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偏心眼的母亲:武姜为何不喜欢大儿子?
本文导读: 春秋初期,郑国的国君郑武公娶了一个妻子叫武姜,武姜这个名字里的“姜”字,是表明她娘家姓姜,而“武”字则是她丈夫的谥号。按照当时的习惯,她就被称为武姜了。
武姜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是后来的郑庄公,也就是说出“不到黄泉不见面”的那位,次子叫共叔段。
其实武姜和长子庄公弄到势同水火的地步,还真不能全怪庄公不孝,没有前面的因,也就没有后面的果。
武姜打从小时候起就不喜欢庄公,而且非常不喜欢,为什么呢?这还要追述到庄公出生的时候。
武姜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是后来的郑庄公,也就是说出“不到黄泉不见面”的那位,次子叫共叔段。
其实武姜和长子庄公弄到势同水火的地步,还真不能全怪庄公不孝,没有前面的因,也就没有后面的果。
武姜打从小时候起就不喜欢庄公,而且非常不喜欢,为什么呢?这还要追述到庄公出生的时候。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对于“寤生”其实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说逆着生,也就是腿生出来的,那当然就是难产了。另一种解释是说,小孩子生下来眼睛就睁开了,武姜一看就吓了一跳,因为小孩子一般是过一段时间才能睁眼的。反正不管是哪种解释,总之是因为庄公出生的时候不太顺利,惊吓到了武姜,所以武姜就非常讨厌他,并且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寤生”。
真是让人不能理解,这姜氏夫人也太矫情了吧!
别说在古代医疗条件那么落后的情况下,即使在现代社会难产的情况也不少见。可是谁家亲娘会因为孩子生的时候不顺利,就恨上他啊!那可是自己十月怀胎生下来的亲骨肉,而且这个孩子还是丈夫的嫡长子,未来的至高无上的君王,她居然给孩子起个“寤生”的名字,试想谁长大以后听到自己叫“难产”会高兴的起来啊!
如果光是因为这点小事儿,可能后来母子俩也不至于发展到近乎决裂的程度。不过随后姜氏夫人又生下了小儿子共叔段。
这下问题就来了!
这姜老太太偏心啊!偏心到什么程度呢?史书说她“亟请于武公”,“亟”就是屡次的意思,屡次向丈夫请求。请求什么呢?请求丈夫废掉长子,改立次子为君。这可就不是一般的家庭矛盾
对于“寤生”其实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说逆着生,也就是腿生出来的,那当然就是难产了。另一种解释是说,小孩子生下来眼睛就睁开了,武姜一看就吓了一跳,因为小孩子一般是过一段时间才能睁眼的。反正不管是哪种解释,总之是因为庄公出生的时候不太顺利,惊吓到了武姜,所以武姜就非常讨厌他,并且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寤生”。
真是让人不能理解,这姜氏夫人也太矫情了吧!
别说在古代医疗条件那么落后的情况下,即使在现代社会难产的情况也不少见。可是谁家亲娘会因为孩子生的时候不顺利,就恨上他啊!那可是自己十月怀胎生下来的亲骨肉,而且这个孩子还是丈夫的嫡长子,未来的至高无上的君王,她居然给孩子起个“寤生”的名字,试想谁长大以后听到自己叫“难产”会高兴的起来啊!
如果光是因为这点小事儿,可能后来母子俩也不至于发展到近乎决裂的程度。不过随后姜氏夫人又生下了小儿子共叔段。
这下问题就来了!
这姜老太太偏心啊!偏心到什么程度呢?史书说她“亟请于武公”,“亟”就是屡次的意思,屡次向丈夫请求。请求什么呢?请求丈夫废掉长子,改立次子为君。这可就不是一般的家庭矛盾
了,这已经上升了国家层面了。
好在郑武公倒是不糊涂,立谁为储君,这是有严格制度规定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封建社会正统的传承方式,在嫡长子无重大过失的前提下,随意改变继承人,这是会导致国家动荡不安的。
郑庄公听到这样的消息能不生气吗?母子间能不离心离德嘛!
