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题(18分,每⼩题3分)
(1)下⾯句⼦没有语病的⼀项是 ( )
A. “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表彰活动”,旨在评选表彰那些为中国的扶贫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B. 我们每个⼈都有⾃⼰独⽴的精神领地,其他⼈不要以为凭借善良就可以随意闯⼊。
C. 我深切体会到翻译在促进国家民族间的⽂化交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是巨⼤的
D. 嘈杂的拍摄现场本来鸦雀⽆声,⼀⽚寂静,⼤家都⽤眼神敬意地注视着这位敬业的⽼导演。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项是 ( )
A. 防范兼收并蓄流离失所过尤不及
B. 配给染眉之急貌合神离旗开得胜
C. 企盼相机⾏事⼿疾眼快置若罔闻
D. 滞留曲指可数借古讽今昭然若揭
(3)依次填⼈下列句⼦中最恰当的⼀组词是 ( )①嗜⾎成性的敌⼈仗着他们⼈多,⼯事坚固,⼀步不退,拼命______ 。
②⼀个⽼农捧起⼀把泥⼟,仔细______,想鉴定它究竟适宜种植什么⾕物和蔬菜。③下午便得到噩耗,说是卫队居然开,死伤⾄数百⼈,⽽刘和珍在______之列。④掐线⼯⼈⼼⾥有谱,不⽤在铜胎上打稿,就能______地粘成图画。
A. 抵抗端详遇难随意驱遣
B. 抵抗审度遇害⾃由⾃在
C. 顽抗审度遇难⾃由⾃在
D. 顽抗端详遇害随意驱遣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恰当的⼀句是 ( )
A. 便民箱、井盖板、⾦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不胫⽽⾛,这些发⽣在城市⾥的不⽂明现象,令⼈⽓愤。
B. 这类⽂章涉及的知识⾯⼴,知识领域多,往往令读者俯拾即是。
C. 他在外地⼯作⼆⼗多年,直到今年才回到家乡,享受到天伦之乐。
D. 你⼀旦进⼊了⽣活知识的宝库,就会感到⼜喜⼜惊,乐不零蜀。
(5)依次填⼊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项是 ( )①没有丰富的⽣活积累和深厚的艺术功底,是很难写出⾼______的作品来的。②这座经历了数百年风⾬______的古塔,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③任何⼈都可能被别⼈批评和议论,但必须是______的和实事求是的。④恶劣的⾃然条件极⼤地着这个边远⼩镇的经济发展。
A. 品位侵蚀善意制约
B. 品格侵袭善意限定
C. 品格侵蚀诚意限定
D. 品位侵袭诚意制约
(6)给下列句⼦的空⽩处填⼈合适的⼀组词语是 ( )①县⼈⼤常委会决定,本条例⾃公布之El起开始________。②他思想僵化,满脑⼦的________,所以⽼是迈不出前进的步⼦。③殖民主义者掠夺、扩张的野⼼是绝对没有________的。④怪了,我的⽂具盒怎么突然不见了呢?难道会________!
A. 施⾏清规戒律界限不翼⽽飞
B. 实⾏清规戒律界线不翼⽽飞
C. 施⾏⾦科⽟律界线不胫⽽⾛
D. 实⾏⾦科⽟律界限不胫⽽⾛
第II卷(⾮选择题共120分)
三、阅读现代⽂(25分)
(1)阅读下⾯现代⽂。完成{TSE}题:桨声灯影⾥的秦淮河(节选)朱⾃清 1923年8⽉的⼀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只“七板⼦”,在⼣阳已去,皎⽉⽅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秦淮河的⽔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不腻,或者是六朝⾦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还未断⿊,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有⽔阔天空之想,⼀⾯⼜憧憬着纸醉⾦迷之境了。等到灯⽕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暗淡的⽔光,像梦⼀般;那偶然闪烁着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向前⾛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的我们,看着那些⾃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马灯般的⼈物,便像是下界⼀般,迢迢地远了,⼜像在雾⾥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经
