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启示感悟
这是项脊轩志启示感悟,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项脊轩志启示感悟第1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作了明确的规定:“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2]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名篇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学习作品的特点及行文过程采取的方法,对学生的写作大有裨益。入选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项脊轩志》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表达感情,注重布局谋篇,这是写作教学中的一个典型范例。本文将会通过对《项脊轩志》的解读,针对写作教学,略抒己见。
一、提炼细节,传达情感
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善于描写日常生活中感触很深的细微之处,通过对这些细节重点描绘,展现人物、景物的特征,进而表现出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正如晚清文学家林纾所说:“余
读震川之文,一往情深,每以二三事见之,使人欲涕。”[3]文中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这也是归有光作品的一大特。
(一)白描物事以写情
文中有多处物事描写,如:经过修补后的庭院:“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通过轩内陈设、周围景等细节,表现出作者悠然畅快的心境,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老屋感情之深沉。“杂植兰桂竹木于庭”,这些植物并不是作者随意选择的。从古至今,人们相信植物与人一样富有感情,并赋予了人类的品格,使其具有文化内涵。兰花以其淡雅芬芳的特点自古活跃于文人的笔端,归有光种植兰花,以凸显自己高雅的情怀。竹作为一种植物,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一直作为“高风亮节”的代表,作者种植竹子,以凸显其高尚情操。“桂”有登科之意,桂花的清香之气表明主人品性高雅,从此可见其志向高远。作者同样用细节表现出与妻子的情深。妻亡后,看到她曾经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是一种不表达任何含义的静物,但作者将其妻子联系起来,“亭亭如盖”暗示妻子去世时间之久;“今已”表明时光在不断推移,物是人非,情意难忘。就如同方苞所说“它们皆为浓缩了作者深情的意象,所以叙事效果极佳,读过之后,不仅难以忘怀,而且能使览者恻然有隐”。[4]
(二)人物語言动作以传情
不仅如此,归有光描写了“母亲”“奶奶”“妻子”三位女性的形象。作者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的事来叙述,并没有用多的笔墨,但人物的特点、形象跃然纸上。文中有一处家中老妪对作者说道:“汝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如同一个特写镜头,母亲怕吓着孩子,敲门时“以指扣”,动作极轻,生动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使人读来倍感真切。“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伤心的情绪油然而生,没有任何斧凿痕迹。
触动心弦再如文中关于祖母的描写:“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语言简洁凝练、细腻传神;“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几处动作描写把祖母对孙子的鼓励、挂念、夸奖、敦促的多种情感,表现得十分透彻。
以上细节描写,紧紧扣住项脊轩这个“情感寄托物”,向读者再现了轩中之景、轩中之人及轩中之情。“文学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是对人生审美感受或感悟的抒发”[5]。项脊轩,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我们可以从作者的笔端,感受每一件细小的事情,其真情也显得更加真实、流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常见的、令人动容的细
小事情,并且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情渗透到这些描写中,委婉、深沉地表达所思所想。
据此,建议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可以设置一些环节:比如引导学生挖掘记忆当中那些触动心弦的细节和场面,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借鉴一些散文当中的句子,对其进行模仿,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最终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回归生活、选取素材
归有光从生活琐事入手,选取写作素材,写出了令人动容的文字,对我们的启示是:感悟生活,将生活作为写作素材之源。归有光年轻之时,在轩中刻苦学习,希望求得功名。作者并没有描述什么惊人的大事、夸张的动作,选取的全是生活中信手拈来的平常琐事,将自己与祖母、母亲之间的真情表达到了极致,这便是此文的特点。回到目前写作教学现状,“动力性困难是当前中学生作文的主要症结。所谓‘动力性困难即写作兴趣、写作热情、写作自发性和写作积极性方面的为难情绪”[6]。普遍来说学生对于写作十分苦恼,在写作时无话可说,胡编滥造、空洞无味的作文比比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强调观察周围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多观察、多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能有所感悟。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端正教师观念。有些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与课本严重脱节,关注的是‘大角度,套话较多,缺乏系统化的写作归纳和指导”[7]。这类教师希望学生的作文“气势恢宏”,这种思维助长了学生说大话、空话、套话的风气,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注意不到身边的小事,逐渐形成“立足高远”的思维定式,与写作初衷相反。
