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大气的温室效应
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趋势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密切相关。温室效应原理如下所示:
2.碳循环过程
读全球碳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自然状态下,碳循环的过程是怎样的?
提示:①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②自然状态下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
(2)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1)全球变暖通过什么途径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影响?
提示:全球变暖通过多种自然过程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
(2)请举例说明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提示:①海平面上升→岛屿和沿海低地被淹→造成环境难民问题。
②极端天气事件增多→高温热浪和旱涝灾害加剧→造成疾病和死亡人数增加。
2.全球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判断正误)
(1)最严重的影响——丧失生存空间。(√)
(2)减轻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安全。(×)
(3)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
(4)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措施
解读
减缓措施
①方式: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②目的:通过有效控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减缓全球变暖速度,避免全球气温超过危险水平
适应措施
①目标:趋利避害
②方式:改变人类社会自身,降低全球变暖导致的不利影响或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发展机遇;③举例:农业生产中改变作物种植结构、发展节水灌溉等
国际合作
①原则:“公平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协商解决各国分歧,建立国际共同应对的机制;
②方式: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
③领域:科学、经济和外交等
命题视角(一) 碳循环与全球变暖
实践性学习 
碳排放交易
据生态环境部2021年11月12日消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以来,总体运行平稳有序。随着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截止日期的临近,重点排放单位交易意愿上涨,交易活跃度逐步上升。
2017年12月19日,我国启动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涉及全国约1 700家发电行业企业,碳排放总量达30多亿吨,此后碳交易将逐步涵盖化工、建材、钢铁、造纸、热力等重点碳排放行业。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方案,建设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创新实践。不仅关乎我国绿发展,更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开展节能减排、履约国际协议的重要举措。
[思考探究]
1.想一想,政府实施碳排放交易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为了积极应对减缓气候恶化,切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激励企业主动降低碳排放量,控制碳排放总量;推动高碳产业的技术革新。
2.在制定和实施碳排放交易政策中,我们应注意哪些可能存在的问题?
提示:碳价波动性大、如何定价;如何核查确定企业的配额;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监管不健全。
一、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环境变化
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暖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暖对工业的影响
命题点全训 
题点(一) 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018·天津高考·节选)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如图)及产生的影响。
1.对如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2.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解析:1.D 2.D 第1题,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高,则年蒸发量变大;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冰川融水量减少,水量会减少;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山岳冰川属于地表淡水资源,2015年山岳冰川面积减小,融化后的淡水或流入湖泊随着蒸发变成咸水,或流入海洋变成咸水,淡水资源减少,D对。第2题,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不会因海平面上升发生改变,故不作为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的参考依据,其他选项都是与水面上升幅度或陆地直接相关的信息,是必须参考的数据。
题点(二)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2022·临沂模拟)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能够有效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最重要
的因素之一,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增加碳排放,退耕还林还草或植树造林减少碳排放。下图是我国华北地区淇河流域在自然增长、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三种情境下的碳储量和密度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3.2005—2015年淇河流域碳储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建设用地的扩张    B.耕地转化为草地
C.天然林迅速恢复    D.农业灌溉区减少
4.2015年后,对淇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恢复最明显的措施是(  )
A.控制人类活动,自然恢复
B.减少建设用地面积
C.设置基本农田,维持稳定
D.增加生态用地面积
解析:3.A 4.D 第3题,据图,2005—2015年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呈减少的趋势;根据材料“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增加碳排放,退耕还林还草或植树造林减少碳排放”,故建设用地的扩展可能造成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农业灌溉面积的减少对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排放量的影响未知。第4题,据图可知,生态保护情境下碳储量增加比自然增长情境、耕地保护情境下大,所以2015年后,增加生态用地面积对碳储量恢复影响最大。
命题视角(二) 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案例法学习 
[把握教考导向]
一、教材这样学(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P85“活动”)
南极大陆冰盖厚达几百至几千米,是数百万年来    低温条件下积雪被压实成冰的结果。从冰盖钻取的冰芯,包含了许多反映不同时代大气环境特征的信息。科学家利用南极冰盖中的冰芯样品,获得了二氧化碳浓度、气温、降水等气候史料。这一方法为研究几十万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思考探究]
1.想一想,科学家是如何知道历史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
提示:南极冰盖是数百万年来积雪压实成冰的结果,从冰盖提取的冰芯不同深度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积雪,里面可能包含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大气成分,科学家通过分析冰芯可得到不
同历史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
2.描述近80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与南极地区气温变化的关系。
提示:近80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与南极地区气温变化呈现正相关关系。
3.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2015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达到400 ppm。而工业化前的二氧化碳浓度大约只有280 ppm。结合实例,分析身边哪些活动会导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的升高。
提示:工业发展、交通运输、生活供暖等燃烧大量化石燃料,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毁林开荒、砍伐植被破坏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必要条件。
二、高考这样考(2020·全国卷Ⅰ)
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
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
(2)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