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落⽇怅望》是唐代诗⼈马戴创作的⼀⾸五⾔律诗。此诗为游⼦怀乡之作。下⾯就和⼀起来欣赏下马戴的怀乡诗词《落⽇怅望》,欢迎阅读
  《落⽇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远烧⼊秋⼭。
  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赏析】
  诗⼈抓住了秋天⽇落这⼀刹那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此时此刻微妙复杂的思想活动。先“怅望”云去鸟飞之景,触动乡愁旅恨;再“怅望”⼣阳余晖之景,加重乡愁,进⽽触发内⼼深处年华⽼去的感伤。这⾸诗诗有景有情,景与情⾼度统⼀,融合为⼀体。语⾔明⽩如话,概括⼒强。
  诗的⾸联描写作者“怅望”所见。天边的孤云与⾼飞的归鸟,⽆拘⽆束,来去⾃由,千⾥之遥的距离,对它们⽽⾔,⽚刻就能到达。“孤云与归鸟,千⾥⽚时间”两句写景,却是情感的触媒,紧接着“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联,就抒发了思乡之情。这两句是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转⼊内⼼情感的直接抒发,不⾔惆怅⽽满纸⽣愁,不⾔归⼼似箭⽽实际上早已望穿秋⽔。
  前两联,⼀景⼀情,写“怅望”所见所感,直到颈联“微阳下乔⽊,远烧⼊秋⼭”才点出“落⽇”。⼣阳从远处⾼⼤的树⽊上沉落,那⽕红的残阳余晖照耀着秋⼭,使得满⼭通红,好似⼭上的野⽕在熊熊燃烧。这⼀联的景物描写,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分切合诗⼈眼前的情境。⼀个“下”字,写出了斜阳由树梢渐渐沉落直⾄隐没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画⾯感和动态感;“远”字⼜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烧”字,极写落⽇余晖之红,为画⾯增添了浓重的⾊彩感;⽽⼀个“⼊”字,则刻画出⼣阳余晖洒遍秋⼭的动态过程,暗⽰出诗⼈伫⽴之久,忆念之殷。此外,⼣阳在古诗词中是衰落、迟暮的代名词,⽽作者在这⾥⾔“微阳”,更加重了⼈⽣易⽼、感时伤逝的情绪。尾联继续抒情,说乡愁加重容颜的衰⽼,⼀直不敢临⽔照见⾃⼰的容颜,怕见后⽣悲,⼜徒增惆怅。诗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
  扩展阅读:马戴的简介
  马戴(799—869),字虞⾂,唐定州曲阳(今河北省曲阳县,⼀说江苏省东海县或陕西省华县)⼈。晚唐时期诗⼈。
  据《唐诗三百⾸新注》记载,马戴,字虞⾂,《唐才⼦传》作华州(今陕西华县)⼈,并云:“早耽幽趣,既乡⾥当名⼭,秦⼉⼀望,……结茅堂⽟⼥洗头盆下,轩窗甚僻。”意思是结茅屋於⽟⼥峰下。武宗会昌进⼠。在太原幕府中因直⾔被贬龙阳尉,后逢赦回京。官终⼤学博⼠。前⼈很推崇他的律诗,严⽻《沧浪诗话》说是在晚唐诸⼈之上。他与姚合友善,落第时姚合有赠诗,他也以诗答之,⾸两句云:“路歧⼈不见,尚得记⼼中。”写失意时的相知也颇觉真切。
  早年屡试落第,困于场屋垂30年,客游所⾄,南极潇湘,北抵幽燕,西⾄沂陇,久滞长安及关中⼀带,并隐居于华⼭,遨游边关。直⾄武宗会昌四年(844年)与项斯、赵嘏同榜登第。宣宗⼤中元年(847年)为太原幕府掌书记,以直⾔获罪,贬为龙阳(今湖南省汉寿)尉,后得赦还京。懿宗咸通末,佐⼤同军幕。咸通七年(867年)擢国⼦太常博⼠。
  与薛能、顾⾮熊、殷尧藩等友善,均有诗篇往来;⼜与贾岛、姚合为诗友,唱酬尤多。
马的诗  扩展阅读:马戴的主要作品
  《落⽇怅望》、《楚江怀古》、《送⼈游蜀》、《灞上秋居》等,历来颇为传诵。《出塞词》、《关⼭曲》等,慷慨激壮,是晚唐较好的边塞诗。乐府诗《征妇叹》哀伤惨恻,最有讽谕。杨慎《升庵诗话》举其《楚江怀古》“猿啼洞庭树,⼈在⽊兰⾈”⼀联,谓“虽柳吴兴(柳恽)⽆以过也”。部分边塞之作,如《陇上独望》、《边将》、《射雕骑》等,也较沉雄激壮。五古《征妇叹》颇能刻画征妇悲痛⼼
情。七⾔绝句亦有佳作。宋严⽻、明杨慎、清王⼠祯等,均推其成就在晚唐诸⼈之上。叶矫然则称:“晚唐之马戴,盛唐之摩诘也。”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认为“晚唐诗⼈,马戴⾻格”。翁⽅纲《⽯洲诗话》更以其五律“直可与盛唐诸贤侪伍,不当以晚唐论矣”。
  诗作多为投赠、应酬或写羁旅、⼭林之作,较少反映社会现实。在《全唐诗》录存其诗172⾸,编为2卷。⽣平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传》等有传。
  唐咸通九年(869年)病卒于国⼦太常博⼠任上,终年约70岁。著有《会昌进⼠诗集》1卷,《补遗》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