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下册第10课《古诗三⾸》精美教案(统编版)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命理想”这⼀主题,安排了《古诗三⾸》《⼗六年前的回忆》《为⼈民服务》《⾦⾊的鱼钩》四篇课⽂。《古诗三⾸》⽤托物⾔志的表达⽅法,表达了诗⼈们的抱负和志向;《⼗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作者的回忆,描写了⾰命先驱李⼤钊同志牺牲的经过;《为⼈民服务》是⽑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所写的⼀篇演讲稿;《⾦⾊的鱼钩》讲述了发⽣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个真实感⼈的故事。
单元语⽂要素在课⽂中的梯度序列
10 古诗三⾸
教学⽬标
1.读准“燕、劲”等字的读⾳,会写“络、锤”等字,默写《⽵⽯》。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情感及诗⼈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抒发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指导朗读
古诗⼤多讲究押韵,这⼀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从⽽培养他们的语感。有了前⾯的朗读、感悟的铺垫,后⾯的背诵⾃然⽔到渠成。
2.借助注释
为了体现“诗意的古诗”,在设计中,我⼒求引导学⽣进⾏有效的、必要的理解。让学⽣先借助注释弄清
字词意思,再⼤致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边读⼀边想象画⾯,在体验中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课堂·好学案》对应课⽂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马诗》
马的诗课时⽬标
1.学习《马诗》,读准“燕”字的读⾳,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的豪情壮志和渴望⽴功报国的⾚⼦之⼼。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法。
教学过程
板块⼀积累成语,情境导⼊
1.师:同学们的⽂学积累都很丰富,⽼师这⾥有⼏个成语填空,你们敢挑战⼀下吗?
2.课件出⽰成语填空题。
课件出⽰:
你会填吗?
⼀()当先
()到成功⽼()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
3.读⼀读,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成语都和“马”有关)
4.在古代,马不仅是⼈类重要的交通⼯具,还是⼈类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起来学习⼀⾸关于马的诗,让我们有⽓势地读⼀读课题。(板书课题:马诗)
【设计意图】选择与“马”相关的成语,⽤成语填空的形式导⼊,既紧扣诗题,⼜激发了学⽣的学习兴趣。
板块⼆初读古诗,读好节奏
1.学⽣⾃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读通句⼦。
2.指名读,相机正⾳。注意以下字词:
课件出⽰:
燕yàn ⼭shān 似sì ⾦jīn 络luò 脑nǎo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标注停顿。
(2)指名学⽣读,交流停顿。
课件出⽰:
马诗
⼤漠/沙如雪,燕⼭/⽉似钩。
何当/⾦络脑,快⾛/踏清秋。
4.师⽣合作读。
教师读前半部分,学⽣读后半部分,⼀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5.学⽣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见。”让学⽣在充分的朗读中,培养语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为下⾯理解诗句做铺垫。
板块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意
1.默读古诗,启迪质疑。
运⽤以前学过的⽅法,⾃读并思考:这⾸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
2.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3.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1)⼤漠:⼴阔⽆边的⼤沙漠。课件出⽰⼤漠的图⽚,让学⽣了解⼤漠的⼴阔、荒芜。
(2)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3)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课件出⽰钩的图⽚)
4.品读第⼀、⼆句。
(1)赏析前两句诗的含义,师⽣共议“沙如雪”“⽉似钩”的丰富意象。
师:这是⼀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引导学⽣展开想象)
①同桌交流。
②指名交流。
③教师相机⼩结,并出⽰课件。(课件出⽰“沙如雪”“⽉似钩”的图⽚)
(2)学⽣⽤⾃⼰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塞外茫茫沙漠在⽉光的照耀下,颜⾊像雪⼀样⽩。燕⼭上的⽉⽛⼉就像弯钩⼀样悬挂在空中。
(3)指导朗读。
(4)师⽣共议“沙如雪”“⽉似钩”的意境。
5.品读第三、四句。
(1)指名读。师:这是⼀匹怎样的马?(贵重的马、矫健的马)
(2)你是从哪⾥体会到的?(⾦络脑)借助注释理解词语“⾦络脑”。
⾦络脑:⽤黄⾦装饰的马笼头。说明这是⼀匹被⼈看重的骏马。
(3)引导学⽣抓住“⾦络脑、快⾛”等词语,体会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课件出⽰:
(4)学⽣⽤⾃⼰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黄⾦装饰的马笼头,在秋⾼⽓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5)指导朗读,读出问句语⽓。
板块四关注表达,体会学法
1.这⾸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交流资料。教师相机出⽰课件:
课件出⽰:
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诗⼈,字长吉,河南福昌⼈。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迫切地想为国家、⼈民奉献,但⼀⽣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他⽣不逢时,⼜不愿媚俗取宠,因⽽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层冷艳神秘的⾊彩,因⽽⼈们称他为“诗⿁”。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燕⼭”⼀带⼜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
