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建议
作者:王建国 杨锦辉 陈亚飞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1年第09期
        中国古诗词是历代文人思想、情感与艺术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在以新课标、新教材为标志的语文教育新时代,中小學古诗词教学对于立德树人、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育家顾振彪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就保存在古代优秀诗文里,所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古典诗文可以说是最好的一个载体。让学生从小就接触经典,种下民族文化的根,吸取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能很好地增加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非常必要的。”[1]因此,在当今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共存互显、相互交融的时代,中小学古诗词的阅读教学和文化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早已颁行,统编本语文教科书自2016年以来已逐步成为全国通用教材。为深入考察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编制了一份《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调研问卷》,利用网络平台在语文教师中开展调三角枫
查活动。问卷设计有12个单选题和2个填空题,主要包括:答卷教师的基本构成(地域、学段、教龄等),对新课标、新教材的认知情况,古诗词教学形式及难点问题等等,回收有效答卷共计718份,涉及湖北、河南、广西、北京等十多个省份(含直辖市、自治区;见图1)[由于篇幅有限,以下论述仅部分数据使用表格或图片。]。
地板砖怎么选
        全面分析这次问卷调查回收数据发现,当前中小学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部分语文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教学理念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方式上存在单一化、整体同质化的倾向;学生在古诗词学习方面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缺乏深度的理解和鉴赏。本文主要从《语文课程标准》、统编本语文教材编写理念及中小学语文教师古诗词素养三个维度对调查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教学参考建议。
        一、全面理解课程标准要求,有效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
        新课标对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背诵篇目及考试评价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全面理解课标的要求,是有效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和必要保证。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存在认识或理解的偏差。
        1.准确把握古诗词背诵篇目数量要求
        新课标“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部分推荐古诗文136篇(段),其中1~6年级75篇,7~9年级61篇[2]。1~6年级的背诵篇目都是诗歌;7~9年级的篇目包括诗歌、散文。具体到各学段,第二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每学期约为12—13首,第三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每学期约为15首,第四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每学期约为13—14首。调查结果显示,语文教师对这一数量要求并不十分明确或认同。
        问卷第7题考查语文教师对“中小学生每学期学习古诗词的适宜篇数”的认知和判断,结果如下表所示:
        分析以上数据可知:第二学段中,选项“9~12首”与新课标的要求相近,但是占比仅为27.82%;第三学段中,选项“12~15首”与新课标要求相近,但是占比仅为“28.89%”。这两个学段中,选项“5~8首”占比均排名第一(45.86%、41.84%),与新课标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第四学段中,选项“12~15首”与新课标要求相近,但是占比仅为“31.17%”。这一结果表明,新课标虽然早已在2011年颁行使用,然而较大部分语文教师在具体细节方面的把握
与理解还比较模糊,对中小学生古诗词学习量的体认还不够明确。
        结合教龄指标来看,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两个比较明显的倾向:一是随着教龄增长,“十分了解”和“比较了解”占比均呈现出递增的趋势,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对新课标的了解情况占比最高(分别为23.5%,49.18%);二是“不大了解”在不满5年的教师中占比明显偏高(19.46%)。这一结果表明,年轻教师对新课标的了解和把握明显不足。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年轻教师在本科学习阶段对新课标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缺失;二是这些年轻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得到的继续教育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建议师范生本科教育要加强新课标的学习,地方教育部门或学校对于年轻教师要给予足够的继续教育机会。
        2.正确处理古诗词诵读和鉴赏之间的关系
        诵读或吟诵是中国传统教育中学习古诗词的一种重要方式。这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同样得到了继承和重视。新课标对于古诗词阅读教学在难度和形式等方面的要求,在各学段存在一定差异性。第一学段要求“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求“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要求“注意通过语调
、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小学语文教材主编陈先云先生在谈到古诗词教学时建议说:“低年级安排的古诗只要求巩固识字、写字,最重要的是能背诵、积累,做到‘囫囵吞枣’即可。中年级要求了解古诗句的意思,到了高年级,才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初步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在不同的学段,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有所不同,这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也要认识到,诵读只是学习古诗词的一种形式,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感悟、审美鉴赏以及学以致用,才是古诗词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认为:“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4]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诵读诗词与阅读鉴赏联系起来,二者相辅相成。