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青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渡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词,从⽣涩的歌喉⾥机械地发出来;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混着微风和河⽔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了。那时河⾥热闹极了;船⼤半泊着,⼩半在⽔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边,我们的船⾃然也夹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地挤,便觉得那边⼗分地疏了。在每⼀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涩的、尖脆的调⼦能使⼈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意味的谐⾳,也使我们⽆所适从,如随着⼤风⽽⾛。这实在因为我们的⼼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下,便疯狂似的不能⾃主了。但秦淮河确也腻⼈,即如船⾥的⼈⾯,⽆论是和我们⼀堆⼉泊着的,⽆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揩净了眦垢,也是枉然。这真够⼈想呢。在我们停泊的地⽅,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秦淮河仿佛笼上⼀团光雾。光芒与雾⽓腾腾地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所以⼈⾯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灯光是浑的,⽉⾊是清的。在混沌的灯光⾥,渗与⼀派清辉,却真是奇迹!灯与⽉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成了缠绵的⽉,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
之所以厚我们了。 {TS}“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句中“蔷薇⾊的历史”所指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l0个字)(5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词”句中“因袭的⾔词”指的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5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看,为什么“⽣涩的、尖脆的调⼦”“也正可快我们的意”?(5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的篇名是“桨声灯影⾥的秦淮河(节选)”,⽽⽂中为什么还写⽉⾊?(5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写邀约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是有意排遣郁闷,借此抚慰⾃⼰枯涩的灵魂,隐约地表现“五四”⾼潮之后知识分⼦的郁闷和惆怅。 B.全⽂秾丽纤细,雅致委婉,以完美和谐的笔调,描绘秦淮河朦胧的夜景,赞美了祖国的⼤好河⼭,表现了经过“五四”运动洗礼
后知识分⼦积极向上的热情。 C.⽂字缠绵,蕴含眷恋悱恻的⽓息,仿佛“远处⾼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有⼀种独特的美:细腻⽽隽永,蒙咙⽽真切。 D.这是⼀篇具有深刻内涵的游记散
⽂,“秦淮河”其实就是古⽼⽽⼜美丽的中国的缩影,作者启迪⼈们去反思、去探索:为了这美丽的祖国,我们每个⼈应该为它奉献出什么。 E.作者重彩浓墨描摹⼗⾥秦淮的朦胧夜景。他倾⼼神往明末秦淮的艳迹,为的是追求梦境的慰藉,“桨声灯影⾥的秦淮河”都浓浓地抹上了作者本⼈的个性⾊彩。
四、⽂⾔⽂阅读(25分)
