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94罗贯中和施耐庵
编辑  张书林
罗贯中和《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是我国章回小说开山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的作者。关于罗贯中的生平材料,现存者很少。贾仲明(名)《录鬼簿续编》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根据贾仲明的记载推测,罗贯中为山西太原人,生卒年约在1310 至1385 年之间。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但主要成就还是在小说方面。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小说,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和《三遂平妖传》。另一部与《三国志通俗演义》齐名的历史小说《水浒传》,或说是出自他的笔下,或说由施耐庵编,罗贯中续的。
  《三国志通俗演义》叙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政治历史,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小说
之一,也是历史小说的第一部。它通过对三国时代各种人物的刻画,写出政治上、军事上复杂曲折的斗争。它持封建正统思想观点,奉刘备为正统,以曹操为欺君罔上的“乱臣贼子”,因而着力刻画了刘备的仁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关羽的忠肝义胆;而同时也刻画了曹操的奸诈狠毒,司马懿的阴险狡诈,这些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三国志通俗演义》,在题材和描写艺术上,都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作品,并且在对历史人物的处理上也影响了后来的读者对三国历史的看法。《三国志通俗演义》在艺术形式上,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罗贯中在元代刊刻的《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有关历史记载经过综合熔裁再创作,编写了这部精采纷呈的长篇历史小说。它的酝酿过程,经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火热斗争的洗礼,也因此作者得以开阔了眼界,写出这样的作品。这书有很大缺点,最显著的是鼓吹封建正统的忠君思想和反映小生产者意识的“义气”。在明初的政治条件下,这书同《水浒传》都是很难流传的。一直到了十六世纪前半叶,它们才得以刻版传世。
  《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分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清初康熙年间,毛宗岗对此书又作了一些修改,这成为后来最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
平阳侯施耐庵和《水浒传》
  与《三国志通俗演义》同时出现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又名《水浒忠义传》),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文学巨著。关于这部书的作者,一说是施耐庵,一说是罗贯中,也有说是施耐庵编,罗贯中续。据《兴化县续志》载明人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和发现的《施氏家簿谱》、《施子实碑》载,说他名子实,字肇端、彦端,一说名耳,原籍苏州,后迁扬州兴化(今属江苏)人。生于元贞二年(1296),约于洪武三年(1370)去世。
  相传施耐庵生于船家,从小就熟悉河湖港汊的水上生活。十三岁他入浒墅关(今属江苏)读私塾,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人,三十五岁中进士。后来在浙江钱塘(今杭州)做官二载,因秉性耿直,与当道不合,乃悬印弃官而去,寓居苏州,与江浙儒学提举副使刘基相往还,结下深厚的情谊。苏、杭二郡,素为繁华之府,民间演戏、说书之风颇为盛行,各地艺人丛集于此,表演历代故事;坊巷间也流传着许多生动的传说,绘声绘影,引人入胜。其中关于北宋宣和年间宋江起义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施耐庵。为了寄托自己反抗腐朽黑暗势力的叛逆情感,他决心从事长篇小说的创作,写一部反映宋江起义故事的白话小说,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赞扬农民英雄的反抗斗争。
  施耐庵用心搜采民间传说、话本、杂剧,对宋末以来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加以研究,铺衍其中劫取生辰纲、杨志卖刀、宋江私放晁盖、刘唐下书、宋江杀阎婆惜等情节;又在《宋江三十六人赞》的基础上,运用惊人的艺术才能,创造了一百零八将的姓名和绰号,使宋江起义故事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他还参阅了《宋史》中《徽宗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文献,来充实自己对民间传说的再创作。
  经过不懈的努力,施耐庵对宋江及其同伙的起义故事加以文学的提炼,寓以丰富的想象,初步塑造了林冲、鲁智深、武松、宋江、李逵、孙二娘等一批替天行道的英雄形象,创作了以描写农民起义为中心内容的长篇小说《水浒传》的初稿。
  正当施耐庵沉酣于笔墨之间时,江南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反元斗争,雄并起,逐鹿天下。张士诚的反元武装驰骋太湖流域,割据苏州一带;变幻动荡的政局使施耐庵难以静心修改《水浒传》,他以博学被张士诚部将卞元亨荐举,入张士诚幕府。但是施耐庵见张士诚胸无大志,知他事不可为,不久便托辞照顾老母,避居兴化白驹镇老家,继续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小说创作。施耐庵回到白驹镇后,筑舍于四面围水的施家垛上,避开战乱的纷扰和尘俗的嚣闹,在这水网交错、芦荡连绵的水村中,尽心从事《水浒传》的修改。
  施耐庵敢于打破世俗的封建陈见,大胆地借那些“打家劫舍”的“强盗”,以消自己痛恨专制社会的块垒。他构筑以宋江等一百零八位好汉建立的水泊梁山,那里人人有平等的资格而不失其秩序,个个有独立之才干而不枉其委用。施耐庵在书中宣扬平等、民主,讴歌自由,并且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哲理。他笔下的“强盗”,急公好义,他们路见不平则拔刀相助,为了正义而不顾生死,成为人民所喜爱的英雄,成为献身于真理、正义的楷模。《水浒传》把被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使那些帝王将相在农民英雄的正直形象面前,黯然失去虚伪的光环,显得卑鄙、丑陋,这不能不说是思想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
  明洪武初年,天下鼎定伊始,人才奇缺。这时任翊运守正文臣的诚意伯刘基,受朱元璋之命,网罗四方才士,以匡助明室。他钦慕施耐庵的才识,乃亲赴白驹镇,欲罗致施耐庵入朝为官。
  然而年逾七十的施耐庵却无意轩冕,他喜欢在林泉之间过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因以年迈谢却了好友的荐举,并把刚完稿的《水浒传》拿给刘基看。刘基阅读了《水浒传》后,也就不再勉强施耐庵出仕了,他回去禀报朱元璋道:“此人心思才力已耗尽于一部小说矣,用之何益!”不久,施耐庵染病而悄然逝去,享年约七十五岁,葬于家乡施家桥畔。
  施耐庵的《水浒传》成书后并没有立即刊行,直到正德、嘉靖年间才得以付梓,以后又经李贽、金圣叹等人的修改,由最初的一百回本而形成通行的七十回本。全书环环相扣,波澜起伏,情节生动,紧张曲折,如武松打虎、林冲夜奔、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等,精彩动人,出人意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书中语言洗炼明快,酣畅活泼,通俗而富有表现力。施耐庵凭着他对水乡生活的丰富感受,向读者展现了“纵横河港一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自然风貌,描绘了梁山水泊英雄们活跃于河湖港汊的侠义生活。他对人物的刻画,无论外形或内心,皆十分成功。施耐庵或以浓墨重彩,精心细描;或烘云托月,借客喧主,使之个性鲜明、呼之欲出。如李逵的忠诚不二、鲁智深的见义勇为、武松的正直英勇、林冲的不甘屈辱、杨志的刚烈、阮小二的机敏、花荣的骁勇、石秀的忠义,皆栩栩如生,脍炙人口。即使一些反面人物,如高俅的奸险、高衙内的荒淫,亦刻划得入木三分,令人读后留下一连串可憎的回忆。
  虽然后来不少统治者因《水浒传》的民主性而感到惶恐不安,明令禁毁,但这部思想性与艺术性极佳的小说却禁而不止,在民间不胫而走,以致家喻户晓,与《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同被誉为明代文学的奇葩。近代以来,《水浒传》还被译成多种外文,而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被称作“农民革命运动教科书”。除《水浒传》外,
施耐庵尚著有遗曲《秋江送别》,另有《志余》等,惜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