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5期              山东社会科学                 No .5 总第141期              S HANDONG S OCI A L S CI E NCES            General No .141
・语言与文化研究・
“族”的类词缀化使用分析
曹大为
(泰山学院中文系,山东泰安 271021)
  [摘要] 近年来,由“族”作为后位成分构成的以人为指称对象的“族”类词越来越多,如“打工族、拇指族”,已形成一种引人注目的新的语言现象。对《人民日报》自1995年至2005年十一年间出现的全部这类词语进行穷尽式量化分析来看,“族”类词在生成及使用方面均有显著特点。分析结果显示,“族”的意义有虚化倾向,
组合位置固定,具有语法标志作用,并具有极强的能产性,呈现出类词缀特征。可以说“族”类词是“族”的类词缀化使用的产物。
[关键词] “族”;“族”类词;类词缀;生成特点;使用状态
[中图分类号]H1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7]05—0150—03
  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词语层出不穷,其中“族”作为构词语素,出现了一种新的用法,接连不断地生成新词,我们不妨称之为“族”类词。从开始出现的“追星族”、“打工族”、“上班族”,到后来陆续出现的“上网族”、“冬泳族”、“有车族”、“啃老族”、“哈韩族”,逐渐形成了一个呈开放趋势的庞大的词。这一新的语言现象已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沈孟璎认为,这里的“族”与“盲、坛、热、星”
等相同,是“新的词缀化现象”[1],张斌、董正存将“族”归为“类词缀”[2][3],而钱乃荣则直接将“族”视为词缀[4]。词缀
的性质与范围问题一向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而意义的虚实程度则是判定语素是否词缀的关键所在。这里的“族”不同“家族、种族”等具有明确实在的理性意义,只表示“具有某种共同思想或行为的一类人”这一类化的概括意义;但也不像典型后缀如“子、头、儿”等一样,已完成了意义的彻底虚化,它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部分原有的理性意义。吕叔湘先生说:“汉语里地道的词缀不很多……有不少语素差不多可
以算是前缀或后缀,然而不是差点儿,只可称作类前缀或类后缀……说它们作为前缀或后缀还差点儿,还得加个‘类’字,是因为它们在语义上还没有完全虚化,有时候还以
词根的面貌出现。”[5]我们赞同吕先生的观点,事实上,“汉
语的词缀似乎都是词根虚化的产物,语义从实到虚的转化,是渐进的,很难干净利落,同原词根总存在着不能割断的意
义关系。”[6]“既然虚化有程度上的差别,那么典型的前缀、后缀之外,就还有一种类前缀、类后缀。”[7]“族”类词中的
“族”,呈现的就是类词缀使用状态。
目前各家关于“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确定其是词根还是词缀,即给“族”定性的问题上,而对“族”的生成与使用状态则未见有细致、具体的分析。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族”的使用脉搏,给“族”的类词缀化使用状态提供更有说服力的依据,笔者借助互联网,穷尽式检索到《人民日报》1995年
星族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期间出现的“族”类词共309
个(重复出现的不计),并对这一现象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发现“族”类词在生成及使用方面均有显著特点,以下作具体介绍,以就教于方家。
一、“族”类词的生成特点
(一)“族”在构成词语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族”类词
由前后两部分构成,“族”处于后位,定位性明显。除了“族”,出现在此位置上的还有“一族”,二者并存,如:“纤夫族、逐名族、私家车族”;“‘龙卡’一族、北漂一族、年轻时尚一族”。很多时候同一前位成分可分别与“族”和“一族”构词,用来满足不同语言环境的需要,如“上班族、上班一族”;“电脑族、电脑一族”。在309个“族”类词中,由“族”构成的有227个,由“一族”构成的有82个。
与“族”组合的前位构成成分是表示所指体共有特征的关键成分,不光内容涉及面广,而且形式多样,名词、动词、形容词及相关性质的短语等都可与“族”结合,其中以动词性和名词性成分居多,如动词性成分的:“狩猎族、暴走族、刷卡族、户外活动一族”,名词性成分的:“书包族、飞车族、短信小说族、高收入一族”,也有少量形容词性成分的,如“贫困一族、时尚一族”,以及拟声、字母、数字形式的,如“‘咔
51①收稿日期:2007-02-10
作者简介:曹大为(1964-),女,山东章丘人,泰山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嚓’一族、OK 族、S OHO 一族、26岁一族”。但不论与“族”组合的成分是什么性质的,一经形成“族”类词,则一律为名词,可见“族”具有明显的语法标志作用,这一点与“子、头、者、化”等词缀的语法意义是相同的。
从音节数量看,“族”类词的前位成分从单音节到五音节的都有,如“读族”、“电脑族”、“摩托车族”、“以卡养卡族”、“普罗米修斯一族”,但以二音节的为多,因此所构成的“族”类词语以三音节为主要形式,在309个词语中,三音节的就有104个之多。这一方面是因为,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以现成的双音节词为基础与“族”结合,不仅表意明确,而且方便自由;另一方面,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也要求将原需音节较多的短语表达的意思词化,以求经济省力,而“族”类词的三音化倾向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因此新时期以“族”类词为代表的三音节词增多,“三音化成了带词缀新词