(1)阅读下⾯⽂⾔⽂。完成{TSE}题:⼦由①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异之,以为虎畏不惧⼰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不惧者,则斯⾔之有⽆,终⽆所试之。然曩余闻忠、万、云安②多虎。有妇⼈昼⽇置⼆⼩⼉沙上⽽浣⾐于⽔者,虎⾃⼭上驰来,妇⼈仓皇沉⽔避之。⼆⼩⼉戏沙上⾃若。虎熟视久之,⾄以⾸弄触,庶⼏其⼀惧,⽽⼉痴,竞不知怪,虎查卒意虎之⾷⼈,必先被之以、威,⽽不惧之⼈,威⽆所从施欤?有⽅虎不⾷醉⼈,必坐守之,以俟其醒。⾮俟其醒,俟其惧也。有⼈夜⾃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下⽉明处,则虎也。是⼈⾮有以胜虎,⽽⽓已盖之矣。使⼈之不惧,皆如婴⼉、醉⼈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怪者。故书其末,以信⼦由之说。[注]①⼦由:苏辙,字⼦由。②忠、万、云安:均为地名。{TS}“使⼈之不惧,皆如婴⼉、醉⼈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怪者”⼀句的意思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本⽂,出能代表本⽂中⼼意思的⼀句。(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间的打虎英雄武松,与⽂中三种不怕虎的⼈的区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阅读下⾯的古诗。完成{TSE}题:四⽉⼗⽇出郊范成⼤约束南风彻晓忙,收云卷⾬⼀川凉。涨江混混⽆声绿,熟麦骚骚有意黄。吏卒远时闲信马,⽥园佳处忽思乡。邻翁万⾥应相念,春晚不归同插秧。 [注]约束:约定。骚骚:扰动。信马:骑马漫游。 {TS}这⾸诗的前两联⽤了拟⼈的表现⼿法,请加以解释,并说说这两联诗流露出诗⼈怎样的⼼情。(5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的尾联是从什么⾓度叙事的?表现了诗⼈怎样的情感?(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70分)
(1)(20分)⼀位⼩学教师要学⽣在拼⾳本上写拼⾳“da”,要求写满⼀篇。结果有⼀个⼩孩写了⼀个⼤⼤的
“da”,这个拼⾳⼏乎占满了全篇。⽼师很⽣⽓,严厉地批评他“偷懒”、“胡闹”。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2)(50分)阅读下⾯的材料,按要求作⽂。⼀个旅⼈,在茫茫的沙漠中迷失了⽅向,他⼜渴⼜饿地倒下了。求⽣的本能驱使他扒⾝下的黄沙掘⽔,他扒了许久,扒出⼀个洞,仍没有见到⽔,就灰⼼地倒在⼀边等待死亡。后来,⼜有⼈从这⽚沙漠经过,发现了他的⼫体和洞,⼈们在洞⾥再扒了⼏下,就见到了潮湿的沙⼟;再扒,就见到了⽔。⼈们慨叹地说:“躺着等死,不如死在挖掘之中。遗憾的是,他已经来到了成功之门,却没有进去。” 请以“坚持”为话题写⼀篇⽂章,可以写⾃⼰的见闻、感受、经历、看法,也可以记叙、议论、抒情、编故事。题⽬⾃拟,⽂体⾃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阅读下⾯的现代⽂,完成7~10题。(12分。每⼩题3分)
(1)阅读下⾯的现代⽂,完成{TSE}题:⽯头是怎样烂掉的2000多年以前,秦始皇统⼀了中国,他为了夸耀⾃t⼰,在他游过的名⼭胜地,总要叫⼈在⽯头上刻⼀篇颂扬⾃⼰的⽂字。他以为⽯头是永远不会烂的,他的丰功伟绩可以永远让后⼈知道。但是到现在,这些⽯碑只剩下了⼭东狼⽛⼭保存的断⽚,断⽚上的字迹也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原来⽯头也会慢慢“烂” 掉的。⽯头为什么会“烂”呢? ⼏⼗年前,在圣彼得堡博物馆⾥,发⽣了这样⼀件事情:1843年帝俄时代从埃及搬来的两座⼈⾯狮⾝⽯像,⾝体变得愈来愈“瘦弱”了,它们原来在埃及住了好⼏千年,⾝体却⼀直是很结实的。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科学家诊断,
