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概况
邹城市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美誉,现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一、地理位置:邹城市地处东经116°44′30"—117°28′54",北纬35°9′12"—35°32′54",位于鲁南地区中部,东倚沂蒙山区,和平邑、泗水相连;西临鲁西平原,与兖州、济宁、微山接壤;南襟徐淮要冲,以滕薛故地为屏;北枕泰岱南脉,与鲁国故城曲阜毗邻。
二、自然环境:邹城市地貌类型主要为低山丘陵和山前倾斜平原,地势东高西低,自东向西分布依次为低山、丘陵、平原、洼地和水面。低山丘陵区占总面积的66%,平原洼地区占总面积的34%。境内最高海拔648.7米,最低海拔为35米。邹城市属暖温带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雨热同步,冷热季和干湿季区别明显。全市年平均太阳辐射总热量120.64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2l51—2596小时,年平均气温14.1℃,年最大降水量为1225.5毫米,年最小降水量为434.4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64%。境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煤炭资源藏煤面积357平方公里、地质总储量41亿吨、年生产能力2400万吨;花岗石总储量超过20亿立方米,有邹城红邹城绿邹城青等六个稀有优质品种;石灰岩储量148.5亿吨,氧化钙含量达
48—52%。另有脉石英、大理石、重晶石等资源蕴藏量也十分丰富。境内水系属淮河流域,主要河流有泗河、白马河等40余条,汛期有水,冬春干涸。
三、历史沿革:邹城市历史悠久,距今六千多年到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期,境内就有东夷少昊氏族部落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古代文明。至夏代,属九州中的徐州之域;殷商时,属奄国。周克商灭奄,封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晏安之苗裔曹侠于此,国号,附庸于鲁国,后为子爵;鲁文公十三年(614),邾文公卜迁于峄,在峄山之阳建都;鲁顷襄王十八年(281)被楚所灭,共传29世,历时700多年。秦统一中国后始设驺县,隶属薛郡。西汉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改属豫州鲁国。新莽时期一度废驺县设驺亭,后不久恢复。此后历经魏、晋、南北朝、元魏各朝至北齐约700年间,仍置驺县,属鲁郡。在此期间,今境内西南部先后属橐县、高平侯国和高平县,西北部先后属南平县、黾平、南平阳侯国、平阳县和南平阳县。北魏时曾废卞县(今泗水县),亦并入驺县,后又析出。北齐天保七年(556)废平阳县、高平县,将近驺之地并入,并将驺县由峄山之阳迁至岗山之阳即今邹城市。隋大业二年(606)驺县属徐州鲁郡。唐初改驺为邹,属河南道兖州鲁郡。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改兖州为泰宁军,北宋设京东西路袭庆府皆辖鲁郡,邹县隶属不变。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至元丰六年(1083)曾将邹县设置为镇,属仙源县(今曲阜市),元丰七年(1084)又恢复
邹县建制。至金代属山东西路(原京东西路)滕州。元代,邹县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滕州。元末至正十四年(1354)属济宁府兖州。明初属济宁路兖州。明洪武十八年(1385)升兖州为府,清代设山东省兖沂曹济道兖州府,邹县属兖州府。19122月,中华民国废府后邹县属岱南道,19146月属济宁道,1925年属兖济道。1927年废道后直属山东省。19439月,邹县隶属山东省鲁南行政区第一专区;19458月,隶属山东省鲁南行政公署第一专署;19488月建鲁中南行署后,邹县属鲁中南行署第四专署;19498月,始属尼山专署;19505月,始属滕县专区。19537月后隶属济宁专区,后又改属济宁地区。198310月,撤济宁地区设济宁市,邹县为济宁市所辖县。199210月,撤销邹县建制,改设邹城市,由山东省直辖、济宁市代管。
四、行政区划:全市总面积1613平方公里,占济宁市总面积的15.7%,全市总人口113万,辖1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892个行政村居。
五、经济发展: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40亿元,增长12.3%;财政总收入实现71.4亿元,增长2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2.3亿元,同比增长15.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1.9亿元,增长2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7.7亿元,增长2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43元,分别增长13.6%10.4%。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274.8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5.75亿元,贷款余额154.9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66.02亿元、29.8亿元、24.19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7家,总数达到379家,利税过千万元企业发展到20家,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实现263亿元,增长18%;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76亿元、利税114亿元、利润71亿元,分别增长28%38%42%。全市实际利用市外国内资金26.4亿元,增长20.9%。完成外贸进出口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年内接待游人95万人次,其中国外游人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9亿元。
六、社会事业:全市共有各类学校449个,其中小学193个,普通中学29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个,特殊教育学校1个。专业剧团1个,业余文艺表演队伍180平阳侯余支、4000余人,全年演出5000余场次;公共演出场所9个,全年演出460场次;市级公共图书馆1个,市级文化馆1个,档案馆1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馆藏图书20万册,博物馆馆藏文物15000余件。全市有13个镇标准化文化中心和337个较高标准村文化大院,在镇街设立市图书馆分馆2个,村级图书室835个。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拥有各类卫生机构49个,病床床位4436张。
七、文物遗存:境内现有各类文物古迹313处。其中,主要有野店遗址、邾国故城遗址、漆女城遗址、寺顶子遗址、斗鸡台遗址、犁耙峪遗址、晚照寺遗址、灰城子遗址、城前遗址等古遗址147处,孟子林、荒王陵、万章墓、四基山古墓、南宫适墓、西晋刘宝墓、金乌林答将军墓、卧虎山汉画像石墓、栖驾峪西周墓、高李村汉画像石墓等古墓葬77处,孟庙古建筑、孟府古建筑、孟林享殿、重兴塔、孟母三迁祠等古建筑33处,铁山摩崖刻经、岗山刻经、葛山刻经、峄山刻经、元摹秦峄山刻石、凤凰山 唐代佛造像、黄山宋代罗汉造像、两圣碑等古石刻、碑碣48处和白莲教农民起义遗址、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抗日烈士郑师文纪念碑、烈士陵园等近现代史迹8处。各类文物史迹中,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共10个保护点,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邹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
八、非遗资源:全市16个镇街都分布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较为丰富的有郭里、城前、北宿、太平、石墙、张庄、峄山等镇。资源主要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习俗10个门类,其中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习俗类资源最为丰富,而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类资源十分稀缺。目前,全市已挖掘整理65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具有代
表性的有孟母教子传说、阴阳板、邹城平派鼓吹乐、峄山会、峄山传说、峄山道乐、山头花鼓、火虎、尚寨竹马等60余项。其中1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列入省级名录,9项列入济宁市级名录,41项列入邹城市级名录。现有《邹县民间文学集成资料》、《孟子故里邹县》、《邹城文史资料》、《鲁南民间文学作品荟萃》、《孟子与孟子故里》、《山头花鼓》等50余部体现邹城民情方物的书籍。
九、人文景观:境内主要有以天然形成的奇山怪石为主体的铁山公园、体育公园、峄山风景名胜区,以水见长的铁西公园、唐王湖公园、孟子湖风景游览区及素有邹城会客厅之称誉的人民广场、文化广场、体育广场等。其中,峄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4A级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