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战争诗是指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展开叙写的诗歌。下⾯是为⼤家带来的: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雁门太守⾏
唐代:李贺
⿊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鳞开。
⾓声满天秋⾊⾥,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霜重⿎寒声不起。
报君黄⾦台上意,提携⽟龙为君死!
译⽂
敌兵滚滚⽽来,犹如⿊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光闪烁。
秋⾊⾥,响亮军号震天动地;⿊夜间战⼠鲜⾎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夜寒霜重,⿎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
雁门太守⾏: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约在今⼭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氛⼗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鳞:是说像⾦⾊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向⽇: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向:向着,对着。⾦鳞开:(铠甲)像⾦⾊的鱼鳞⼀样闪闪发光。⾦:像⾦⼦⼀样的颜⾊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古代军中⼀种吹奏乐器,多⽤兽⾓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指暮⾊中塞上泥⼟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中呈现出暗紫⾊。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迹。
临:逼近,到,临近。易⽔:河名,⼤清河上源⽀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清河。易⽔距
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丹及众⼈送⾄易⽔边,荆轲慷慨⽽歌:“风萧萧兮易⽔寒,壮⼠⼀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声低沉不扬。
霜重⿎寒:天寒霜降,战⿎声沉闷⽽不响亮。声不起:形容⿎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作“霜重⿎声寒不起”。
报:报答。黄⾦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筑⾼台,置黄⾦于其上,⼴招天下⼈才。意:信任,重⽤。
⽟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作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舞⼠⽓,作成了这⾸《雁门太守⾏》。另⼀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年(807年)。
与战争有关的诗句
赏析
  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解者纷纭,却莫衷⼀是。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短诗,后⾯写兵临易⽔、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有关。但前四句 着重写景,除“甲花”、“⾓声”表明此处有兵⼠⽽外,围城、突围等等全⽆ 明确描写。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外之意”的不同体会。“⾔”外 之“意”虽在“⾔”外,仍然来⾃“⾔”。⼀⾸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较显豁。说清后四句, 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先看后四句。“半卷红旗临易⽔”,暗⽰“临易⽔”之前有⼀段进军过程。“半卷红旗” 是为减少阻⼒,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 之类。“临”字也表现⾏军的动势。那么,“临易⽔”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量对⽐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切,后三句都未作正⾯描述,⽽⾔外之意却⽐较明晰:⼀、“临易⽔”表明前进受阻,⼜令⼈联想起《易⽔歌》:“风萧萧兮易⽔寒,壮⼠⼀去兮不复还。”⼆、击⿎为了进军,⽽“霜重⿎寒声不起”通过⾃然条件的不利暗⽰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剑上阵,誓作殊死战⽃以报君恩,则⼤敌当前,已不⾔可知。
  ⾸句于“云”上着“⿊”字,已感⽓氛沉重。⽽这“⿊云”⼜“压城”以⾄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字,⾃然不会⽤以象征我军⽽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路。“甲光向⽇⾦鳞开”,在⾊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云压城,适度围逼,既⽽⿊云崩溃、红⽇当空,我军将⼠的⾦甲在⽇光下犹如⽚⽚⾦鳞,耀⼈眼⽬。就是说⼰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个意义单位。以下⼋句写乘胜追杀,直⾄兵临易⽔,是⼜⼀个意义单位。“⾓”,古代军⽤乐器。《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看,“⾓声满天秋⾊⾥”⼀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句中的“⽇”字,表明从突围⾄此,已过了较长⼀段时间,双⽅互有杀伤。“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皆紫、故⽈紫塞”解释,⼤致不错。紧承“⾓声”、“秋⾊”描绘塞⼟
⾚紫,已令⼈想见战⾎;于“紫”前加⼀“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到“夜”,以⾄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敌军⾃然先到易⽔。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便可能全军覆役,因⽽只能背⽔⼀战。“陷之死地⽽后⽣”,想到韩信的背⽔阵,就知道追兵⾯临的形势何等严峻!⿎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运⽤特殊的艺术⼿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象征,或⽤暗⽰,或⽤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异。
  意象新奇,设⾊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这些特点得到了全⾯⽽充分的体现。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和造型。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概念化语⾔,⽽通过造型、设⾊、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于其上以延揽⼈才,因称此台
为“黄⾦台”。“⽟龙”,唐⼈⽤以称剑。黄⾦、⽩⽟,其质地和⾊泽,都为世⼈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贵动物,“黄⾦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选⽤“⽟龙”和“黄⾦台”造型设⾊,创造出“报君黄⾦台上意,提携⽟龙为君死”的诗句,⼀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其不借为国捐躯的崇⾼精神,以及君主重⽤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美好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