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是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是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间接或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比如噪音、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环境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而改变存在的形态或转变另一种物质的过程。环境背景值(环境本底值):某地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含量。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他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环境容量:特定的环境单元在不影响其特定的环境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容纳污染物的最大量。环境自净:是指环境受到污染后,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步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 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质。自由基:指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光化学烟雾:含有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中紫外
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酸性降水:是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表的过程。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气溶胶:指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分散在气体中形成一个庞大的分散体系。湿沉降:指大气中的物质通过降水而落到地面的过程。干沉降:是指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或与其他物体碰撞后发生的沉降。总悬浮颗粒物:指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飘尘:长期飘泊在大气中颗粒直径小于l0μm的悬浮物称为飘尘。降尘:指能用采样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可吸入粒子:易于通过呼吸过程而进入呼吸道的粒子。表面性质:成核作用、黏合、吸着。亨利定律:即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正比于液体所接触的该种气体的分压。BOD一定体积的水中有机物降解所需耗用的氧的量。碱度: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即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总量。酸度: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水体富营养化: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量下降,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吸附作用: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专属吸附。生物富集: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蓄积某种元素或
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提高而增大的现象。生物转化:物质在生物作用下经受的化学变化。毒物:进入生物机体后能使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变化,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并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毒物的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最高允许剂量: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不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高剂量。阀剂量:指在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半数有效浓度:指毒物引起一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须的毒物浓度。半数有效剂量:指毒物引起一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须的毒物剂量。多氯联苯(PCBs):是一组有多个氯离子取代联苯分子中氢原子而形成的氯代芳烃类化合物。多环芳烃(PAH):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表面活性剂:是指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的物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通过环境各种介质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于环境中,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土壤的盐碱化
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Cd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Hg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由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受到风、湍流、天气形势、地理地势的影响。
大气中HO自由基的来源O3H2O2HNO2的光离解。
烷烃与大气中的HO自由基发生氢原子摘除反应,生成自由基
辐射一定时间产生的O3量可以衡量光化学烟雾的严重程度。
大气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寒冷而晴朗的夜间
大气中还原态气体(如H2S)主要被HO氧化。
根据Whittby的三模态模型,粒径小于0.05μm的粒子称为爱根核模
随高度的增加气温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气溶胶中粒径<10μm的颗粒,称为可吸入颗粒物
大气中微粒浓度为50 μg/m3时,大气能见度约为24Km
海水中Hg2+主要以HgCl42-的形式存在。
某一氧化还原体系的标准电极电位Eo=0.80,其pEo13.50
下列各种形态的汞化物,毒性最大的是Hg(CH3)2
影响水环境中颗粒物吸附作用的因素有颗粒物粒度、温度、pH
C2H4Cl2(M=99)的饱和蒸汽压为2.4×104pa20℃时在水中溶解度为5500mg/L,则其亨利常数kH=432pa·m3/mol
腐殖质在以下哪种情况下在水中是以溶解态存在:PH高的碱性溶液中或金属离子浓度低
若水体的pE值高,有利于下列CrV在水体中迁移。
有机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常用Kow环境变化表示。
一般情况下,当水体DO>4.0mg/L时,鱼类会死亡。