原来是.圣彼得堡的⽓候不适宜远⽅的客⼈居住。⽯像受不了圣彼得堡潮湿的空⽓。潮湿的空⽓中含有很多⽔分,⽔联合了氧⽓和⼆氧化碳,⼀齐来向⽯像进攻,把⽯头中的⼀些物质溶解了,使另⼀些物质发⽣了化学变化。这样,⽯像内部的结构,就变得愈来愈疏松了。⽯像还害怕圣彼得堡的寒冷。它的⾝上有⽆数缝隙。冬天,漏进缝隙⾥的⽔就冻成了⽆数的⼩冰碴。⽔冻成冰,体积要增⼤l/11。⼩冰碴只好⽤⼒往外伸张⾃⼰的⾝体,这个⼒量可不能⼩看,能使指头尖⼤的⾯积上受到2500千克的压⼒!这样就把缝隙愈挤愈⼤,使⽯像变得更加疏松了。 “病根”出来了,科学家就“对症下药”,给两位客⼈全⾝涂满油脂,把缝隙全都堵. 死,不给空⽓和⽔分有进攻它们的机会。从此,两位客⼈的⾝体才没有继续坏下去。这么说,在⽓候⼲燥温暖的埃及,⽯像是不是就永远不变呢?不,在⼤⾃然⾥,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埃及的⽯像⼀样在变,只不过变得慢_些罢了。经过了⼏千年,那⾥的⽯像,⾯貌也已经模糊了。那⾥的⾦字塔⾼度也减低了。埃及虽然⽓候⼲燥温暖,却有冷热的变化,⽽只要有冷热的变化,⽯头就会受到破坏。⽩天,太阳出来,把⽯头的表⾯晒热了,表⾯的热迟迟地传不到⽯头⾥⾯去。⾥⾯就⽐外⾯冷。等到表⾯的热传到⾥⾯去的时候,太阳下⼭了,空⽓变冷了,⽯头表⾯也变冷了。这时候,⾥⾯的热⼜迟迟地传不到外⾯来,⾥⾯⼜⽐外⾯热。铜和铁会热胀冷缩,⽯头同样会热胀冷缩。⽩天,⽯头表⾯热,要膨胀,⾥⾯冷,要收缩;⿊夜,⼜反过来,⽯头表⾯冷,要收缩,⾥⾯热,要膨胀,就这样,⼀部分要胀,⼀部分要缩,拉来扯去,⽇⼦⼀长,多⼤的⽯头也会给拉扯碎的。 ’⽯头还受到⽣物的进攻。。……这许多破坏者常常是联合起来向⽯头进攻的,科学家把它们的联合进攻叫做“风化作⽤”。在“风化作⽤”的攻击下,没有不“烂”的⽯头。(节选⾃《我们爱科学》){TS}下列关于⽯像⾝体变得愈来愈“瘦弱”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
A. ⽔联合氧⽓和⼆氧化碳,把⽯头中的⼀些物质溶解了,使另⼀些物质发⽣了化学变化,这样,⽯像内部的结构就变得愈来愈疏松了。
B. 冬天,漏进缝隙⾥的⽔冻成⽆数的⼩冰碴。⽔冻成冰,体积要增⼤,把缝隙愈挤愈⼤,使⽯像变得更加疏松了。
C. 冷热⽓候变化使⽯像产⽣热胀冷缩现象。
D. ⽣物的进攻,⼈为的破坏,也是使⽯像⾝体变得愈来愈“瘦弱”的主要原因。
(2)对“……圣彼得堡的⽓候不适宜远⽅的客⼈居住”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项是( )
A. 圣彼得堡的空⽓潮湿,天⽓寒冷。
B. 埃及⽓候有冷热变化。
C. ⽯像内部结构疏松。
D. 科学家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使空⽓和⽔进攻“客⼈”有隙可钻。
(3)下列说法符合原⽂意思的⼀项是( )
A. “它们原来在埃及住了好⼏千年,⾝体却⼀直是很结实的。”这句话说明“⽯像”若不搬运到圣彼得堡,就不会发⽣“瘦
弱”变化。
B. 科学家“对症下药”中的“症”指⽯像⾃⾝的腐烂,“药”指科学家采取的在⽯像⾝上涂油脂等措施。
C. ⽂章写秦始皇的⽯碑,其⽬的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说明主体——⽯像。
D. 在“风化作⽤”的攻击下,⽯头会慢慢地“烂”掉。
(4)根据原⽂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项是 ( )
A. ⽂章先说:“它们原来在埃及住了好⼏千年,⾝体却⼀直是很结实的。”后⼜说“经过了⼏千年,那⾥的⽯像,⾯貌也已经模糊了。”前后⽭盾
B. 铜和铁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头不具有这种性质。
C. ⽯头受到“风化作⽤”的进攻。
D. ⽯头是慢慢地“烂”掉的,要想它不被“烂”掉,的办法就是科学家“对症下药”。
答案和解析
第I卷
⼀、基础知识题(18分,每⼩题3分)
十里秦淮 (1) :B(2) :C(3) :D(4) :C(5) :A(6) :A
第II卷(⾮选择题共120分)
三、阅读现代⽂(25分)
(1) :六朝⾦粉的繁华。
(2) :沿⽤别⼈的语⾔,没有⾃⼰感情的歌。
(3) :因为我们的⼼枯涩久了,变为脆弱。”
(4) :为了映衬或渲染。或:为了写出秦淮河灯光和⽉⾊交相辉映的独特景⾊。
(5) :BD
四、⽂⾔⽂阅读(25分)
(1) :假如⼈们不怕⽼虎,都能像婴⼉、醉⼈和那个尚未知是虎时的⼈那样,那么,⽼虎怕⼈就不⾜为怪了。
(2) :虎畏不惧⼰者。
(3) :“知”与“不知”。武松明知是虎⽽不怕;婴⼉不识虎,醉⼈不觉虎,夜归⼈不知虎⽽不怕。
(4) :诗⼈仿佛与南风约定好,让它忙了⼀个早晨,驱散云⾬,使天地清凉;江⽔和麦⼦仿佛善解⼈意,有意向⼈们展⽰它们的碧绿和⾦黄。
流露出诗⼈关⼼农事、盼望丰收的喜悦⼼情。
(5) :尾联是从拟想对⽅(邻翁)思念⾃⼰的⾓度来写的。表现了诗⼈思乡的情怀。
五、作⽂(70分)
(1) :作⽂略
(2) :作⽂略。
⼆、阅读下⾯的现代⽂,完成7~10题。(12分。每⼩题3分)
(1) :D(2) :A(3) :D(4) :C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