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环境变迁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和广阔的活动空间, 它的发展变迁既有自己的内在的规律, 又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环境变迁是指环境状态、环境结构、环境质量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发生的变化。如地球表面上森林、植被的增减,河流湖泊的生消,气候的改变,物种分布的变动等。环境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人类早期的活动对环境变迁的影响很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规模和能力日益增大和加强,因此对环境变迁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大。
环境状态、环境结构、环境质量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所发生的变化即为环境变迁。如地球表面上森林、植被的增减,河流、湖泊的生消,气候的改变,物种分布的变动等等。环境变迁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较长的历史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迄今为止的环境变迁主要是由自然界自身的运动变化引起的,而人类的早期活动对环境变迁的影响是较小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发利用自然的规模和能力日益增大和加强,对环境变迁的影响力也愈来愈大。因此,在今后的环境变迁中,人类活动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正因为如此,人类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活动和行为,使之与自然界本身的运动相适应相协调,从而使环境变迁的结果更加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
人类出现以来就对环境变迁起到巨大影响,根据李忠轩等人《辽瓦店遗址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表明:至秦代以来,环境及气候变迁已经受到人类的影响。湖北郧县辽瓦店遗址T0709探方南壁地层的地球化学元素指标记录了自夏代以来的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的特征:
(1)夏代时期(250 325cm)。气候温暖湿润、生态环境良好、少山洪灾害,古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该期地层平均粒度变化较小(平均粒径15.17μm),PbSi含量的异常表明当时有原始的石器制作活动。
(2)东周时期(120 250cm)。从下东周文化层开始,气候进入向干旱特征转化的过渡期,干旱程度在上东周文化层中部逐渐加深(LOI= 6.98%)。到了上东周文化层顶部(130cm)气候进入暖湿期。地层的平均粒径出现两次波动,与气候变迁造成的异常洪水和山洪沉积有关。该期地层Cu(152cm)Pb(142cm)含量为异常高值(分别是0.31mg/g0.32mg/g)且含有青铜器,表明当时的青铜器使用进入了繁荣期。P含量高值(22.73mg/g)指示了干旱环境下人类食用动物的骨
屑遗存。Si含量较稳定,表明石器制作业的地位下降。干旱环境迫使人类提高生产力水平,但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程度却进一步加深。
(3)明清时期(20 120cm)气候整体趋于干凉,明代文化层中期(85cm)有短时暖湿期,其后又进入冷干期。清代文化层中下部(40 50cm)表现为暖湿特征,晚期重新进入冷干期。Ca(均值101.5mg/g),Mg(均值60.27mg/g),ZnPb的高含量及出土的瓷片表明遗址附近曾有瓷器作坊。另外,CaMg含量在现代层逐步升高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程度。本期地层的平均粒径反复振荡环境变化,暗示汉江洪水和季节性山洪的频率增加,天然生态系统遭受较大程度破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正反馈效应开始凸现。(1)
在近代人类的活动对环境变迁有了较大的影响,以哈大齐工业走廊为例。
(1)1990-2005 15 年来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耕地、建设用地急剧增加的同时,草地、水域、林地、沼泽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盐碱地、沙地的面积也不断扩展,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向非均匀方向发展。其中,中心城市大庆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因城市建设和人口的增长,建设用地增幅较大,同时,大庆市因石油开采、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致使盐碱地面积大幅增长;周边农牧区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为贯彻国家“以
粮为纲”的政策,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源被过量开发利用,耕地、盐碱地增长迅速。
(2)1990-2005年,研究区整体生态环境恶化,区域差异显著。大庆市、杜蒙县和泰来县恶化趋势最为显著,多样性锐减、破碎化加剧尤为突出;齐齐哈尔市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但因湿地、草地退化及被大量侵占,景观多样性下降,环境恶化趋势日渐明显;安达市和肇东市作为卫星城市,环境质量一般,其中肇东市景观破碎化有所加剧,但整体环境质量恶化不很明显;省会城市哈尔滨市环境质量相对稳定且保持较好。(2)
下面对人类活动对环境变迁的气候,土地,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进行分析
气候变化古已有之,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证据也已出现。现在气候变化的独特之处在于,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大量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氟里昂气体排放到大气中,盖住了地球表层,就像塑料薄膜盖住农田一样,产生所谓温室效应,所以把这些气体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行为,致使全球平均温度增加,而且变化速率前所未有。
壤侵蚀是指在风或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积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
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速度非常缓慢,表现很不明显,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坡地还能保存完好的土壤剖面。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当人类严重地破坏坡地上的植被后,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就会扩大和加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作为环境问题的土壤侵蚀。
与过去5亿年中文献确证的大部分世界重要动植物灭绝的五个时期相匹敌,目前世界正处在重要物种灭绝的边缘,过去最近的一次事件是6500万年前的恐龙绝种。与以往的物种灭绝归咎于气候、地质和其他自然现象不同,专家们认为目前事件是由人为因素造成,这些人为因素包括人类利用导致的生境急剧变化和退化,偶然或故意引进怪异的物种,过度获取动物和植物,污染环境,人类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农业和林业的工业化,以及其他损害或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及其中物种的活动。
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向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媒介排入大量废气、废水、废渣(称为“三废”),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当前主要的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生产性污染物生活性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
人类活动相对于环境变迁是微观的,环境的变化是宏观的,环境的宏观变化是人类活动不断积累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影响的结果是改变了动植物生长的状态,危害了人类自身。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过度毁林开荒、超环境负荷人为活动破坏生态系统功能,毁坏植被根系、土壤种子层,减低土壤中可降解物质的分解率,植物获得营养物质减少,减缓植物恢复的速度;加剧土壤侵蚀;降低、毁坏生态系统功能,包括水的自净能力、水循环规律和空气净化能力,给动植物的健康产生影响;战争、干旱季节火灾产生的烟雾影响局部地区的平均气温和日长,致使光合作用时间减少影响物质积累,进而影响生物获取食物;动、植物在恶劣环境中死亡后使生态系统的某种功能受到破坏,进而影响其它种的结构。人类每天生产、生活用水产生的污水、垃圾,个体对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体的影响巨大。(3)
人类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不是一味的通过利用环境来获取经济利益,破坏环境得来的利益需要更多的措施来补偿。所以我们要通过一些手段保护环境。
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继续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
土地利用管制的重点是限制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移
(1)强化土地利用分区:即农业用地区、建设用地区、人文和自然景观保护区、特殊用地区等。特别强调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禁止各项非农业建设
(2)重申禁止挖沙、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等
(3)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种果树、挖鱼塘等。对于因种种原因造成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指标变化,涉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国家主导产业、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用地的,报国务院审批
(4)对于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违反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如普通小钢铁、小水泥、小火电等,应严格禁止。
同时国内要加强对环境变迁研究才能更好的保护环境
(1)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理论体系创新研究;
(2)生态环境变迁研究方法创新研究;
(3)跨境流域(如云南澜沧江、湄公河)生态环境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影响研究;
(4)西南石漠化地区脆弱生态区域生态环境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影响研究;
(5)少数民族聚居地(尤其是尚未被专家学者重视的原生态小民族)生态环境变迁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影响研究;
(6)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制度、政策、文化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领域(尤其是少数民族区域);
(7)关键生态系统区域(如珠江上游流域、长江源头、黄河源头流域)生态屏障建设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忠轩,《辽瓦店遗址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四纪研究,2008,26,(6):1145-1146
(2)崔佳,臧淑英,《地理研究》,2013,325):848-856
(3)云中雪,《人类在环境变迁中的作用-地球环境及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