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禅宗对中国古代书法创作的渗透影响
陈一鸣赵虹(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美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3)22-0142-02
摘要禅宗是佛教进入古代中国人内心后所体悟到的新的心灵境界。禅宗的不尘不染,深刻融入了中国传统艺术界。书法是借线条灵动的运动,表现书法家心性与性灵境界的审美艺术,注重“形学”与“心学”的结合,与禅宗的思维方式极其符合。在与禅宗强调“意”的思维碰撞下,书法创作被赋予了新生命,极富禅意。关键词禅宗书法思想悟道影响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Zen on Ancient Chi 原
nese Calligraphy Creation //Chen Yiming,Zhao Hong Abstract Zen is a new state of mind after Buddhism was infil-trated into ancient Chinese people.The purity of Zen has been deeply integr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rts.Calligraphy is to express the calligrapher's state of mind with the help of vivid movement of strokes,and its combination of form and ideology accords with the thinking style of Zen.In this way,calligraphy has been endowed with new life and meaning.Key words Zen;calligraphy;ideology;realiz
e the truth or philo-sophic theory;influence 禅,是禅那两字的简称,中文翻译为“静虑”、“思维修习”、“定心冥想”、“弃恶”等义。起源于印度的瑜伽,是人与宇宙冥合的一种智慧。禅宗是一种人生哲学,它是在印度佛教与中国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禅宗在本体论上,坚持“心即真如”的真如佛性论。印宗法师认为,真如即指本性,心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依据,由此,心就是真如。所以在此基础上,禅宗在宗教实践上提出了“顿悟成佛”说。万法万物包括佛都在心上,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显出真如成佛。借此明显看出,禅宗的这些思想和中国传统的高度重视精神自由的道家思想及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儒家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使得禅宗思想与古代士大夫的心态一拍即合,从而得以广泛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论中去,与追求适意自然的中国式审美情趣相结合。而在中国式审美里,最具表现力的就是书法。书法展现的是书家有意识或无意识运用线条的流动感与节奏感所暗藏的心理状态或内心秩序。书法是人的审美意识与自然相同化的典型代表,它与禅宗有着太多由心性角度出发的共同点。“禅味书法”就是禅宗和书法结合的自然产物。禅宗的“悟”不是思辨的推理认识,而是个体的直觉体验;这又恰恰即是书家在某一境况、条件下,借天时地利人和推动诞生极佳书法作品的关键点。可以说,禅宗作为佛教的“中国化”,广泛地渗透在了中国书法艺术领域,是书法作品创作发展的滋润物。
1)禅宗思想开拓了书家的精神境界。就此点,唐代高僧怀素的书法创作就非常有代表性。他论笔法与书势:“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唐陆羽《怀素别传》“唐释怀素与颜真卿草书”,载《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夏云多奇峰”、“飞鸟
出林、惊蛇入草”,其笔势纵情挥洒、天马行空、随性而发,而“坼壁之路”则可谓笔法沉劲、浑朴自然。怀素狂草态势奇异,变幻莫测,用线条的灵动表现自己心中的自由意
志,一切规矩、一切方圆、一切外物都不用刻意注重,可以不
顾。他的草书包含了他对自然物象的深悟以及他的心境,用笔墨将情感表述在纸面成为了物化了的杰作,而这些创作恰恰也得到了时代的绝对肯定。可以说,怀素的草书,是禅宗对书法创作渗透的一种“心”的觉醒代表。
2)禅宗思想扩充了传统审美,借其促进了宋代尚意书风兴起。“宋人尚意”,宋四家“苏、黄、米、蔡”及很多宋代高
僧都是典型代表。书法其实也是一种人心外化的表现艺术,
禅宗思想把自身无限超越的自由感濡染了书法创作,在宋