的主流”[8]。
(二)“族”类词前后两部分的组合方式呈多样化,主要
有直接构成和间接构成两种。
直接构成即前后两部分在语义上直接相加,如“冬泳族、怕晒族、养犬一族”,从字面上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其意,大部分“族”类词属于这一类;间接构成则是前后两部分借助一定修辞手段组合、曲折表意,如“拇指族”,以发短信时常用的“拇指”代指喜欢短信联络的时尚年轻人,这种借代手
法在“族”类词中比比皆是,如“白领族”(代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政府公务员等从事脑力劳动的职员)、“背包族”(代指背着行囊的自助旅游者)、“冒烟族”(代指驾驶农用机动车的人)、“‘咔嚓’一族”(代指摄影爱好者)。还有利用比喻手法构成的,如“赖巢族”(喻指没有工作、在经济上依赖父母或者伴侣的年轻人)、“‘候鸟’一族”(喻指根在大陆,事业、家庭在海外,定期往返的高级职员)、“草原百灵族”
(喻指走出草原、发挥自己能歌善舞的特长在城市谋生存的蒙古族姑娘)。而利用换义手法构成的“月光族”更是妙趣横生,它是指“每月都会把收入花得精光”的年轻人体。间接构成的“族”类词都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来理解和使用。
(三)“族”的生成能力非常强。一方面,它可以根据需
要随时随地生成新词,另一方面,它还常以某个“族”类词为基础,仿造出一批具有相同构成成分的词。如在“打工族”之后出现了“打农族”,在“追星族”之后,出现了“捧星族、吹星族”,在“上班族”之后,出现了“下班族、走班族、加班族”,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围绕“车”构成的“族”类词,计有“有车族、无车族、骑车族、乘车族、驾车族、开车族、打车族、购车族、销车族、私车族、洗车族、爱车族、追车族、飙车族、玩车族、飞车族、职业撞车族”等等,既有类仿,也有反仿,不一而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这些大大小小的词语类聚,既反映了所指成员间的密切关系,也展示了“族”生成能力强的突出特征。
同时,我们也看到名称不同,所指对象相同的“族”类词,如指称开车上班的人,有“驾车族”,也有“开车
族”;指称喜食螃蟹的消费者,有“吃蟹族”,也有“食蟹族”;而指称毕业后因各种原因没有工作,仍“寄生”在父母身边的年轻人,有“啃老族”,还有“傍老族”。“族”较强的生成能力由此也
可见一斑。
二、“族”类词的使用状态
(一)就《人民日报》十一年的使用情况来看,“族”类词
出现的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下表为各年出现的数量(每年内重复使用的不计):
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19
15
23
33
15
33
23
27
41
36
44
  由表中数字可看到,十一年中“族”类词在使用数量上的总体趋势是逐渐上升,这表明“族”作为构成成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呈现繁荣发展的势头。
(二)通过使用频率发现,“族”类词是一个庞大的流动
性体。在这个体中的词大致有三种存在状态:
其一,大部分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次性出现后便消失了,带有较强的时效性或使用者一定的随意性。在309个词语中,一次性出现的就有178个,例如:
考研族:
①“拼一个美好未来”,这几乎是所有“考研族”的共同心愿或一个别无选择的选择。(2003.11.14)
守望族(陪夫人或女友逛街,专事拎包之劳的男性):②我们“守望族”是城市街头新兴一景,个个都大包小包、满脸流油、眼镜淌汗、气喘吁吁、腰腿发软,像一落汤鸡似的兀立在烈日下繁华闹市的人行道上、店门口旁。(1996.
8.28)
E 卡族(悉尼奥运会新闻记者,胸前佩带E 卡):
③在悉尼的阳光里,在九月的星空下,在骤来的风雨中,到处可见E 卡族们劳碌的身影。(2000.9.28)
与上相同的还有“网友族、炒汇族、养犬族、快闪族、短信小说族、哈韩一族”等。许多“族”类词在使用时有引号出现,这也是其临时性特征的标志,如例①②。
其二,也有一些词语由于使用范围的扩大、使用体的增多和使用频率的增高而逐渐稳定下来,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常用词语。在309个“族”类词中,以下词出现频率在30次以上:上班族(150次)、追星族(101次)、打工族(54次)、工薪族(51次)、有车族(33次),其中“上班族、工薪族”已作为
正式词条收入《现代汉语词典》
(2005.6第5版),成为普通话词汇的一员。
其三,还有相当一部分词语则是介于前二者之间,它们目前拥有一定的使用人和使用频率,处于不完全稳定状态,前景如何,还要看今后的使用情况以及它所指称的对象的发展情况,如“电脑族、休闲族、持卡族、健身族、拇指一族、爱车一族”等等。
(三)“族”与“一族”在使用中的情况并不完全等同。相
同的一方面是,二者都有表示“……的一类人”的意思,这时它们在使用上有共同之处,可以互换,例如:
④广场上的“露天电影”极大地丰富了打工族的文化生活,为城市的夜晚增添了亮丽的景观。(2005.8.2)
⑤由于许多台湾厂商在大陆设厂,因此,大陆沿海一带成了台湾打工一族的“新乐园”。(2000.11.29)
上例中的“族”与“一族”互换后意思不变,可以通用。用“族”还是“一族”带有使用者一定程度的随意性。
1
51
另一方面,“族”与“一族”又有使用上的不同之处。
“族”除了表示一般性的类别意义之外,还可以表个体,即“某个体中的一员”,例如:
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车族越来越多。(2003.1.
