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词基础知识与创作
二、七绝创作
1、浅说七绝创作
写律诗从七绝开始,是个比较好的途径。五绝二十个字,容量小,很难发挥,极难把握,一般比较成熟的诗人也不是常写五绝的。无论唐代,还是宋明清,所留下的诗,数量上七绝绝对占大多数。历代耳熟能详的,脱口能背的诗,也大多数是七绝。七绝之所以深为人心广为流传,主要是:一、七绝易读好背,流传广泛,影响力巨大,促使更多的诗人写七绝。二、体量适中,二十八个字说一景,道一理,抒一情都可以。三、用韵比较少,二个到三个韵,一般能写的几乎不用查韵书就能用。四、七绝不要求对仗,初学者对仗把握不是娴熟时,也是个优势。五、结构简单。所以理论上来讲,七绝比较容易上手。
也许就是因为七绝貌似好写,许多稍有点写诗的基础的人往往很随意写七绝,结果是七绝也成为律诗的重灾区。不少人律诗不敢写,古风不会写,词又嫌词牌麻烦,又想露一手,就借七绝来显摆,结果很多所谓的七绝实际为打油诗,不少合律的七绝也易失之于圆滑,或空洞
无物,或陈词滥调,或肤浅而不深刻,或庸俗而没有内涵,故所以诗词中间,不堪卒读最多的也是七绝。
写七绝律诗易上手,但写好七绝绝非易事。晚唐司空图也说:“绝句之作,本于诣极”意思是绝句是造诣很高的人才能写的。毛谷风老师说过:七绝之要旨,不外精简神妙四字。精则神存,简则妙見。后世作者,每刻意以求工,起承轉合,句斟字酌,殊不知愈求工則愈板,愈刻意則愈俗,去天然神妙之道,迥乎远矣。二十八字绝佳者,每不可得,何也?盖古诗可以学问阅历养之,律诗可以工力词釆足之,而七绝则纯乎天籁,不容假借也。每有民间妇人小子,信口而歌,七言四句自然成韵,而魁士鸿儒竟不能道其片言只字者。
学写律诗方法我主张先揣摩唐诗要义,甚至模仿,故以下讲诗词创作,均以唐宋诗词为范例作讲解,然此讲解析非赏析,更非取意,若讲赏析,取意,学校老师,各路名家,头头是道,细微末节都说透了,自不需赘言,这里重点是分析创作方法,究其脉络,探其套路,师其技为我用。
以下就如何写好七绝,与大家分享点体验:
2、七绝的立意
动笔写诗词,哪怕是写文章,立意非常重要。你想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诉求什么,必须要有个旨意。《刘贡甫诗话》里说:“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王夫之说:“夫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诗一定是有感而发,古代还讲究个诗言志,再说唐宋诗词不就是因为反映社会生活,写出了真实感情才流芳百世的。所以我是很反对为写诗而写诗的。一味追求诗词的工整,用词典雅,忘记了所写的目的,岂不流于文字游戏?
但这么说并不反对特别是新手,练习时玩文字游戏,提高写诗能力很有帮助,即使老手了,偶尔玩玩文字游戏也是很有趣味的,但在创作时千万不能流于文字游戏,不要开始就学坏了。无论创作散文、诗词、楹联,必须要明确立意,有感而发,而且在玩练习的文字游戏时,心中也要明白这个道理,达到知其理,又能出其理。
范例: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熊熊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作者很明显是在托物言志。也许是看见石灰了,想到用石灰来比喻自己情操,也许是要想发挥志气节操,借石灰来抒发。总之先立意是非常明显的。有了立意,诗中每一个字都围绕立意中心在写,字字不落空,层层发展,意味彰显。注意,此类励志诗,切忌抽象词一堆,貌似立意很高,很响亮,但不感人,空洞。这首诗作者第一非常熟悉石灰的烧制过程,也知道石灰的用处和特点,于是很娴熟地把石灰的生产到使用非常精练地叙述出来,在描述中体现石灰的品质,达到简洁明了,令人信服。故立意好,需用事物情节来体现,而不是喊口号。
范例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性生活大全
王昌龄以七绝显名,人称“七绝圣手”,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此诗意境开阔,情感丰富,边塞诗中的佼佼者,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首先是写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开明宗义,接着说理由,把人写进去。注意,所谓立意,是
人的意思,如果诗里事物背后没有人,那就谈不上立意了。有些诗堆砌了许多景象,貌似很典雅,但不知所云,更不懂为何要写。诗下联是兴发情感,当然不会喊口号,又是叙述。意思很干脆利落:我在这里,别想打进来。然后前句用李广典故来说,后面用胡马和阴山事物来说。此首边塞七绝也是立意的典范,整个诗每一个事物都是为主题----立意服务的。所以好的诗,有了明确的立意,所借用的景,语言,表露情感统统会自觉地围绕着立意走。否则的话,写到哪里就哪里,就写成词语的砌,诗结构松散,旨意不明,不知所云。
2、七绝立意(二)
那么具体创作中,立意的要求是什么呢。有三点: 
1、立意要真。所谓“真”,即是真情实感,一定要写自己熟悉的、了解的东西,这样才能做到有自己真实的感受,刘熙载在《诗概》中说:“诗可以几年不做,但不能一首不真”
诗词格律范例:李白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从语言的角度看,这首诗比较直白:我乘舟正要走了,忽然听到岸上有人唱歌而来,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但也不如汪伦送我的情深。语言上几无雕饰,但却成了千古名诗,就是因为这首诗是李白的真情表达,所以能打动人。当然,说是要真,却不是像照相机一样去照搬实际生活,是要用形象思维来描述事物的发展,以此来体现中心思想,就是得出抽象概念来。诗的上联,没有说如何告别,送别的词句,就是写一个过程,而且是两个人的行动过程,非常传神,这才是天才手笔,值得仔细揣摩。下联就用当地的著名景物比喻一下,点出了诗的主题----立意。既形象又生动,李白的热情真挚的性格,与汪伦友情的深厚跃然纸上,使人读了回味再三,感动万分。这诗的立意非常明显,就是要表达的与汪伦的友谊和情感,传达给读者也就是这强烈的情感,明白作者的立意。诗的成功之处就在这里。
