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这个古老的词汇,带着一种深沉而含蓄的美感。从字面上看,“式”可以理解为“样式”或“仪式”,“微”则暗示着“微小”或“微妙”。结合起来,“式微”仿佛描绘着一种逐渐消逝的美好,如同一个精致的仪式在时间的长河中悄然淡去。
用白话文来扩写,可以这样说:
写作文有人认为不需要。古代就没有专门的“写作教程”,古人认为“读写”是一体的,海量阅读之后,“会写”是水到渠成的事。一个好老师,就是让孩子多读多背多抄好文章……千百年来,都是这样做的,不照样涌现出许多诗人文豪吗?为什么到了新时代就要设立专门的“写作课”呢?是不是属于无谓的创新呢?
有人认为需要。古人寒窗苦读十几年,学的主要是“语文”,学生可以大量读,慢慢悟,反正有的是时间。进入现代,学习科目、内容急剧增加,语文学习时间大大减少,也就是说,“感悟教学”最重要的前提失去了。因此,在继续强调多读的基础上,教学方法上必须要创新,设立“作文课”就是能够想到的一种新方法——通过提供有效的指导,实现“低投入,高回报”。
式微,并不意味着消亡。相反,它更像是一种转变和进化。就像天空中的星星,虽然它们的
光芒在白天被太阳所掩盖,但到了夜晚,它们依然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为夜空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浪漫。同样,那些逐渐式微的风俗和仪式,也在以它们独特的方式,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文化。
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随着白话文写作时代的到来,“作文课”不可能教“八股文”了,要教就教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各种文章,例如散文、诗歌、故事、小说、戏剧、寓言、传记、游记等,这些属于文艺类的文章。
除了文艺类文章,实用类的文章也要教啊,但肯定不教诰、表、判词等应用文的写作,现代基础教育,班级授课制,目的不是培养官员,而是快速、高效地批量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劳动者,具体到写作课,就是教学生写留言条,写日记,写信,生活中用得上;同时教学生写计划、写报告、写说明、写文案、写总结,工作中用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