29)
⑦亿万富翁出身的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就是一位坐地铁的上班族。(2005.10.2)
⑧健身教练认为,假日健身族们平时坐办公室,基本没有运动,身体已经适应。周末突然集中锻炼,反而打破了原有的生理和机体平衡,给身体带来很多潜在威胁,其后果甚至比不运动更差。(2004.3.18)
上例中“族”类词均表个体,例⑦前加定语“一位”作限制,例⑧“族”后加“们”,使表个体特征更加鲜明。在所搜集的用例中,没发现“一族”有类似用法。
但是当侧重于强调所指对象的体性时,只用“一族”而不用“族”。如:
⑨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量有望在上半年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拇指经济”造就“拇指一族”,已不是新鲜的时髦话。(2005.03.16)
下例中“穿孔族”和“穿孔一族”的用法恰好展示了二者在上述使用上的差别:
⑩在地铁、商店、医院、剧场,随处可以看见穿孔一族。粗细不等的不锈钢钉不仅扎在人们忌讳的“三角区”,而且在闲不住的舌头上也扎进一根粗钢钉,两头拧上圆帽,旁边还加穿一个金属环。在图卢兹市广场上,几位穿孔族在回答我的提问时说,穿孔的人不会觉得疼,即便疼,每当触及到不同部位的饰物,就会突然感到自己的存在,从而可以忘掉一切,进入自我陶醉的状态。(2002.3.1)
可见,“族”与“一族”在使用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一些差别,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准确选择。相比较而言,“族”的意义的虚化程度较“一族”要强。
三、结语
由以上分析看出,“族”在构词性质上呈现出以下特征:首先,“族”的意义有一定程度的虚化,带有明显的类别彩,在整个词语意义的形成过程中只起一定的辅助性作用;其次,“族”具有语法标志作用,不论与“族”组合的成分是名词性的、动词性的、形容词性的还是其它性质的,一经构成“族”类词,则一律为名词,故“族”是名词的标志;再次,“族”在构词时只处于后位,位置固定;最后,“族”的生成能力极强,衍生迅速,已然形成了一个相当可观的庞大体。以上现象表明,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族”已呈现类词缀特征,并以其成词之灵活、出现之密集、反映时代之迅捷,在新时期语言现象中独树一帜。
“族”的这一用法是源于日语,后经港台辗转进入普通话的。[9]它最早用于指物,表示“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如“水族、语族”[10],后来引申为指人,表示“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类人”,如“打工族、
上班族”[11],这表明“族”类词所指范围是由物向人扩展的,同时还出现了与“族”并存的“一族”这一构词成分,以满足不同表达的需要。“族”及“族”类词在大陆的迅速发展,是与当今社会的发展直接相关的。一方面,把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类人称作“××族”,充满新鲜的时代气息,与推崇新奇时尚的现代社会相吻合,极易获得人们的青睐。另一方面,这种用法简洁明了,易于类推,具有迅速传播的潜质。例如“QQ族”,按实际意思它指称的是“使用网络寻呼的用户”,但这样说不免啰嗦呆板,用“QQ族”表达则既便捷又使人耳目一新。可见,用“族”类词指称对象实在是既适应社会发展、又满足人们求新求异心理的良好方式;再者,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变化、独具特的个性体的层出不穷为“族”类词的不断出现提供了条件。“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最能敏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12]作为特定的流行词语的体,“族”类词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极为迅速,社会上有什么新的体出现,就可能出现什么“族”。如随着律师资格考试的升温出现了“律考族”,随着海外学子回国就业出现了“海归族”,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日益重要出现了“上网族、电脑族”,而随着持卡消费体的产生又出现了“持卡族、刷卡族”……,“族”类词折射出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潮事物层涌叠现的状态,同时也是我们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新时期以来,新的语言现象不断出现,在“吧、坛、的、度、热”等新的类词缀相继涌现的今天,“族”以其较大的优势,成为这个体中最有代表性的成员。
参考文献:
[1][6][8]沈孟璎.试论新词缀化的汉民族性[J].南京师大学报,
1995,(1).
[2]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董正存.关于几个新兴“词缀”的探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1).
[4]钱乃荣.酷语2000[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郭良夫.现代汉语的前缀和后缀[J].中国语文,1983,(4).
[9]李晓东.日语流行语中的“族”[J].日语知识,2003,(9).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78年12月第1版、1983年1月第2版.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6年7月修订本.
[12]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99.
(责任编辑:艳红)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