2.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寻素材。生活是写作之源,随处可见的人、事都可作为写作对象。“教师如果通过活动带领学生进入审美状态,继而让学生出乎其外抒写这种审美感受”[8]这种做法无疑给写作教学提供了一条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挖掘大量可写的素材,并教会学生观察时要注意的重点,要求学生及时记录。比如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与亲人发生的琐事、与同学打闹、校园里的趣事等,肯定会有收获。
3.在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中充满了很多可写的素材,教师在写作教学时,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的习惯,善于捕捉令人有感触的事情,写自己所想,抒心中之情。当学生慢慢养成自觉积累的习惯时,一旦看到有感触的事情,就会将自己的感悟记下,长此以往,写作便成为快事。此外,教师要让学生熟读名篇佳作、课外读物,使学生在增长知识面的同时积累素材。
三、布局谋篇,讲究章法
《项脊轩志》在布局谋篇方面的示范作用不容忽视。这篇文章以项脊轩的兴废为明线展开全文。开篇讲述这个百年老屋的残破、狭小、幽暗,见不到日光,因年久失修变得“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灰尘泥土、雨水都从屋子缝隙往下流。经过一翻修补,“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室内变得明亮、书籍摆满书架,环境更加舒适。庭院里种上各类植物,“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明月半墙,桂影斑驳”,这里通过小鸟啄食、桂影摇曳两幅生动的图景描绘出和谐、清雅、充满诗情画意的庭外世界。作者在写项脊轩的新旧变化时,夹杂着在项脊轩中与亲人的琐事,其情感变化为文章的暗线。文中作者与亲人之间的琐事看似随意书写、漫无章法,实则是经过缜密的构思与精心的提炼。林纾曾说:“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3]他认为这种谋篇布局的方式使作品结构紧凑,不至散乱。明暗两条线索互相交织,贯穿全文,这种行文方式,使文章意蕴深厚,更能打动读者。
此种行文方式需要教师给学生重点讲解,有些学生的作文结构散乱,容易脱离文章的主线,读罢作文不知其中心思想;有的学生即使有线索,也大多是似有似無、孤立机械。针对这些问题,不光需要学生大量写作练习,还要借鉴名家的经典作品,习得布局谋篇的方法。所以,
通过对《项脊轩志》的解读,启示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启发学生到一个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寄托品。作文中的事件、情感围绕一条主线展开,才能使作文结构紧凑、内容不散。在此,教师讲授完课文后,不妨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其一,如果你要为自己的“小天地”写一个“志”,会用什么情感寄托品?怎么样去描述在“小天地”中发生的人和事?其二,学完《项脊轩志》,启示你在写作当中怎样在同一时空中描绘不同的人物形象或事情?在不同的时空又如何处理相关的人或事?
《项脊轩志》是写作教学的一个经典范例。针对目前写作教学现状,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从细节描写、素材选择以及行文方式这三个方面进行解读,挖掘出蕴含在文章内部的写作技巧,并且针对中学写作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在教学实践中为教师带来启示。
项脊轩志启示感悟第2篇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整篇文言文中最令人难忘的千古名句。高中读的时候只是觉得很有韵味,所以喜欢;现在读着感同身受。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爷爷在院子里栽了一棵不知名的小树,没几年的时间,它就顽强的长
成了一棵能独当一面的大树。春天万物复苏,我们家的大树也会冒出嫩绿的小芽儿,开出甜蜜的花儿,我们淘气的三弟老爱去招惹前来采蜜的小蜂,每到这时候,爷爷都胆战心惊地训斥我们。夏天午休起床后,我们就迷迷糊糊的搬个小板凳坐在树荫里面,听着知了充满活力的长啸,继续打盹儿。在秋高气爽时节,弟弟缠着爷爷在树上绑上绳子玩儿荡秋千。冬天树上覆盖一层厚厚的雪的时候,我们弟三个就合力使出吃奶劲地摇树,让雪落在身上假装自己是雪人,每次都能逗笑爷爷。
  虽然爷爷已经去世了三年,但每次看到院子里的大树,就会感觉到爷爷一直在我们身边,下一瞬间就会搬着小板凳坐在树下乘凉。最近一次回家,发现那颗承载着爷爷音容笑貌的大树不见了,奶奶说因为要拓宽路面被强制锯掉了,那一刻突然清晰地感觉到爷爷离我真的越来越远了。一个恩施的室友说,她外婆在小时候栽了一棵桂花树,长得很壮,开的花又香又漂亮,远远胜过普通的桂花树,吸引了很多游客和专家前来观赏,当地政府甚至提出了高价购买,外婆拒绝了出售,依然自己悉心照料。去年的时候,外婆因为重病去世了。今年金秋时节,外婆的美丽桂花树,再也没有开花,而且有些枝丫出现了枯萎情况,邻居说桂花树估计活不长久了。
  我们是相思之人没有了相思之树,而室友外婆家的相思之树没有了相思之人。
项脊轩志启示感悟第3篇
课文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问景象,略前而详后。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姗姗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作者撰写《项脊轩志》一文之后,又有其妻来归一段故事。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人独居,或“啸歌”,或“兀坐”,以诗书自娱。“后五年,吾妻来归”,这时的项脊轩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其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
我们似乎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这一层从正面写。接着,作者又指出一件琐事,“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之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二、三两句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