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苏轼的⽂学思想是⽂、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的贡献,都是兼从⽂、道两⽅⾯着眼的。但是苏轼的⽂道观在北宋具有很⼤的独特性。下⾯是⽆忧考分享的⽂⾔⽂:《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原⽂译⽂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夜,解⾐欲睡,⽉⾊⼊户,欣然起⾏。念⽆与为乐者,遂⾄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空明,⽔中藻、荇交横,盖⽵柏影也。何夜⽆⽉?何处⽆⽵柏?但少闲⼈如吾两⼈者⽿。
【译⽂】
元丰六年⼗⽉⼗⼆⽇夜晚,我正准备脱⾐⼊睡,恰好看到这时⽉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兴地起⾝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起游乐的⼈,就到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就⼀同在庭院⾥散步。⽉光照在庭院⾥像积满的清⽔⼀样澄澈透明。⽔中⽔藻、⽔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和柏树的影⼦。哪⼀个夜晚没有⽉亮?⼜有哪个地⽅没有⽵⼦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罢了。
【注释】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光。
⼊:照⼊,映⼊。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
欣然:⾼兴、愉快的样⼦。欣,⾼兴,愉快。然,……的样⼦。
⾏:出⾏。
念⽆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起游乐的⼈。念,想到。⽆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的⼈。者:……的⼈。
遂:于是,就。
⾄:到。
寻:寻。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长在⽔中的绿⾊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借指⽉⾊下的⽵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解释原因,表⽰肯定,相当于‘⼤概’,这⾥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做。
但少闲⼈如吾两⼈者⽿: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罢了。但,只(是)仅仅。
闲⼈:闲散的⼈。这⾥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能从容流连光景的⼈。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权的官,所以他⼗分清闲,⾃称“闲⼈”。⾸先“闲⼈”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其次“闲⼈”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境。
⽿:语⽓词,“罢了”。
【赏析】
本⽂可分为三层来赏析
第⼀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光照⼊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遂动⾝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样,亦是被贬⾄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起来到院⼦中间散步。这⼀层叙事,朴素、淡泊⽽有⾃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层写景:描绘庭中夜⾊
作者惜墨如⾦,只⽤⼗⼋个字,就营造出⼀个⽉光澄碧、⽵影斑驳、幽静迷⼈的夜景。读者⾃可以发挥想象:⽉光清朗,洒落庭中,那⼀⽚清辉⽩茫茫⼀⽚好似积⽔空潭⼀般,更妙的是,“⽔”中还有⽔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般了。作者的⾼妙之处在于,以⽵、柏之影与⽉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拟、⽐喻⼿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境。
第三层:惋惜⽆⼈赏⽉
便转⼊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何处⽆⽵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个⽅⾯来看,⽉光⾄美,⽵影⾄丽,⽽⼈不能识,唯此⼆⼈能有幸领略,岂
⾮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格魅⼒!
这⾥的“美”⾸先来⾃内容的“真”。东⽉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因⽽寻伴,这时错觉⽣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切是那么的和谐⾃然,毫⽆雕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语⾔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点明⽇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户”与“欣然起⾏”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空明”⼀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柏影⼦⽐作⽔中藻荇,已然⼗分贴切,“交横”⼀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问,既亲切⾃然,富于韵律,⼜拓展时空,发⼈思绪。《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复杂的
这“美”来⾃结尾的“精”。从⽂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词,表⾯上是⾃嘲地说⾃⼰和张怀民是清闲的⼈,闲来⽆事才出来赏⽉的,实际上却为⾃⼰的⾏为⽽⾃豪——⽉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雅的⼈能欣赏的,有了⼈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雅的⼈来欣赏它。其次,“闲⼈”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的抱负,但是却被⼀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深处,他⼜何尝愿做⼀
个“闲⼈”呢?赏⽉“闲⼈”的⾃得只不过是被贬“闲⼈”的⾃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于当⽌,犹如⾏云流⽔,于⽆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扩展阅读:
⽂章
苏轼的⽂学思想是⽂、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的贡献,都是兼从⽂、道两⽅⾯着眼的。但是苏轼的⽂道观在北宋具有很⼤的独特性。⾸先,苏轼认为⽂章的艺术具有独⽴的价值,如“精⾦美⽟,⽂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具,其⾃⾝的表现功能便是⼈类精神活动的⼀种⾼级形态。其次,苏轼⼼⽬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章应像客观世界⼀样,⽂理⾃然,姿态横⽣。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动性,反对千篇⼀律的统⼀⽂风,认为那样会造成⽂坛“弥望皆黄茅⽩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他⼴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势、庄⼦的丰富联想和⾃然恣肆的⾏⽂风格。苏轼确实具有极⾼的表现⼒,在他笔下⼏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情思。苏⽂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变化⾃如,像⾏云流⽔⼀样的⾃然、畅达。韩愈的古⽂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段来取得⽓势的雄放,⽽苏⽂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式达到了同样的⽬的。苏⽂⽓势雄放,
语⾔却平易⾃然,这正是宋⽂异于唐⽂的特征之⼀。
苏轼擅长写议论⽂。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有时故作惊⼈之论⽽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是秦时的隐君⼦,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发,翻空出奇,表现出⾼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所以流传极⼴。苏轼早年的政论⽂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遂逐渐减弱,例如元祐以后所写的⼀些奏议,内容上有的放⽮,⾔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风。
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更能体现苏轼的⽂学成就。这些⽂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动,⽽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来加强逻辑说服⼒,所以⽐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的性质。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融。
由于苏轼作⽂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即⾏,当⽌就⽌,很少有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记承天夜游》,全⽂仅⼋⼗余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为宋代⼩品⽂中的妙品。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的成就。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了古⽂的疏宕萧散之⽓,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青出于蓝⽽胜于蓝,创作了《⾚壁赋》和《后⾚壁赋》这样的名篇。《⾚壁赋》沿⽤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了⾃⼰的⼈⽣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夜的幽美景⾊。全⽂骈散并⽤,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诗。
苏轼甚⾄在四六中也同样体现出⾏云流⽔的风格,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所拟的制诰曲赡⾼华,浑厚雄⼤,为台阁⽂字中所罕见。他遭受贬谪后写的表启更是真切感⼈,是四六体中难得的性情之作。
苏轼的散⽂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齐名,但如果单从⽂学的⾓度来看,则苏⽂⽆疑是宋⽂中成就的⼀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