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的教学技术
乒乓球的教学技术
一、摆短
二、劈长
劈长是乒乓球比赛中常用的接发球技术之一。劈长速度快、线路长、旋转强,弧线低平,出手凶狠。常使对方无法获得上手进攻所必须的引拍距离,在接发球时与摆短配合运用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挑打
在挑打下旋球时,球拍用撞击和摩擦结合的方式触击球的中下部,击球时,摩擦大于撞击,
前臂和手腕向前上方用力。在挑打上旋球时,球拍用撞击和摩擦结合的方式触击球的中部,击球时,撞击大于摩擦,前臂和手腕向前略上方用力。
四、推挡
是以球拍推击球的一种技术。有挡球、快推、快拨、加力推、减力挡、推下旋、挤推、拱推等。特点是站位近,变化多,速度快,动作小,在相持或防御时使用能起到调动对方和助攻的作用。
五、快撕
乒乓球技术中的“快撕”,可以简单地看成横板反手或直板反手反面快带。由于在使用中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针对针,在实战中就在快带的基础上,人们又给它起了个新名,谓之“快撕”。
六、快拉
正手快拉技术是乒乓球技术当中运用最广泛、最频繁的一项技术。
七、侧切
侧切,主要用于对付高吊弧圈球和加转弧圈球效果非常好。它采用侧旋挤压的原理, 避开球的旋转方向,以横向发力降低来球的纵向旋转。同时吸取了长胶减力的动作特点,使 切回的球极不规则,落台后有些侧拐,对手很难形成连续进攻。
八、弧圈球
日本乒乓球队发明了弧圈球打法,它是一种强烈的上旋球,特点是既有强大的攻击力又有很强的稳定性。由于它的旋转非常强,因此它虽然是上旋球,却从传统上旋球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一类。按击球的方位来划分,弧圈球可分为两种:正手弧圈球,反手弧圈球。
九、扣杀
十、削球
削球是乒乓球运动技术名词。其利用球拍的摩擦力切削击球的一种技术。击球时,球拍后仰,由体侧上方向前下方挥拍,挥拍呈圆弧路线,在球的下降期触球的中下部。
其中第3、7项属于高级技术,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要掌握实在太难,建议可适当尝试,不用勉强,以免浪费时间。拧拉、挑打可由摆短、劈长代替,马龙很少用拧拉,樊振东做技术调整后,拧拉使用频率也大为降低,因为拧拉对步伐要求太高,退台稍慢几毫秒,下一板就可能衔接不上。侧切、斜切可由其他对付上旋球的技术代替。
乒乓球的注意事项
1.选择安全的环境
单纯对于乒乓球运动而言是十分安全的,但不得不注意潜在的危险环境,比如乒乓球台地面是否平整干净,是否有过多的障碍物,是否有积水或者外露的砖石和钢筋等危险物。
2.打球需热身
通常在做运动前都要进行热身,避免出现韧带、关节部位的拉伤,进行乒乓球运动之前的热身较为简单,如甩手、慢跑、关节操等。
3.控制运动负荷
对于中老年人应避免进行竞技性的比赛,因为随着竞技程度的加剧,运动强度也会升高很多,因此要根据个人体质、体能状况妥善控制,避免过度疲劳,一般每次练习30~40分钟,心率在120~130次/分,就可以达到锻炼效果。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则另当别论。
4.做好整理活动
整理活动对于刚做完剧烈运动的人来说十分重要,整理运动可以调节身体机能,使其恢复正常,缓解运动疲劳或者关节损伤。乒乓球的整理活动通常以摆动四肢、伸展运动、慢跑为主,整理活动时间一般为5~10分钟。
5.防止运动损伤
乒乓球运动时,腕、肘、肩部、腰部用力较大,常易引起手腕关节肌腱牵引过度及肩关节周围的腱鞘炎,其他如膝关节、腰部也会因运动不当而引起损伤,因此要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要掌握正确的打球方法,避免引起损伤。
乒乓球正手攻球易犯错误
易犯错误如下:
1、站位错误
初学者往往容易平行站位或前后站位,加之不会自我调节和控制拍面角度,攻球时易出左边线。
2、拍面方向错误
横拍手由于手腕内旋导致拍面向前、拍头朝上;直拍手腕内收导致拍面斜向右侧。如此两种拍形均易造成漏球、掉球、无意滑板和不规则球。
