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我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
摘要:我国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影响其迁移发生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而气候变化的作用过去一直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忽视。本文的讨论表明历史上的一些人口迁移时期,尤其是中亚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下时期,往往也是我国北方气候偏干,早灾、尘暴和冬季雷暴出现频繁,湖泊退缩,土地沙漠化强烈和黄河决溢频率减小的时期。湖泊面积变化的能量平衡计算表明,干早、半干旱地区这时的降水量较先前的湿润期减少了35~40%以上。这种强烈的变化导致了畜牧业的严重减产,使其产量不能维持湿润期已增长起来的人口的需求而发生了人口的向外流动,并多次导致了全国性人口大迁移。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和气候灾害也直接影响了汉族内部的人口迁移。
关键词:人口迁移 气候变化 历史时期
我国历史时期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原因错综复杂,既与暴政统治、民族压迫、国家动乱、连年战争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气候波动、环境变迁、自然灾害频繁互为因果。本文则通过对历史人口大规模迁移时期气候变化分析,探讨气候波动、环境变迁、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对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影响。
一、历史人口的大规模迁移
汉唐以前,我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气候温和的北方,黄河中下游长期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例如,北宋以前的盛世王朝的京都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秦汉之际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是渭河平原。以后,因天灾人祸,战乱频繁,导致人口多次大规模迁移,而人口的主要流向自北而南,以致南宋时我国南方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历史人口大规模迁移有以下几个突出时期:
1. 公元前九世纪,周族自陇东高原东进中原,取代殷商,建立西周。
2. 公元前八世纪犬戎东下渭河平原,灭西周,使平王东迁洛阳。
3. 公元前三世纪,秦人东出函谷,荡平六国,建立了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一秦朝。为防东胡、匈奴南下,秦始皇联燕、赵、秦战国长城,建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万里长城。
4. 公元初王莽篡汉,赤眉、绿林起义,黄河流域人口大量南迁长江流域。
5. 公元三世纪,魏蜀吴三国鼎立,中原战争不断,使人口大量南迁。
6. 公元四世纪中叶至六世纪末,是我国历史人口南迁最多的时期,此正值魏晋南北朝,国势衰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战争迭起,灾荒严重,在四、五世纪之交,迫使全国七分之一的人口由黄河中下游迁往江南吩。
7. 公元756一763年“安史之乱”破坏了中原,使人口大量移居川、湖、江、浙。
8. 公元九世纪末,唐王朝灭亡,形成五代十国割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闽粤湖川,加快了岭南开发。
9. 公元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辽、金、元相继兴起于东北与漠北,入主中原,迫使赵宋南渡,南宋灭亡,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迁移高峰,赵宋南渡时,每天越过淮河的流离人口高达万人以上。
10. 公元十七世纪,女真族崛起白山黑水间,入关后灭明立清,战乱使中原人口大批南迁,部分人口移居台湾、云、贵。
二、历史时期气候与环境变化
根据文献记载分析,第一次寒冷期发生在距今3000年前后,当时气温比现代约低l~-2℃。以后的寒冷期相继发生在公元100~600年,1050~1350年和1600~1850年。后三次寒冷期恰是我国历史人口区域大变动时期,其直接原因虽为战乱与暴政,但历史背景则为气候变冷,灾害加重,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生境困难,于是南下掠夺农区,酿成频繁的战争与冲突。在四次寒冷期之间则是气温相对较高的温暖期。如秦、西汉时竹子在黄河流域广泛分布,比现代分布要偏北2~3个纬度。公元650~950年,大致相当于唐代,则是所谓的”小气候最宜期’,平均气温比现代要高2~3℃〔9〕。
在气候寒冷时期,中亚冷高压得以加强,南下强气流加强了锋面的活动性,使得冬季雷暴现象的发生更为频繁。
环境变化根据水旱灾害历史资料的分析,郑斯中(1977)指出历史时期我国气候有几个明显偏干的时期,如图1.他还指出在我国北方,尤其在北纬30°~45°的地区,大部分干旱期与气候寒冷期是一致的。他认为这是由于中亚冷高压加强、极锋位置南移所致。
由于气候偏干、寒流强盛,寒冷时期我国北方尘暴的出现频率增加.与此同时,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沙漠化速率也明显上升.气候干湿与黄河决溢频率密切相关,自公元前160年以来黄
河有四个决溢频繁期和三个决溢低频率期:
第一决溢频繁期公元前160~公元150年
无决溢期公元150~600年
第二决溢频繁期公元600~1120年
决溢低频率期公元1200~1280年
第三决溢频繁期公元1280~1680年
决溢低频率期公元1680~1880年
第四决溢频繁期公元1880~1940年
对比黄河决溢频率与气候干湿变化关系,不难发现黄河决溢低频率时期与我国气候较为偏干的时期相对应。事实上,在此时期内,尤其是公元1070~1270年,长江上游石刻枯水位记载频繁,水位甚是偏低。对我国历史时期消亡的古湖泊研究表明,几乎百分之九十的古湖泊其消亡年代也发生在这些气候偏干时期。
上述事实表明历史时期我国气候的冷暖干湿波动及其由此而引起的环境变化相当强烈。这些变化必然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气候变化对汉族人口迁移的影响
气候变化不仅诱发了西北和北方少数民族人口南迁,同时也直接地对汉族人口迁移发生着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气候灾害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灾害的影响包括直接迫使受灾地区人口迁移和由此促进了社会动乱而间接地导致人口迁移这两个方面。由于有些灾害波及范围很大,其直接引起的迁移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在气候寒冷时期,大气扰动加强,气候灾害趋于更为频繁和强烈,连年不断的灾害加剧了社会动乱。傅筑夫(1982)指出:在我国历史上,天灾和人祸常是相互激发、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农民的起义也多是社会制度腐败和连年自然灾害双重打击作用下的产物。社会的动荡不安又加剧了人口的迁移流动。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尽管存在着明显的波动性,但总的趋势是愈来愈向干冷方向发展。郑斯中(1977)指出如果以公元1000年为界,那么前期是湿期长于干期;而后期则是干期长于湿期。在气温变化上,历史时期早期竹子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汉代丝绸之路繁盛时,养蚕的桑树广泛种植的地区是黄河下游而不是现今的长江下游地区。气候变化所导致的这种农
作物、经济作物的重新分布对历史时期我国人口重心日益南迁产生过什么影响?在时间上,我国南方人口比重最终超过北方也是发生在公元1000年前后我国历史气候加速向干冷方向发展的南宋时期,这是否只是巧合?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