽20公里,为口外海滨。湾口外岛屿星罗棋布,称为舟山岛(见图)。 东汉初年,王充最早论述了钱塘江涌潮形成的天文和地形条件。为了抵御涌潮的侵袭,唐代以来,陆续修建了海塘工程,工程规模宏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河口区的水文泥沙,河槽演变等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的大规模围垦工程对涌潮河段的演变产生了显著影响。
约6000年前,冰后期海侵,钱塘江河口成为沉溺谷,其后海面下降,经不断沉积,北岸为长江三角洲的南翼,岸线在金山—王盘山—澉浦一线。近2000年来,杭州湾南涨北坍,变化剧烈,南岸由绍兴、上虞、浒山一线外伸,乍浦、金山岸外大片陆地坍失,王盘山沦入湾中。由于潮水势力远比河水大,泥沙被带入乍浦与闻家堰间堆积成长130公里,滩顶高出基线10米,体积达425亿立方米的巨型沙坎。主体物质为均匀的粉沙。
钱塘江径流变幅大,挟沙少。来水和来沙季节性变化均大,3~6月水量占全年的57%,10月至翌年1月水量仅为全年的15.6%。多年平均流量1468米/秒,芦茨埠站实测最大流量29000米/秒(1955年6月),最小流量27米/秒。全流域年径流总量 46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0.2千克/米,年输沙量703万吨。钱塘江潮水
潮汐为半日潮。由于杭州湾宽度自口外向口内急剧收缩,潮差沿程递增。湾口南岸镇海的平均潮差为1.69米,湾顶澉浦平均潮差为5.45米,最大潮差8.93米。进出澉浦断面的平均流量为14万米/秒,远较流域来水为大。北岸的潮差比南岸大,芦潮港比镇海大1.49米,澉浦以西,河床急剧缩狭抬高,潮波变形剧烈,在尖山附近产生举世闻名的钱江涌潮。涌潮在盐官(过去称海宁)一带最高,潮头通常为1~2米,实测最高达3米,潮波传播速度8~10米/秒。涌潮破坏力很强。曾实测到涌潮压力达7吨/米,安放在丁坝头重达25吨的混凝土块体有时也被冲走。尖山、盐官一带最大垂线平均流速高达4~5米/秒。盐官以上河段, 涨潮流速比落潮流速约大一倍。潮流中挟带的泥沙量随流速大小发生变化。尖山、盐官一带含沙量最大,实测最大含沙量高达51千克/米,澉浦平均含沙量一般为3~4千克/米,平均每潮进出的沙量约为1000万吨。
长江冲淡水对杭州湾水体含盐量分布有明显影响。金山以东水域,盐度横向分布南高北低。由于潮流强,钱唐江河口的盐淡水混合属垂向均匀混合型,盐水入侵界随钱塘江径流大小而上下移动,枯季盐水可上溯到杭州市以上,影响杭州市的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