3、拍面角度错误
拍面前倾过度和后仰均易造成攻球失误。
4、击球时机错误
不是在球反弹到网高时击球,而是过早或过迟。
5、击球部位错误
不是击球的后中上方,而是击球的后上部或后中下部。
6、摩擦大于击打
攻球时是应该有擦有打,但近台快攻不是以摩擦为主,而是以击打为主。
7、击球位置错误
根据乒乓球攻球的“三角形”理论,人、球、拍三者构成的三角形空间位置是否合理,是攻球准确性的关键,偏前、偏后、偏近、偏远、偏高、偏底都直接影响攻球的准确和质量。正确的位置是:球反弹到胸前或腹前的正前方一肘远且与网齐高时为最佳击球的空间位置。
8、肘关节外张过大
抬肘很容易造成拍面朝下、击球上方,使攻球下网。此动作不仅影响攻不旋和上旋球技术,而且更坏地影响了今后的拉下旋球技术。
9、夹肘和拖肘
夹肘——大臂与右侧上体贴死;拖肘——大臂向体后拖。这两个动作在攻球时幅度都比较小,击球点太近,不易发力,是典型的攻球错误动作。
10、大、小臂夹死
大小臂夹死的动作僵硬程度就像上了石膏一样,攻球时只有肩关节在运动,动作缓慢、爆发力差还易疲劳。
学打乒乓球 11、直臂打球
此动作也主要是肩关节在运动,动作大而不灵活、不协调。由于直臂攻球,击球点较远,动作大,影响动作的还原和速度。看起来直臂似乎增长了力臂,为加强力量创造了条件,但由于肘关节承受的力量负荷大,直臂用力攻球时很容易受伤。
12、只摆小臂
就持拍手臂而言,正确的摆动应该是大臂带动小臂,而只有小臂的摆动,从动作幅度、力量来看显然都不够。
13、手腕摆动
在攻球前,手腕有内收(下摆),在击球时又有外展(上摆)动作,从理论上讲是可以增加力矩,但实际上手腕的摆动又减弱了攻球的稳定性。因此,在攻球时,手腕要相对固定。
14、握拍时手腕外展或内收
手腕外展,横拍手容易使拍头竖起来,手腕紧张易疲劳;手腕内收,直拍手易使拍面朝外或吊板,造成碗部损伤和漏球及滑板球。
15、挥臂路线错误
挥臂直接朝前和朝上都是错误的,应该是朝左侧前上(右手持拍);直上直下的路线也是错误的,应该略带弧线。有的挥臂到中途就停下,不能充分发挥摆臂的力量;有的在起点或止点增加多余的附加动作,使得还原变慢、攻球不及时。
16、习惯性停留
有些人在攻完球后喜欢把球拍停留在止点处,这样耽误了下一个动作的连续进行。
17、没有后引和横摆动作
在攻球之前没有向后的引拍动作,连锁反应的向前横摆动作也不可能有,缺乏这两个动作,攻球就没有力量。
18、大小臂用力不协调
挥臂摆动时不只是大臂用力,也不只是小臂用力,而是大臂带动小臂一起协调用力。根据不同情况,有时是小臂用力为主,有时是大臂用力为主。
19、举拍攻球
就像举手一样,高高地扬起球拍(此动作多见个子矮的小学生)。在攻球前后大小臂的夹角是不同的,攻球前的大小臂的夹角是120度左右,攻球结束后的夹角是小于90度,如果总是举着手打球,不仅影响动作的'发力,而且球拍举得过高,容易造成漏球。
20、腰部无转动和用力
攻球时很大的一部分力量来自于腰部,如果腰部不会转动用力,不仅动作不协调,像木偶
戏动作,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攻球的力量、速度、线路、落点及旋转。
21、重心无转移还原不及时
攻球时重心不能总在一个点上,必须变化,既不能在在某一个脚上,也不能在总在中间,应该是向攻球的方向或向移动方向随时转移,这样可以利用重心的自然力量增大攻球的的力量。此外重心转移后要马上还原,以保持动作的连贯性和连续性。
22、身体不能协调用力
一个完整的攻球动作是全身肌肉关节等协调配合的结果。如果只是上肢动,下肢不动,那攻球肯定没有力量和威胁。把全身力量都集中在球的某一点上,从脚前掌内侧开始一直向上传递到手腕手指最后球拍触球这一复杂过程,要求人必须在一瞬间完成,这确非一件易事,也非一日之功,非多年磨砺不可。
23、移动选位慢
这是初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打球时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球,即使发球机也不可能发出两
个完全相同的球来,因此我们对每一个来球都要进行积极地快速地移动选位,调整好身体与球的位置,这样才能准确地攻好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