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立德树人成就最美主题征文精选
常言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德。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体系之中。下面有的教师立德树人成就最美主题征文精选,欢迎阅读!
师德是教师之魂,古往今来,一代代身正学高的师者丹心育才,撒播文明,推动着国家和民族不断进步,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和称赞。可以说,教师是一个社会文明的引领者,是一个社会的道德典范。
然而,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蔓延到学校,影响到一部分老师的行为。有的将知识当成商品,把学生当成买家,违规补课大肆赚钱;有的甚至失去操守,侵害学生人身平安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求每位教师都“立德树人”“行为世范”,意味深刻。
立德树人,行为世范,需要教师自尊自爱,加强个人道德学识修养。其身正,不令那么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面对形形的各种诱惑,教师要始终秉持高洁的操守,安心三尺讲台潜心育人;志存高远,用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净化学生的心灵,唯如此,才能为人师表,不辱师道尊严。
立德树人,行为世范,离不开教育部门的建立。如今,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教师选拔的学历要求明确,且门
槛日高,但对师德的要求相对模糊,且富弹性。不久前,教育部出台的文件首次明确教师不可触犯的师德禁行行为,划出师德“红线”,是一种有益尝试。今后恐怕还需明确对师德的更多细化要求,方能有效杜绝师德失范
行为的发生。而从长远看,更需要建立一种教师队伍能进能出的淘汰机制,真正让品格优秀、学识渊博、保护学生的老师留在教师队伍,将不合格者淘汰出局。
立德树人,行为世范,还需要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切实保障好教师的各项权利和待遇;家长也要以身作那么尊重教师的付出和劳动,不庸俗化师生关系,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安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每位教师应自觉增强责任意识,牢记教书育人神圣使命,切实做到“立德树人”“行为世范”,严守师道尊严,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人
本来知识分子是最容易动摇的。我们回想一下,在过去数十年间,在思想界、文化界执着火炬而不断前进的有几个?数十年如一日,不为利禄而变节操的有几个?始终忠诚于真理,不愧屋漏的有几个?为民主自由而奋斗到底,不避刀俎斧钺的有几个?始终成为青年导师,知行合一而不欺骗青年的又有几个?
这段言辞颇为剧烈的质问并非出自我之手笔,而选自胡愈之先生的《我所见到的蔡元培》一文。初看时,胡先生此处连续五个反问句发声,用以质疑当时社会各类知识分子;细一看,这五个反问句包含的强烈感情不正真实反映了三四十年间的社会大环境吗?往细里说,这不正是前数十年间思想界、文化界的风风雨雨和身处其中知识分子世界的人世百态吗?然思想潮流皆比方今自由蓬勃的当时,能够一笑以应胡先生质疑之人其实不乏其人,胡先生笔下的蔡元培先生当仁不让位列其中。
蔡元培先生往往以北大校长的身份被人熟知,其掌校北大九年间确实功勋卓卓,秉着“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与“兼容并包”的理念,蔡先生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端学风揽人才,将由来已久的为官主义横行之风生生赶出北大,将大批博学多识学贯中西之人从四面八方招进北大,北大因此从之前的行尸走肉变得有血有肉,成为各种思想文化击撞之地,不枉当时中国思想界、学术界一大幸事。
在那个可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相媲美的时代,蔡元培先生何以成就如此大观?或许,四字便可道其中真意——立德树人。
何为立德树人?“立德”二字最先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此处“三不朽”,唐时孔颖达于《春秋左传正义》中作出更为细致的定义:“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通俗