范例陆游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诗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表达了对光复中原一片真情,用尽生命的呼唤!读者无不为其真情实意而动容。注意:真实的感情遇到这种抽象语言表达的时候,很容易流入空泛,而陆游在这里用了一个转折,前句说万事成空,后句来个慢,还有一件事放不下,这是个机巧,绝对老练圆熟的手法,最普通的词句,在十四个字里有波澜,有转折,于是诗就生动起来了。全诗的诗眼就在一个“但”字上。下联是个交代,是对上联转折后的说明。这个说明不是抽象语言的,是具体事物了,什么样的日子,要做什么事,以此来充分表达写这诗的目的----立意。这种诗没有一腔真挚的情感是写不出来的,虽然我们不可能所有诗要达到这种意境,但是立意要真,是写诗的灵魂也。
2、立意要新。所谓“新”,就是作者在诗中表达的立意人人有所思,但都没有表达出来的,或者是没有你的独特的表达。姜白石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诗便不俗”。同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所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同样写老年生活,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杜甫写的是:落日心犹壮。李商隐写: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同一意境,各有落点,各有新意。朱自清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
怅近黄昏。显然有拾牙慧嫌疑。叶剑英写: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更似吃嚼过的馍了。就没有新意,诗就淡了。
范例: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校园科技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第一联开明宗义,说出人人有,但没有这么即顺口有深刻表达的。接下来更是新奇,用插茱萸表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角度新颖,立意凸显。国货护肤品牌唐诗宋词写离乡悲情乡愁的诗词不知道多少,只有不落熟套,有新意的作品才流传下来。当然并不是一定要求写出传世作品,但是作为个体的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多是独特的,我们既要学习古人的手法,但不被古人牵着走,用自己心声去创作,写出有自己特性的作品,有新的角度和立意是非常重要的。
3、立意要深。所谓“深”,就是要深刻,要曲折含蓄,还要留白,像书法及作画,要令人回味。中国艺术讲究含蓄,留有有想象,如音绕梁,三日不绝,让人细品,越品越有味道。
一种是描写极其深刻。
范例: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这是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乌云、雪山、玉门关几个典型事物衬托出典型人物,典型的思想,最后“终不还”表达了极其深刻的思想境界。总结一句,废话少说,说心里话,托物言情,抽象词少用,另要谋篇布局,前后照顾,叙述合理。当然这是非常难做到的,但是起点要高,必须谙熟古人的经典作品的手法,指导自己创作,正途也,捷径也。
一种是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
范例苏轼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别开生面,赋予很深的哲理思想。宋诗好论理,苏轼也难免俗,但他的说理,不但深刻,全无雕琢习气,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恰到好处。此诗手法也是绝对上乘,因为这种说理诗很容易写成干巴巴,很难生动,然后苏轼手笔就不同。仔细看,上联是个递进关系,前句写对山的理解看法,后句进一步总结是不同的。有了这层递进关系,诗就不呆板了。第二联是个倒装问答句,结果在前,因果在后。试着先说在山中,然后再说不见庐山真面目,多平淡乏味。所以深刻是需要运用各种手法,隐而不露,深而不拗,生动传神。经典作品值得我们再三玩味,烂熟于心,不经意用到创作之中去。
3、七绝的章法  众意见范文
作文、书法与绘画都讲究章法,诗也一样,也是需要有章法的。绝句看似简单,最难在章法上。因为短小,无法施展,很难达到一波三折。七绝仅二十八个字,要想表达的东西太
多,往往拉杂成一盘散沙。所以必须要一句跟一句,环环扣紧,要充分运用、体现“起、承、转、合”四个方面。一般情况下,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元代的杨载,在他的《诗法家数》中,论绝句之法甚详,大可细参,其言曰:“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范例:王翰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点几人回。
这首诗中,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为起,描写了边塞军帐中的情景,美酒;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为承,虽然继续描写眼前之景象,举杯之时,琵琶音乐响起,来个转折,有人来催上战场了,虽然不一定是真的要出发,就是一个交代,对欢乐时刻的解说,也为第三句埋下伏笔。第三句:“醉卧沙场君莫笑”为转,顺着上句的话题,在前面两句景象
的基础上,写将士们的心态了“不要笑话他们在战场上还这么快乐”。为什么呢?以引出下文,此就是转的奥妙;第四句:“古来征战几人回”为合,回答了诗的立意:将士们到边塞不惧为国战死,即使在再艰苦的环境下,也寻快乐,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跃然纸上,更是体现了将士视死如归、马革裹尸的决心与斗志。 在此例诗中我们很容易看到,每一句诗环环相扣,意思上是承接的。现在许多七绝,最大问题是散,一堆词汇,没有意识流在里面,一点也不生动,更谈不上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