好在后来郑庄公还是登上了王位,按说这个时候,姜老太太就应该老老实实的在后宫忍着去了,作为亲儿子庄公再恨她也不可能真的去动她,该有尊荣还是会有的。
母亲儿子 可是老太太豪横了一辈子不甘心哪!这次她又忍不住出手了。原来她看中了一块封地,亲自跑来向庄公讨要,要求庄公把老二封到这个叫制邑的地方去。她也不想想,当初就因为她,庄公都差点儿没当上国君,如今你老头子也死了,大儿子羽翼也丰满了,你还在这儿耀武扬威的不知收敛,这不光是要把自己,同时也是要把小儿子置于险地啊!
庄公当然不会答应,他告诉自己的老娘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您的吩咐办。”于是,最终把他弟弟封到京这个地方,所有后来老二又被称为“京城太叔”。
俗话说,“慈母多败儿”,武姜这么纵容自己的小儿子,简直把小儿子培养的无法无天,目无
好在郑武公倒是不糊涂,立谁为储君,这是有严格制度规定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封建社会正统的传承方式,在嫡长子无重大过失的前提下,随意改变继承人,这是会导致国家动荡不安的。
郑庄公听到这样的消息能不生气吗?母子间能不离心离德嘛!
好在后来郑庄公还是登上了王位,按说这个时候,姜老太太就应该老老实实的在后宫忍着去了,作为亲儿子庄公再恨她也不可能真的去动她,该有尊荣还是会有的。
母亲儿子 可是老太太豪横了一辈子不甘心哪!这次她又忍不住出手了。原来她看中了一块封地,亲自跑来向庄公讨要,要求庄公把老二封到这个叫制邑的地方去。她也不想想,当初就因为她,庄公都差点儿没当上国君,如今你老头子也死了,大儿子羽翼也丰满了,你还在这儿耀武扬威的不知收敛,这不光是要把自己,同时也是要把小儿子置于险地啊!
庄公当然不会答应,他告诉自己的老娘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您的吩咐办。”于是,最终把他弟弟封到京这个地方,所有后来老二又被称为“京城太叔”。
俗话说,“慈母多败儿”,武姜这么纵容自己的小儿子,简直把小儿子培养的无法无天,目无
纲纪。反正有老娘在背后撑腰,犯多大的事儿那都不叫事儿。于是到了京这个地方,他就又开始嘚瑟了。先是把都城盖得很大,然后开始招兵买马,招降纳叛,发展自己的势力。接着,又开始蚕食封地之外的郑国的土地。
这个小老二儿,真是有其母之风,都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又太不把国君放在眼里了。
对于弟弟这种明显违制的行为,庄公是怎么应对的呢!庄公采取的是“捧杀”,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你就随便的作,等你作到天怒人怨,我再名正言顺的收拾你。
这个小老二儿,真是有其母之风,都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又太不把国君放在眼里了。
对于弟弟这种明显违制的行为,庄公是怎么应对的呢!庄公采取的是“捧杀”,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你就随便的作,等你作到天怒人怨,我再名正言顺的收拾你。
因此对于手下大臣的屡次劝谏,他都表现的很是无耐,大臣对他说:“这样不成啊,大王,一个国家怎么能有两个君主呢,您得赶紧采取行动阻止他啊!”这时庄公却开始抹稀泥:“哎哟,这是我母亲支持他这样做的,我也没办法啊!”
史学家在评价这段历史的时候,用了四个字——“处心积虑”,我不搭理你,你就折腾吧,如果因为一点儿小事儿我办了你,姜氏会不答应,庄公自己也会落个刻薄手足的恶名。等你的野心膨胀到明火执仗要造反的时候,我再给给你来个一网打尽,永除后患。
这一天没有让他等太久,自不量力的傻小子共叔段真的觉得自己的人马已经足以和哥哥对抗了,于是他就和老娘武姜约好了要偷袭郑国,武姜负责里应外合,打开城门。
郑庄公听到共叔段的人马要来攻打郑国都城时,他只用了两个字——“可矣”!可以了!终于让我等到你了,这下子新仇旧恨咱们一起清算清算吧!
