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诗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逝世_全诗赏析
   
    出自唐代诗人的《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逝世。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迈力衰的
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酷和兵役轨制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遇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把抒怀和谈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明显。局面和细节描述天然实在。擅长裁剪,核心凸起。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容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因为社会秩序凌乱和旅途荒漠等起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衔接的时期。而,却于暮苍莽之时才促忙忙地投靠到一个小村落里借宿,这种与众不同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邻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光跟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所有脱出常轨的气象,为悲剧的上演供给了典范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衬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刻画之中寓揭穿、批评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盛。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潜藏或者对抗,无奈“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腕毒辣,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忽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多少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
下面的事件发展,他不参加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国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日夜不安;即便到了深夜,依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晓得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即“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利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情感颜,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凶神恶煞,叫嚷隳突的横蛮气概,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作出悲愤的氛围。抵触的两方面,存在主与从、因与果的关联。“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前启后。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答复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示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屡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吻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产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连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能够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到处搜寻,却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咆哮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就义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信任,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盼望以此赢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暴跳如雷:“岂非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显明的矛盾。公道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处所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中用。于是县吏抓到了痛处,威逼道:“你竟敢扯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忧的事件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说明:“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由于要喂奶给孩子,没有再醮。可怜她衣服破褴褛烂,怎么见人呀!仍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恐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停止,表明
县吏委曲批准,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固然只有四句,却照顾开头,波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终局和作者的感触。“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呜咽,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应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胁的漫长进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心的心境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程,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穷蜜意。前一天薄暮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道别了。老翁的心情怎么,诗人作何感触,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设想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参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奄奄一息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丑化事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吆喝,这是值得高度评估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颂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讨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奇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偏向性十分赫然。寓褒贬于叙事,既节俭了良多笔墨,又涓滴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到。诗中还应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伎俩。“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非常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破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知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青寡妇了。正因为诗人笔墨简练、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涯中的矛盾与抵触,这是十分难能宝贵的。
与战争有关的诗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