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认真观察、分析幼⼉在游戏中的⾏为,能够帮助教师认识幼⼉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等信息,进⽽采取⾏之有效的引导策略,帮助幼⼉解决问题、提升经验、获得进步。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好观察记录呢?今天为您推荐了⼩班幼⼉观察记录分析与措施【两篇】,欢迎⼤家的参考借鉴。
  【篇⼀】
  观察记录:
  场景:分享交流
  师:今天我去了玩具商店,刚开始有些不满意!你们看了照⽚就知道了。(播放照⽚)
  幼:营业员在玩。
  师:就是呀,我⾛进玩具商店,营业员只顾⾃⼰玩,让我有点不⾼兴。怎么才能让顾客满意,⾼兴起来呢?
  幼:请问你要买什么玩具?
  幼:请进,请进
  师:这么多好听的话,顾客听了⼀定会很⾼兴的。我还想再做⼀次顾客,你们来做营业员好吗?
  幼:请进,请进。
  幼:请问你要买什么玩具?
  师:我想买⼀个机器⼩⼈。
  幼:给你。
  幼:⼀块钱。
  师:营业员除了可以说这些好听的话,还能说什么话呢?下⼀次游戏的时候你可以试⼀试。
  我的分析:
  今天我的游戏观察要点是:营业员是否有接待顾客的意识。
  我们知道⼩班幼⼉主要处于平⾏游戏阶段,满⾜于操纵、摆弄物品。⽽⼩班下期幼⼉⼜处于从平⾏游戏到合作游戏的过渡阶段。在装扮活动中开始以对应性的⾓⾊表现出玩伴之间的简单合作⾏为。因此,商店、超市、理发店等与幼⼉最熟悉的⽣活经验相关主题的产⽣,为这个过渡阶段提供了适宜的游戏场所和机会。
  其实,当玩具商店的主题产⽣后,我们已经通过游戏和分享明确了营业员应该接待顾客。但是,⼩班幼⼉的⾔⾏有着较⼤的反复性和不确定性。加之,今天商店⾥的顾客不多,于是吸引⼒的玩具使营业员忘记了⾃⼰的⾓⾊⾝份。分享交流中,我以情景再现、情景模拟的回应⽅式,来加强游戏⾏为与⾓⾊原型的⾏为、职责的⼀致性程度。
  我的调整:
  分享交流的最后我提出了:“营业员除了可以说这些好听的话,还能说什么话呢?下⼀次游戏的时候你可以试⼀试。”这⼀话题,就可以作为我下次游戏的观察重点,以使本次分享交流的热点在下次的游戏中得以更好地延续。这也更有利于幼⼉游戏⽔平的发展和提升。
  【篇⼆】
  观察实录:
  今天是xxxx这四位⼩朋友玩娃娃家。娃娃家的⾓⾊牌有两个,爸爸和妈妈。孩⼦们进区后,⼀会⼉传来了争吵的声
⾳,“我要当妈妈,我就要当妈妈,我不当宝宝。”原来是尹可欣和王若语⼩朋友都争着要当妈妈,⽽其他三个⼩朋友都已经分配好⾓⾊了,睁着⼤眼睛看着这两位⼩朋友。我⼀⾛近,⼩朋友们马上⽤求助的
⽬光看着我。我蹲下⾝⼦问尹可欣和王若语:“你们为什么都要当妈妈呢”可欣抢先回答:“因为我最喜欢妈妈,我觉得当妈妈好玩⼀些,我想做菜。”⼩语也说:“我也喜欢妈妈,当宝宝不好玩。”想到我们刚刚学过的⼀个故事《幸福的⼀家》,我就马上问娃娃家的宝宝:“为什么说是幸福的⼀家呢家⾥有些什么⼈”⼀旁的“爸爸”余⼦星说:“有爸爸、妈妈和哥哥。”“哥哥”坤坤也在⼀边补充道:“家⾥还有宝宝呀!”我接着说:“对啦!我们⼀家⼈在⼀起很幸福,是因为我们有⼀⼤家的⼈,⼤家在⼀起相亲相爱!”可欣点点头说:“我也觉得,我们家也是这样的。”⼩朋友们都点点头,我接着说:“在我们的家⾥,每⼀个⼈都很重要,今天娃娃家的宝宝们也是⼀家⼈,⼩朋友们要当好每⼀个⾓⾊,我们来试试当不同的⾓⾊好不好”⼩朋友都说好。我转过头看看边上那两个分配好⾓⾊的⼩朋友说:“爸爸和哥哥真棒,不争不抢的选好⾃⼰的⾓⾊。”我⼜看看可欣和⼩语说:“⽼师提个建议,今天可欣来当‘妈妈’,⼩语当‘宝宝’,到
下⼀次游戏的时候我们就互换⾓⾊,看看谁当的‘妈妈’或者‘宝宝’当的好可以吗”通过调节和劝说,可欣最终当上了“妈妈”,⼩语当上了“宝宝”。刚开始“宝宝”还撅着⼩嘴巴,可过了⼀会⼉,“宝宝”就开⼼的投⼊到⾓⾊中去了……
  分析:
  1、孩⼦们到娃娃家,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如:已有两位⼩朋友⾃⼰分配好⾓⾊了。)
  2、我们有时经常会问孩⼦最喜欢家⾥的谁⼤部分孩⼦都回答的是妈妈。虽然⼩班的孩⼦还不能⽤语⾔