代书家力图从唐人书法风格桎梏中脱离开的时代,禅宗所
富有的自由无羁的内在哲理滋润了宋代书家,为他们提供了艺术理论的依据,强调“意”、“神”、“韵”、“趣”成为了宋代书家创作的主要特点。
研究宋代苏、黄、米、蔡的艺术成就,大多数人总会集中
关注其书法如何在二王或是颜真卿等晋、唐大家的身上取法的,忽略了他们其实也是在禅宗的意识熏染下独创了风格。书风不可能脱离了书家本身的审美理想与个人气质,所以书家自身的思想对书风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导向性,甚至说有着一定的决定性。
苏轼遭贬后被安置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开始热衷于参禅,与很多禅师有着密切交往,思想颇受禅宗影响,极大地在其书法创作中体现了出来。“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贱古人,是一快也。”苏轼的创作论深受禅宗“我心即佛”的思想熏陶,重视本心,强调出新意,反对受规矩束缚。
苏轼善于变通,多创意,其书侧重偏扁的体形,姿态向横向悠然展开、向右上方仰侧,力度比较肥厚、外柔内刚,有着潇洒出尘的风韵,被黄庭坚形容为“石压蛤蟆”的个性风格相当鲜明。苏轼自白:“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貌妍容有顰,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苏东坡全集·正集·和子由论书》)细阅读分析可得知,犹如美玉,是无论其形是圆是椭的,言语间可充分感受到其自信的心态,这正又是禅宗“坐忘”、“顿悟”的要义,可见禅宗对其影响着实颇深。
苏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
佛家禅语作者简介:陈一鸣(1993-),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书法教育;赵虹(1981-),女,江苏邳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
(下转第144页)
. All Rights Reserved.
坡居士’”,而宋四家之中的黄庭坚在被贬后在黔州安置,后又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宋史·列传第二百三·文苑六》)。苏黄二人对待贬谪虽采取的解脱方式不尽然相同,但是态度却一致,不言而喻,这一态度来自对禅宗的领悟。受禅宗的影响,黄庭坚除了书论,在创作中也时常引用禅语,或是根据佛家典故进行创作。他提倡书法创作要从整体观察感悟作品的好坏,不要拘泥于某一笔画,极其符合禅宗的“有眼”一词,这是最值得玩味参悟的一词,可根据这个词悟道。“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黄庭坚论笔法时如是说到,对禅宗的思想,其深刻领悟了其中的“真”与本性。
又如米芾,他极擅长用禅家活泼凝练的语言品评历代书家的作品。与苏黄相比,米芾不仅仅是注重禅宗的精神内涵,他还巧妙学取了禅学的语言风格。他戏称自己的笔法为“八面风”,这便是一句禅家语。他创作偏好自我任情恣性地挥洒,独具风神。不管是他的书风,还是其语言的泼辣,皆是深受“身外无佛”的禅宗思想影响。
纵观宋朝三百年,宋意与禅学,确有深层的必然关联。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总是以当时盛行的某种哲学思想为其观念内涵和审美观的基础的。禅宗赐予了书法创作极富内涵的美学思想,让宋代“尚意”
书风禅味颇浓,非常具有价值。
3)禅宗思想净化着书家心性,“明心见性”。宗白华曾在《美学散步》中叙述:“禅作为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关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了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书法史留名的大多是僧人书家。究其书法创作受赞原因,不得不正视其习书与参禅的结合。禅僧以悟至道,懂得如何彻见自己清净本性,借禅理感悟书道。僧人智永书法未开创新风,但是在其“大彻大悟”悟道的基础上,居永欣寺阁上临书30年,《真草千字文》的传送对当时社会上的书风有着极大的引导和震撼。书法高僧圆悟克勤禅师有着自己独特的禅风,他认为人人都有“本净明妙”,天真自性有着一片“田地”。《印可状》是他的代表作,对笔墨毫不犹豫的把握足见其自在孤傲的心性。上乘的书法其实也可以视为对佛法的深刻具体理解。落拓不羁、轻松自如,总是禅意最自然的展示。
禅宗所追求的宗教境界与书法所追求的审美境界相同,禅宗以其无法替代的大气魄深深影响着书家的心性,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书法创作的前行,让书法创作独具磅礴与奇伟。
参考文献
[1]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郑州:河南美
术出版社,2009.