3.师:从李贺的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由发⾔。
(2)教师⼩结:诗⼈李贺的这⾸诗,既是写马,也是写⼈。马,希望在⼴阔⽆边的天地⾥⾃由地奔驰;⼈,也希望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诗⼈借马喻⼈,表达⾃⼰渴望为国建功⽴业的志向。这就是古诗中“托物⾔志”的写法。
4.指导朗读全诗。
5.指导学⽣背诵古诗。
(1)师:会背这⾸古诗了吗?先⾃⼰试着背⼀背吧。
(2)指名学⽣背诵。
(3)四⼈⼀组,选择⾃⼰喜欢的⽅式背诵。
(4)集体背诵古诗。
6.总结学习⽅法。
回顾学习本⾸诗的过程,归纳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曲来学习古诗,简称“四字法”。
7.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按“四字法”学习搜集到的诗歌。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对作者和写作背景进⾏介绍,使学⽣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让学⽣体会到诗⼈的思想情感,加深学⽣对古诗的理解。语⽂学习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信⼿拈来、⾃由释放,所以背诵古诗是必不可少的⼀个环节。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灰吟》《⽵⽯》
课时⽬标
1.读准“劲”字的读⾳,会写“锤、凿、焚”3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
3.引导学⽣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以《马诗》为例,迁移运⽤学习⽅法学习古诗《⽯灰吟》和《⽵⽯》。
教学过程
板块⼀谈话导⼊,回顾学法
1.了解表达⽅法。
师: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渴望⽴功报国的志向。像这样通过⼀件事物来表达⾃⼰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古诗,也运⽤了这种表达⽅法。
2.回顾学习⽅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四字法”:读、品、悟、背。
(2)⼩组合作,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陶⾏知说:“我以为好的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乃是教学⽣学。”所以课堂⼀开始通过回顾学法,引导学⽣⾃学古诗,实现了“教为了不教”的理念。
板块⼆学习《⽯灰吟》
1.⾃主合作,熟读古诗。
(1)汇报交流,正⾳:“凿”读“z áo ”;“碎”读“su ì”。
(2)明确诗歌节奏。
课件出⽰:
⽯灰吟
千锤chuí/万凿záo /出深⼭,烈⽕/焚烧fénshāo /若等闲。
粉⾻/碎suì⾝/浑hún 不怕,要留/清⽩/在⼈间。
2.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吟》、⽩居易的《暮江吟》、李⽩的《⽩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灰。
(2)质疑问难:⽯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灰呢?
(3)师:⽯灰只是⼀种没有⽣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处,却分明让⼈觉得⽯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的情感,请同学们读⼀读,⼀。
(4)集体交流。
(5)品析诗句。
①课件出⽰:千锤万凿出深⼭,烈⽕焚烧若等闲。
a.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灰原料⾮常艰难。锤,锤打。凿,击打、开凿。
b.若等闲: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c.谁能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烈⽕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烈⽕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
更加衬托出⽯灰的顽强。(板书:千锤万凿、烈⽕焚烧)
②课件出⽰:粉⾻碎⾝浑不怕,要留清⽩在⼈间。
a.清⽩:指⽯灰洁⽩的本⾊,⼜⽐喻⾼尚的节操。
b.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c.学⽣交流,教师相机补充。这两句诗借⽯灰之⼝,⼀语双关,表达了诗⼈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尚的品格在⼈间的追求。(板书:粉⾻碎⾝、清⽩留世)
3.深⼊研读,领略意境。
(1)讨论交流:读第⼀、⼆句诗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①学⽣交流。
②引导学⽣体会“千锤万凿”,想象⼭⽯承受千锤万凿以及烈⽕焚烧的情景。
③见到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不怕磨难、不畏艰险)
④齐读第⼀、⼆句诗。
(2)过渡:⽯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读第三、四句诗,你看到了⼀幅怎样的画⾯?
①引导学⽣体会⽯灰勇于献⾝、清⽩留世、洁⾝⾃好的品质。
②齐读第三、四句诗。
(3)指导练读全诗。
(4)由⽯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
①学⽣交流。(刚强勇敢、⽢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②于谦是不是这样的⼈?
(5)于谦是个怎样的⼈呢?课件出⽰于谦⽣平事迹。
课件出⽰:
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进⼠,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百姓。他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百个囚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