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水调歌头一代文豪苏东坡
诸城市皇华畜牧兽医管理站)
密州,即现在我们的诸城。北宋时的大文豪苏东坡曾在这里任知府两年。现在是诸城市政府大院,这也是我们所见到的四五百年始终不变的衙门。说起密州,一位老人告诉我:“北宋时的密州比今天的诸城要大得多,它还包括安丘、高密、五莲、胶南一些城镇和地方。”现在的诸城市是县级市,而当年的密州是地区级即州府。苏东坡是宋神宗熙宁七年来密州的,也就是公元1074年。本来他是在杭州任知府的,由于他弟弟苏辙在济南任职,苏轼想靠他弟弟近一点,有个说话的伴和相见的机会。便请求朝廷批准,调到密州来做知府。
苏轼刚来密州时,正值当地大旱之年,又有蝗虫灾害。苏轼看到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饿孚弃儿满地。苏轼的心情十分沉重,他为自己无能为力解救老百姓的疾苦而愧疚,他在《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一诗中写道:“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为救民于水火,他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税赋。同时祈雨抗旱,驱除蝗虫,赈灾捕盗。采取这些措施后,密州百姓非常欢迎,社会也稍稍。对于弃婴,他发动官员去捡,然后分别安排到各家抚养,政府按月给抚养费,两年内救活数十人之多。直到现在,诸城人一提起苏东坡,还说那
是个大善人哪!他到雩泉祈雨,老天果然下了雨,当地老百姓认为简直神了,半年不落雨,苏轼去求雨,老天就下雨。为表达对上苍的谢意,苏轼在此建了一个小亭子,起名叫“雩泉亭”。在这里,苏轼还写了《密州常山雩泉记》和六首诗。记曰:“常山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不甚高大,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仿佛可数。.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
在诸城市人民路路口就是苏轼当年建造的“超然台”!在北宋时,是我们这里的标志性建筑,可惜后来被战火焚毁。我们市政府已经列入城建规划,要重建“超然台”。苏轼写有《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站在超然台废墟上,遥想当年苏轼苦中求乐的样子,他想超然世外或物外,寻求内心的那份宁静。他弟弟苏辙在济南,听说哥哥在密州修建了一个台子,就从老子《道德经》中“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句取了此名,是要哥哥想得开,超然于物外,不要计较官场那些得失。
苏轼在密州最突出的成就还是文学创作。他在这里共计写了230多篇诗、词、文。他的那首代表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就是在这里写就的,苏轼把有唐以来词的艺术美发展到了极致,也可以说是李白之后浪漫主义作品的高峰。诗人的想象力得到痛快淋漓的发挥,从天上
的明月、宫阙,到人间的朱阁、綺户、生离死别、悲欢离合,都作了表达。这是与他弟弟苏辙唱合的一首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就是说这首词,是写中秋节怀念故友亲朋最好的一首,再也没人能超过他的。
    苏轼在密州,走遍了密州的山山水水。这里的马耳山、九仙山、常山等,还有楚汉相争时,韩信与龙且大战潍水的潍河。他所到达的地方,都留有他的诗词。一些较平常的山水,一经他题咏,便有了文化含义。他在超然台上写的那首《望江南》把密州写得很美:“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还有一首词,他写了三个密州景物:“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直到现在,当地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谈起苏轼这首词,无不为诸城的美景而骄傲。诸城真是个人见人爱的地方,它名列百强县,它的现代化程度不亚于沿海地区任何一个城市,它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比西部一个地级市高,就是说它一个县级市创造的财富比西部一个地级市还要多。诸城市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许多在全国叫好的先进经验,如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中小企业改制等。诸城人民再也不是当年苏轼在这里时那种饿孚遍地的贫穷模样了,富裕起来的诸城市人民还创造了新郎希努尔、得利斯、昊宝、桑莎等名牌产品。他们近
些年接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有二十多位。这座龙城正在腾飞。如果苏轼地下有知,也当十分欣慰的,因为他离任时还给下任交待拯民于水火的想法,他是带着很多没实现的理想而离开密州的。
    苏轼在密州,还经常深入村落,广泛交友。“城里田员外,城西贺秀才。”都是他的好朋友。他的《蝶恋花、密州上元》写道:“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他弟弟苏辙也来看他,写下了“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这个名句。苏轼在密州对教育事业的推动也是有口皆碑的。如今诸城的教育事业也是很发达的,每年输送到全国各地高校的大学生也有上千人,职业技术教育更是在全国挂号的,仅高级技术学校就有七所,这为本市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技术人才。苏东坡对诸城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书法方面,刘墉的书法就是从临摹苏东坡开始的。诸城出的文人也是最多的,诸城文化因为有苏轼而倍增光彩。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坛的一位奇人,他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在‘三苏’内成就最高。他的诗、文、书、画皆称妙品,尤其是开创了豪放词派,对于改变词风、扩大词的内容、推动词的发展,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早已尽人皆知。但是,如果撇开文学和艺术,单从‘人’的角度来观察苏轼,我们就会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位文学巨匠,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他的作品。做
官和做诗是两回事。南唐后主李煜是个好词人,但不是好皇帝,而苏轼则不然,他做官和做诗一样认真,一样有成绩,一样有性格,这就是很难得的了。苏轼是个极爽直的人,心里藏不住事,说话也不谨慎,诗人不论亲疏都能推心置腹,因此,他常常‘祸从口出’,一生屡遭小人谗害,多次被贬谪流放。元丰二年(1079年),他因“乌台诗案”被捕 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遭遇这次打击之后,他虽然也曾发出‘人间如梦’的慨叹,但是,他又从江水的奔流不息和月亮的圆缺中领悟到了一个哲理:人与世间万物一样都具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从变的角度看,人与万物都在时刻不停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看,人与万物都是无穷尽的。既然如此,何必为暂时的失意而悲哀呢! 此后,苏轼又被贬到儋州(今海南岛)。起初他很伤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个海岛,但后来又想,九州、中国都在海里,有生命的东西哪个不在岛上?这就如同往地上倒一盆水,小草飘起来,蚂蚁在小草上不知该怎么办;不一会水干了,蚂蚁就爬出去,见到其他的蚂蚁便哭着说:“差一点见不着你们了。”它哪里知道周围还有很多路呢!想到这里,苏轼又坦然地笑了。面对种种逆境、挫折、屈辱,他始终豁然、开朗,而且不乏幽默,这更是难能可贵。作为普通的人的苏轼所具有的人品和官品都不俗,因而他的作品也不俗。“诗品出于人品”,刘熙载的话从他身上得到了验证。
苏东坡,一代文豪,一位好官,他会让我们诸城人永记心间,他也是我们诸城人的骄傲和象
征,以史为基,开创未来,我们的诸城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