[2]宋斌.禅宗与宋人“尚意”的书法思想[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
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8).
[3]孟云飞.禅宗与古文人书法[J].开封大学学报,1997(2).
[4]蔡忠翔,曹顺庆.自然雄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编辑李前锋
合适距离。并且,更复杂的是,对于不同景深的场景,摄影机需要作出的旋转角度并不相同,这就说明没有一劳永逸的摄影角度,每换一次机位都要精确调整一次摄影机的角度。更困难的是,这个角度的差别还非常小,还与镜头所使用的焦距有关,这就要求每个镜头在拍摄之前都得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计算,才能得到好的立体效果。
汇聚拍摄的问题不仅如此,摄影机角度一旦发生了旋转,垂直视差也会相应的产生,并且越是在广角的一段,这种变化就越显著。人的大脑可以对垂直时差做一些补偿的调整,但垂直视觉差带来的双眼图像匹配问题,却使得观众一旦长时间观看3D电影就会感觉疲劳。
事实上,无论是平行拍摄和汇聚拍摄,在数字时代都是不难解决的,需要的只是硬件的投入,软件的操
作,技术人员的协调,但在模拟时代,这几乎是不可逾越的鸿沟。除非投入大量的人力与时间,才可能在模拟时代解决。但显而易见,在好莱坞注重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在还有新的刺激观众增长的技术,并且这些技术拥有合理的性价比的情况下,模拟时代的3D技术怎能不沦为一时的时髦产品所以说模拟时代3D技术的没落是可预见的。但是在电影行业全行业全流程几乎实现数字化的今天,3D技术的技术堡垒已经被克服,而3D技术的优势却慢慢展现了出来。
4模拟时代与数字时代的关系
数字时代的3D技术还可以与其他的数字技术协同合作,比如电脑3D建模绘图技术,比如数字捕捉技术,这些都可以与3D技术无缝连接,并且在这些技术的架构下,在虚拟的电脑3D建模绘图的世界里,3D技术可以发挥更大的优势,因为在电脑3D建模绘图技术创造的世界里,实现3D 技术,只需要多增加一个摄影机,而这个摄影机并不是真实世界里存在的,只是一个虚拟的摄影机,不需要为这个摄影机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需要的只是多增加一点运算的时间,当然还有3D剪辑设备和后期的调试,但与3D技术所增加的票房收益来讲这简直是九牛一毛。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在看国外的资料时,他们指出制作电脑3D建模绘图技术连接的数字3D动画时,多增加的3D版的成本只是仅有2D 版成本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而国内的资料则说要成本增长,这是否是说明了国内在一些环节上还有一些误区,多做了一些无用功,降低了制作效率了呢?这个是值得国内3D 制作的技术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综上所述,模拟时代与数字时代3D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但数字时代的3D技术毫无疑问与模拟时代的(3D技术)生命力不可同日而语。数字时代的3D技术必将迎来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1]秦岩,王力.立体显示在计算机中的实现[J].西安电子科技人学学
报,1997,24(1):35-140.
[2]梁发云,邓善熙,杨勇跃.立体图像视频格式及其转换技术研究[J].
仪器仪表学报,2005,26(12):1233,1234.
[3]康立民.立体照片的拍摄及合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
1996,11(2):30-42.
[4]刘立欣,刘亦菲,张永刚.一个基于PC的立体显示方法[J].仪器仪
表学报,2003,24(4):504,505.
[5]丁辉,付梦印.立体显示技术最新进展[J].信息终端,2006(8)36-37.
[6]贾正跟.立体显示技术进展[J].光电子技术,2001(12):267,271.
编辑李前锋
(上接第142页)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