        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诵读、背诵虽然较为普遍,但是在诗词理解和鉴赏层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第15题调查“中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主要困难或最不容易理解的诗(词)句”,收到答案393份。词频统计显示(图2),排名第一的词汇是“理解”
(89次),相近的词汇“意境”(28次),“意思”(17次),“赏析”(9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详细回答有:不理解意思死记硬背或不会应用;主要困难是不会活学活用,学习古诗词和运用到演讲、习作中较少;无法具体分析诗歌所用的手法和情感。其次是关于作者及时代背景,其中“背景”27次,“作者”17次,“时代”7次,“时代背景”6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回答有:不理解古人生活时代背景;有政治背景的诗句不易理解;学生对作者的经历以及写作背景不甚了解,进而对作者情感较难把握;以有限的人生阅历难以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此外,也有反映学生对诗词的兴趣不够(14次),对通假字(6次)、生僻字词以及古今读音、解释有变化的字词较难理解。这些问题也是古诗词学习的难点所在。
休市时间
        上述结果表明,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处理好诵读、背诵与阅读理解、鉴赏之间的关系,不能以是否会背诵作为学习古诗词的要求,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体悟作者情感方面有所提升和发展。统编本语文教材有对诗词阅读鉴赏和深度学习的安排。例如,八年级上册选有王维《使至塞上》一诗,课后“思考探究”设计了这样一题:《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5]这就不仅要求学生对此诗有所理解和鉴赏,还要对前人的诗论进行评述。这一设计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在古诗词
诗词格律阅读理解上不能停留在囫囵吞枣的背诵和默写诗句这样的浅表层面,应该通过古诗词诵读、鉴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发展和提升形象思維与直觉思维能力。建议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追溯和理解作者情思与手法的同时,还应兼顾学生在阅读古诗词过程中的情感与心灵的游历,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与思维品质,同时领略体悟汉语之美,让“诗教”起到其他教育方式难于获取的效果。
        3.适当关注古诗词文体知识教学
        从先秦时期的诗歌到唐宋格律诗词,体裁多样,各有韵致。我们在诵读、鉴赏诗词的过程中,相关的文体知识亦不可或缺。新课标明确提出“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2],主要是考虑到降低学习的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但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不需要学习相关的平仄、格律的基础性知识,尤其是在7~9年级。
        统编本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预习提示要求:“反复诵读课文,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领略五首诗作不同的风格。”与此相应的是在“积累拓展”部分提出:“背诵这五首诗。以其中一首为例,参考补白,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这一页的补白题为《关于律诗》,介绍了律诗的句式、平仄及押韵的相关知识。[5]九年级上册
被黑《诗词三首》“预习”部分要求:“诵读课文,注意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6]九年级下册《词四首》预习提示:“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回顾学过的有关知识,想想词与诗有什么不同。”[7]统编本语文教材这样的设计,理念很明确:了解古诗词的平仄、格律知识,是诵读、理解及鉴赏古诗词的基础。
        问卷第10题关于“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平仄、格律等知识”的调查,总体结果是:“有必要但不苛求”为首选(64.21%),其次是“很有必要”(24.79%);两者之和为89%,占明显优势。结合地域来看,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教师选“很有必要”的占比为32.84%,超过其他地区近10个百分点。“没有必要”一项,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占比2.99%,地级市占比6.17%,县级市(区)占比7.19%,乡镇(场)占比10.34%,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从调查结果来看,语文教师对于这一点的把握总体上较好,但是在教育相对不发达地区,仍然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二、准确理解统编本教材理念,灵活设计古诗词教学方式
        从2016年秋季开始,全国中小学逐步换用统编本语文教材。2019年秋季起,全国各地已全部使用统编本。统编本《语文》十分重视古诗词学习,从一年级开始就编写了相关课
文。一年级上册《对韵歌》[8],选自清代蒙学读物《笠翁对韵》;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选用了唐代白居易《池上》和宋代杨万里《小池》[9],都很适合入学儿童学习。问卷第6题主要调查语文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统编本中古诗选文教学的理念和篇目”的了解程度。总体结果是:“十分了解”占比16.02%,“比较了解”占比40.53%,“基本了解”占比30.78%,“不大了解”占比12.67%。这一结果表明,语文教师对于统编本教材理念“十分了解”的不足二成,有待加强。
        1.加强古诗词课外阅读背诵的指导与检测
        统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论及这套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特时提到,新教材选用古诗文的篇幅较此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明显增多:“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在编写理念上,温教授强调:“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10]这样的编写理念,在古诗词编选中体现为对课外诵读的强化。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每册
对肾好的食物教读古诗词5~8首左右,在第三、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各选4首,每册计8首,每一首都有注释和阅读提示,便于学生理解和鉴赏。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积累拓展部分”要求:“古诗词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朗读下列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课外再搜集一些。”[11]这样的编排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