点说,鲁国大夫叔孙豹的“三不朽”按唐朝大经学家孔颖达的理解,依次为树立道德操守,建立事业功绩,修立观点学说。“立德”一说,即所谓树立道德操守,位于“三不朽”之首,可见其一斑。“树人”二字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即衍生于此。通俗点说,一年可出谷物,十年可成树木,终身方可成人,其中“树”作为动词,有培养、培育之意,故大概可将“树人”理解为“育人”。综上而言,立德树人即为树立道德操守,修行养性,以终身为限育人。
如此理解,想来其实只解其表层之意,而未深入。为三不朽而立德者,立德并不能忘立功、立言;立德为上,立德又为何?立德修
行小我,然小我修成,唯立功、立言方能不朽。人有云,遍观中国三千年历史,可称“立德”而不受非议者仅两个半人,一为春秋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鸿儒圣人孔老夫子,一为明朝时精通佛道儒三家的心学集大成者王x明,另外半个那么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湘军创始人曾国藩。此三人在中国悠久历史上皆曾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处不必多言。然此三人立德之时,也未忘立功、立言,孔夫子周游列国宣传其开创倡导的儒家思想,试图平稳那个政治动乱的时代,虽世时未被统治阶级承受,然其言论后由其弟子集结为籍而成《论语》,其学说思想流传后世,铸就深远影响;王x 明更非一般文人墨客能比,其还是一名卓越的军事家,以“诡异独断用兵”著称的他在平定江西和宸濠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之后立院讲学著书,宣扬其“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曾文正公作为中国现代化建立的开拓者之一,曾创
师德征文立湘军进而镇压威胁当时清廷统治的太平天国起义,并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宋明理学,扬长避短,求同存异,而他的处世智慧更是为后世津津乐道。此三者,概称立德者,皆以立德为根本,不忘且以此促立功、立言,而久不废。所以,真正所谓立德,其中必包含立功、立言,不单是树立自己的道德操守而已。至于树人,假设仅就“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来看,大概为育人这活是长期的艰巨的大事业,可这便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整句话断不可仅截取重点加以理解。一年之计,十年之计,最后至终身之计,育人之业除本身确为终身之计外,实属一个讲究按部就班、追求持之以恒的过程,假设没有一年、十年之不断积累,何来终身?再议之,育人固大,大中亦须分小,将此一世之业细化,而纵观历史,育人之业代代相传,每一世当属其中,育人思想学术之进步,概皆以前人之学为根底,步步为营,不断得到深化开展。
所以,真正所谓树人,即育人,必要求将此视作一生为之奉献的事业,更需将此作为由浅入深、滴水穿石的一项事无巨细的宏大工程。
据上所言,立德树人实须以三不朽为衡尺,即树立道德操守,建立事业功绩,修立观点学说,同时方须视育人为循序渐进不断累积却贯穿终身的大业。须如此,方可称立德树人。
上文提及蔡元培先生促成北大之大,全因其所言所行尽皆符合“立德树人”四字,非无实据。先论立德,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的蔡先生年少时便通读蕴含中国哲学思想的各类古典,对于道德品行的修养自小即始,
而蔡先生后涉及伦理学领域,这不能说与德无关。掌管北大数年间,蔡先生不以校长职位自居,为人师表,以身作那么,待人处事以德为先,而为整饬校风,蔡先生更是发起“进德会”。此外,蔡先生身兼社会多职,出于对国民的责任感,勤勤恳恳,功绩亦有。全校师生无论老少或学问深浅,皆尊崇蔡先生,多因其德。再论树人,蔡先生担任北大校长之前,作为上海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特班生总教习已育出李叔同、黄炎培等后来的大师级人物,而临危受命接收北大后,蔡先生虽执教时间不长,却为北大领入大批博闻强识声名显赫的大师大家,并与这学者名流共同在其“有教无类”教育政策的引导下孜孜不倦地培育出诸多优秀人才。据闻,蔡先生临终之际,国家尚处危难之中,心怀祖国的蔡先生目睹眼前一切,回首世事,悲怆地留下遗言:“学术救国!道德救国!”这八字,更是将蔡先生立德树人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倘一个世纪前的蔡先生为人才,为教育,为国家,尚如此立德树人,那今日做教育事业之人是否应该反思呢?胡愈之先生的五问中,且不管“在思想界、文化界执着火炬而不断前进”,“为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