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超然台记》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超然台记》(精选片段)(苏轼)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余之拙也。
15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  (2)少闲人_____________
(3)可以吾欲者_____________  (4)舟楫之安_____________
15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15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出一句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阐释理由。
158.比较甲、乙两文,你能发现作者在两文中所透露的思想的共性是什么?
【答案】
155.    考虑,想到    只,只是    满足    放下,放弃    156.(1)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可我在这里住了满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意思对即可)    157.例句一: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例句二: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例句三: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例句四: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任写其一即可)    158.共同点:围绕着“超然物外、乐观、旷达、随缘自适”等答题即可。
【解析】
15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想到没有和我一起作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2)句意: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只是。
(3)句意: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足,满足。
(4)句意: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释,放下,放弃。
15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如,像;空明,空明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2)期年,满一年;而,表顺承,就;加丰,体态丰腴;日,一天天;反黑,变黑。
157.考查筛选信息。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半夜睡不着觉,想出去看月,第一位想到的就是张怀民,可见两人感情浓厚。
“怀民亦未寝”,作者没有睡觉,怀民也没有睡觉,可见两人心境相同,感受相同,感情浓厚。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一起要院子里散步,共赏美好月。可见两人关系亲密,感情浓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把自己与怀民同称作“闲人”,可见两人命运相同,志同道合,感情浓厚。
158.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此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但作者却并没有过多的沉沦沮丧,而是看到美好的月,就想出去“为乐”。文中写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既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豁达乐观。作者自称“闲人”,颇有自嘲之间,便更多的是一种超然物外、随缘自适之感。
乙文:“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余之拙也”意为: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
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作者被贬贫瘠之地,事务又非常繁忙,别人都认为他一定不快乐。但实际上呢?他却是“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体现了作者身处逆境却乐观旷达,随缘自适的超脱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全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前往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
我从杭州调移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