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
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夜,月自然是主角,前人面对无限时空,一轮孤月,早已产生了疑问:“江畔何人初照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苏轼之问,陡然发之,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当然会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的遐想愈来愈缥缈,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
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词句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1.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水调歌头,词牌名。2.[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4.[宫阙]宫殿。5.[归去]回到天上去。6.[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7.[起舞弄清影]意思是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8. [何似]哪里比得上。9.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指诗人自己)。10.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何事,为什么。11.[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苏轼 水调歌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