对于转移2个电子的氧化还原反应,已知其pEo=13.5,则其平衡常数㏒K=27.0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有树脂、腐殖酸、腐黑物
下列腐殖质土土壤缓冲能力最大。
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主要因素有: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有机质状况、土壤无机物状况
DDT属于持久性农药,在土壤中的移动速度和分解速度都很慢,土壤中DDT的降解主要靠微生物作用进行。
土壤中重点关注的重金属有:AsCdCrHgPb
汞的毒性大小顺序为:无机汞<金属汞<有机汞
LD50表示的是半数致死剂量
两种毒物死亡率分别是M1M2,其联合作用的死亡率M<M1+M2,这种联合作用属于拮抗作用
下列砷化合物中,无毒性的是(CH3)3AsOD(CH3)3As+CH2COO-
下列PCBs中,最不易被生物降解的是四氯联苯
表面活性剂含有很强的亲水基团
容易使不溶于水的物质分散于水体而长期随水流迁移。辐射对人体的损害是由辐射的电离、激发造成的。
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
世界环境日65
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在环境中的存在的形态 
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环境污染物
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机械物理-化学生物迁移三种方式。
人为污染源可分为工业农业交通、和生活
如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环境效应可分为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三种。
大气中的NO2可以转化成HNO3NO3HNO3等物质。
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粒度化学组成性质有关,去除方式有干沉降湿沉降两种。
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几个环境问题中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光化学烟雾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大气颗粒物的三模态爱根核模积聚模粗粒子模
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由基HO。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CO2CH4CO氯氟烃等。
CFC-11Halon1211的分子式分别为CFCl3CF2ClBr
大气的扩散能力主要受湍流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按粒径大小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飘尘降尘可吸入颗粒物
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逸散层。
伦敦烟雾事件是由SO2颗粒物硫酸雾等污染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大气中CH4主要来自有机物的厌氧发酵动物呼吸作用原油及天然气的泄漏的排放。
降水中主要阴离子有SO42-NO3-Cl-HCO3-
由于通常化学键的键能大于167.4Kj/mol,所以波长大于700nm的光往往不能引起光化学离解。
我国酸雨中关键性离子组分是SO42-Ca2+NH4+
天然水中的总碱度=[HCO3-]+2[CO32-]+[OH-]—[H+]
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分为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专属吸附
天然水的PE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降低,因而表层水呈氧化性环境。
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吸附挥发水解光解生物富集和降解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许多研究表明,重金属在天然水体中主要以腐殖酸配合物的形式存在。
PH=6-9的通常水体中,Fe的主要存在形态为Fe(OH)3(s)Fe2+
当水体高度缺氧时,Fe2+是主要形态。当水体富氧时,会出现Fe(OH)3(s)
正常水体中其决定电位作用的物质是溶解氧;厌氧水体中决定电位作用的物质是有机物
有机物生物降解存在生长代谢共代谢两种代谢模式。
有机物的光解过程分为直接光解敏化光解氧化反应三类。
总氮总磷溶解氧常作为衡量水体富营养化的指标。
亨利常数小于1.013Pa.m3/mol的有机物,其挥发作用主要受气膜控制;当亨利常数大于1.013×102Pa.m3/mol的有机物,其挥发作用主要受液膜控制。
天然水体中若仅考虑碳酸平衡,则在碳酸开放体系中,[HCO3-][CO32-]CT是变化的,而[H2CO3*]不变;在碳酸封闭体系中,[H2CO3*][HCO3-][CO32-]是变化的,而CT不变。
当水体pH处于偏酸性条件下,汞的甲基化产物主要是一甲基汞
到达分配平衡时,有机物在辛醇中的浓度和在水中的浓度之比称为有机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
PE的定义式为:PE=-ae,它用于衡量溶液接受或迁移电子的相对趋势。
诱发重金属从水体悬浮物或沉积物中重新释放的主要因素有:盐浓度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降低PH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
天然水体中存在的颗粒物的类别有:矿物微粒和粘土矿物金属水合氧化物腐殖质水中悬浮沉积物等。
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数占吸收的总光子数之比称为光量子产率;直接光解的光量子产率与
所吸收光子的波长无关
胶体颗粒物的聚集也可称为凝聚或絮凝,通常把由电解质促成的聚集称为凝聚;把由聚合物促成的聚集称为絮凝。
PEE的关系为E=0.0592PE;一水体PEE越大,则该水体的氧化性越强。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过程重金属的种类、价态、存在形态及土壤和植物的种类、特性有关。
Cr(VI)Cr(Ⅲ)比较,Cr(VI)的迁移能力强,Cr(VI)的毒性和危害大。
土壤处于淹水还原状态时,砷对植物的危害程度。土壤淹水条件下,镉的迁移能力降低
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主要通过扩散质体流动两个过程进行。
土壤中农药的扩散可以气态非气态两种形式进行。
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农药在土壤中的渗透深度减小
水溶性低的农药,吸附力,其质体流动距离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特点不被土壤微生物降解可在土壤中不断积累可以为生物所富集一旦进入土壤就很难予以彻底的清除
腐殖质对重金属的吸附和配合作用同时存在,当金属离子浓度高时吸附作用为主,重金属存在于土壤表层;当金属离子浓度低时配合作用为主,重金属可能渗入地下。
苯并芘(a的致癌机理主要是形成相应的芳基正碳离子,与DNA碱基中的氮或氧结合,使之芳基化,导致DNA基因突变。
氮通过微生物作用可相互转化,主要的转化方式有五种:同化氨化硝化反硝化固氮
有机硫经微生物作用,在有氧的条件下转化为H2SO4,在厌氧条件下转化为H2S
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某些微生物将二价无机汞盐转变为一甲基汞和二甲基汞的过程称汞的甲基化
微生物参与汞形态转化的主要方式为:汞的甲基化作用将汞的化合物还原为金属汞的还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