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2.默读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品读讨论,师生互动,理解、区分文章观点与材料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4、为建绿校园提出有创意的设想。
【教学重难点】
1.区分文章观点与材料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
2.理解设问句及其表达效果。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争做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放赤壁风光画面)
——同一个“赤壁”,为什么苏轼就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请同学说说感受,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认识观察感悟的角度不同,答案则无穷,用苏轼自己的诗句来描述,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所写的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默读文章,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疏通字词(幻灯片展示)。
汲(jí)取:吸取。
孜(zī)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锲(qiè)而不舍:本意指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根深蒂(dì)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zī)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锲(qiè)而不舍:本意指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根深蒂(dì)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2.默读文章,整体感知内容。
学生默读文章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明确文章主要内容(幻灯片展示):
(1) 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呢?
(2) 人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追求”,寻求第二种答案要依靠什么样的品质呢? (3) 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4)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5)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幻灯片展示):
(1) 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 创造性的思维。
(3) 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精通各种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必须留意细小的想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4)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5)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3.朗读课文,加深文章理解。
三、研读感悟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课文中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观点。通过这两个事例,作者有力地证明了要想有创造性思维就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2.(教师介绍有关议论文的文体常识,着重介绍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课文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呢?有何表达效果呢?
明确:举例论证方法,典型事例的运用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你能列举出几个事例来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观点吗?这些材料与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举例回答,明确材料服务于观点,材料证明观点,二者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四、课堂练习
(幻灯片展示)
有位同学想写一篇文章,论述“业精于勤”这个观点,他在班级搜集了这样三则材料作为论据,请你帮他选择一下哪个论据写到文中较好?为什么?
材料一:李华同学学习上做到了三勤:勤用脑、勤用手、勤用口,三年来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材料二:张洁同学曾一度放松学习,成绩不理想。从这一学期以来,在师生的帮助下,开始勤奋学习,他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今日事今日毕。凡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学习任务,他都
当天完成。坚持不懈,成绩迅速提高了。
材料三:邓璐同学每天从早到晚,埋头书本,甚至一边吃饭一边看书,常常看着看着,连饭都忘了吃。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点拨:
材料一侧重于“多”,即多用手、多用脑、多用口,成绩才能好。
材料二侧重于“今日事今日毕”才能取得好成绩。
材料三才是强调“勤奋”问题。
五、布置作业
积累文中的相关资料,并对一些哲理性的语句作感悟与思考。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旧课
学生朗读课文,复习课文内容。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后明确: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2.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学生讨论后明确: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二、研读感悟
1.文章论证思路非常清晰,语言流畅,作者巧妙地将各个段落联系起来,达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文章是怎样做到的呢?请从文中出相关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设问句的运用,使文章过渡自然,结构紧密,条理清晰。
相关的句子: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
第4段结尾:“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有哪些呢?”
小结: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它引发读者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波澜起伏;结构上起承接过渡作用。
2.假如你要写议论文“失败是成功之母”,请运用设问句领起你的论证思路。
学生思考交流:
例1,失败就那么可怕吗?一次失败就是永远的失败吗? 你失败了,还会忧伤、彷徨吗?请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
例2,什么是失败?如何面对失败?失败是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
三、拓展反思
1.你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吗?你准备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和创造精神?
学生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和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2.文章最后一段集中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体验,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就让我们记住它们吧!我们尝试读几遍,背下来,积累语言。
学生朗读并背诵积累。
四、课堂练习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在学习上和生活中可以作多种引申。例如,课文的多种解读,问题的多种解法,完成一个任务的多种途径,等等。请同学们以“生活”为本体,仿照“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的句式,从不同角度思考概括,造几个比喻句。
学生思考,仿写,交流;教师提供参考:
1.生活是一份试卷,写满了人生的功过是非。
2.生活是一把伞,承受着人生的风风雨雨。
3.生活是一支笔,描摹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4.生活是一团线,编织着人生的纵横交错。
5.生活是一条路,布满了人生的荆棘坎坷。
6.生活是一朵浪花,撞击着人类梦想的礁石。
7.生活是一场戏,上演着人生的喜怒哀惧。
五、布置作业
把课文的最后一段写在你的作业本上,并选取这一段中的某一个观点,举出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字数在300以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