被宠坏了的傻孩子共叔段根本不抗打,战争一开始就被打得溃不成军。于是只好逃命去了,他逃到了鄢地(今河南鄢陵)。同年五月二十三日,郑庄公的军队在鄢地击败共叔段,共叔段再度逃到卫国的共地 (今河南辉县),因此才称后世称为共叔段。
史学家在评价这段历史的时候,用了四个字——“处心积虑”,我不搭理你,你就折腾吧,如果因为一点儿小事儿我办了你,姜氏会不答应,庄公自己也会落个刻薄手足的恶名。等你的野心膨胀到明火执仗要造反的时候,我再给给你来个一网打尽,永除后患。
这一天没有让他等太久,自不量力的傻小子共叔段真的觉得自己的人马已经足以和哥哥对抗了,于是他就和老娘武姜约好了要偷袭郑国,武姜负责里应外合,打开城门。
郑庄公听到共叔段的人马要来攻打郑国都城时,他只用了两个字——“可矣”!可以了!终于让我等到你了,这下子新仇旧恨咱们一起清算清算吧!
被宠坏了的傻孩子共叔段根本不抗打,战争一开始就被打得溃不成军。于是只好逃命去了,他逃到了鄢地(今河南鄢陵)。同年五月二十三日,郑庄公的军队在鄢地击败共叔段,共叔段再度逃到卫国的共地 (今河南辉县),因此才称后世称为共叔段。
至于那个导致这场兄弟相残的武姜夫人呢?
庄公对她也没客气,把她送到了郑国的一个小城里软禁起来了,还恶狠狠地说了那句话:“不及黄泉,不相见也。”庄公说完这话,估计几十年受的窝囊气儿终于全都发散出来了。
不过故事还没完,据说放了这番狠话之后,庄公又有些后悔了。于是大臣就出来打圆场了,“这事儿好解决啊!您不是说不及黄泉不相见嘛!那咱们就挖一个大坑,打一个隧道不就完了吗?您通过隧道去见母亲,这不就是见了黄泉了吗?”庄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母子和好
如初。
故事的结果是美好的,但总觉得有些粉饰太平。试想那么深的积怨,谁看谁都没顺眼过,心里的隔阂哪里是那么容易就消除的呢!恐怕也就是貌合神离,维持个表面的太平罢了。反正姜老太太没有了依靠再也翻不起风浪,而庄公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博取一个贤孝的名声而已。
如果庄公真是大贤大孝之人,当初就不会对自己的亲弟弟采取那样纵容的手段,看着他一步步走向灭亡。共叔段的悲剧结局固然和母亲无原则的宠爱分不开,但是作为亲哥哥的庄公,何尝不是用了一把软刀子杀人呢?
随着周王室的逐渐衰落,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人伦巨变。母亲因为儿子难产就可以赤裸裸的嫌弃他,想方设法的排挤他,最终导致手足相残;哥哥为了除掉弟弟不惜让他自我膨胀,然后一击毙命绝不手软;弟弟不知安守本分遵守为臣之道,反而招兵买马起兵叛乱。
武姜的偏执,共叔段的愚蠢,郑庄公的冷酷,都反映了那个乱世人伦关系的丧失,真是母不母,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
故事的结果是美好的,但总觉得有些粉饰太平。试想那么深的积怨,谁看谁都没顺眼过,心里的隔阂哪里是那么容易就消除的呢!恐怕也就是貌合神离,维持个表面的太平罢了。反正姜老太太没有了依靠再也翻不起风浪,而庄公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博取一个贤孝的名声而已。
如果庄公真是大贤大孝之人,当初就不会对自己的亲弟弟采取那样纵容的手段,看着他一步步走向灭亡。共叔段的悲剧结局固然和母亲无原则的宠爱分不开,但是作为亲哥哥的庄公,何尝不是用了一把软刀子杀人呢?
随着周王室的逐渐衰落,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人伦巨变。母亲因为儿子难产就可以赤裸裸的嫌弃他,想方设法的排挤他,最终导致手足相残;哥哥为了除掉弟弟不惜让他自我膨胀,然后一击毙命绝不手软;弟弟不知安守本分遵守为臣之道,反而招兵买马起兵叛乱。
武姜的偏执,共叔段的愚蠢,郑庄公的冷酷,都反映了那个乱世人伦关系的丧失,真是母不母,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