我和爸爸换角去表达。但孩⼦们⼼中就是觉的妈妈是温柔漂亮能⼲的,相⽐之下,宝宝在孩⼦们的⼼中分量⽐妈妈要稍逊⾊⼀些。所以当有“妈妈”和“宝宝”的⾓⾊选择时,就会出现以上案例中的⼀幕:两个孩⼦都争着当“妈妈”的⾓⾊。
  3、我最初是想培养孩⼦的独⽴性,给孩⼦⾃主的权利,让孩⼦⾃⼰去选择⾓⾊。所以让“娃娃家”的孩⼦们⾃⼰分配。其实孩⼦们对于⾓⾊扮演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有的孩⼦碰到⾃⼰喜欢的⾓⾊就会争论不休,这也与孩⼦⾃我为中⼼的状态有关。
  措施:
  1、在⽇常的⽣活学习中,加强孩⼦的亲情观念的培养,知道家⾥的成员都是很重要的。
  2、孩⼦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的出现,并⽤亲切的语⾔和适宜的⽅式去引导孩⼦。⽐如:两个孩⼦都争选“妈妈”的⾓⾊,我及时的⽤回顾故事的⽅式,让孩⼦停⽌了争吵。并加以提问,加深孩⼦们对家庭⾓⾊的认识。
  3、教师还是要引导孩⼦⾃⼰去分配⾓⾊,不能硬性的指派孩⼦去担当什么样的⾓⾊。我⽤建议的⽅式让两位孩⼦协商和分配谁当“妈妈”,虽然孩⼦刚开始还是有点不⾼兴,但当孩⼦投⼈到游戏当中的时候,能马上忘掉不开⼼,这也是⼩班幼⼉的⼼理特点。
  4、⼩班孩⼦在⾃选⾓⾊这个规则意识上是⽐较薄弱的,孩⼦⽆法协商⾓⾊的选择时,教师要酌情参与指导,制定轮换⾓⾊的规则,并⽤图⽚的形式记载孩⼦表演过⾓⾊的轨迹,让每个孩⼦都有机会担任⾃⼰喜欢的⾓⾊。当孩⼦得到⾃⼰喜欢的⾓⾊时,要给孩⼦提出游戏的要求,让孩⼦学会珍惜⾃⼰的机会,同时对能⾃主协商分配⾓⾊和谦让的⼩朋友进⾏表扬。帮助⼩朋友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遵守规则,加强孩⼦的社会交往能⼒的培养。
  5、在评价环节,运⽤情景再现法,让全班孩⼦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法。孩⼦把遵守规则内化,逐步培养他们⾃愿、⾃觉的遵守轮换规则的好习惯。
  2、我们有时经常会问孩⼦最喜欢家⾥的谁⼤部分孩⼦都回答的是妈妈。虽然⼩班的孩⼦还不能⽤语⾔去表达。但孩⼦们⼼中就是觉的妈妈是温柔漂亮能⼲的,相⽐之下,宝宝在孩⼦们的⼼中分量⽐妈妈要稍逊⾊⼀些。所以当有“妈妈”和“宝宝”的⾓⾊选择时,就会出现以上案例中的⼀幕:两个孩⼦都争着当“妈妈”的⾓⾊。
  3、我最初是想培养孩⼦的独⽴性,给孩⼦⾃主的权利,让孩⼦⾃⼰去选择⾓⾊。所以让“娃娃家”的孩⼦们⾃⼰分配。其实孩⼦们对于⾓⾊扮演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有的孩⼦碰到⾃⼰喜欢的⾓⾊就会争论不休,这也与孩⼦⾃我为中⼼的状态有关。
  措施:
  1、在⽇常的⽣活学习中,加强孩⼦的亲情观念的培养,知道家⾥的成员都是很重要的。
  2、孩⼦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的出现,并⽤亲切的语⾔和适宜的⽅式去引导孩⼦。⽐如:两个孩⼦都争选“妈妈”的⾓⾊,我及时的⽤回顾故事的⽅式,让孩⼦停⽌了争吵。并加以提问,加深孩⼦们对家庭⾓⾊的认识。
  3、教师还是要引导孩⼦⾃⼰去分配⾓⾊,不能硬性的指派孩⼦去担当什么样的⾓⾊。我⽤建议的⽅式让两位孩⼦协商和分配谁当“妈妈”,虽然孩⼦刚开始还是有点不⾼兴,但当孩⼦投⼈到游戏当中的时候,能马上忘掉不开⼼,这也是⼩班幼⼉的⼼理特点。
  4、⼩班孩⼦在⾃选⾓⾊这个规则意识上是⽐较薄弱的,孩⼦⽆法协商⾓⾊的选择时,教师要酌情参与指导,制定轮换⾓⾊的规则,并⽤图⽚的形式记载孩⼦表演过⾓⾊的轨迹,让每个孩⼦都有机会担任⾃⼰喜欢的⾓⾊。当孩⼦得到⾃⼰喜欢的⾓⾊时,要给孩⼦提出游戏的要求,让孩⼦学会珍惜⾃⼰的机会,同时对能⾃主协商分配⾓⾊和谦让的⼩朋友进⾏表扬。帮助⼩朋友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遵守规则,加强孩⼦的社会交往能⼒的培养。
  5、在评价环节,运⽤情景再现法,让全班孩⼦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法。孩⼦把遵守规则内化,逐步培养他们⾃愿、⾃觉的遵守轮换规则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