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练习
一、重点字词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至:到。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交横:交错纵横。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二、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念无与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盖:盖竹柏影也。(原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狼》
至:遂至承天寺。(到)寡助之至。(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欲:解衣欲睡。(将要)欲穷其林。(想《桃花源记》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三、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 至:到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 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3、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入户,无与为乐。
七、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
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八、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 
九、描写月夜庭中景的句子是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十、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描写月的诗词佳句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短文两篇》拓展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寥数语(  ) 陵(  ) 夕日欲(  )沉(  )(  )
未复有能其奇者(  ) 怀民亦未(  ) 水中藻荇交横(  )(  )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答谢中书(  )      交辉(      )
四时备(    )    雾将(  )(     )
夕日欲颓(  )(  )      竞跃(   
无与为乐者(    )      相与中庭(  )(  )
积水空明(    )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3.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      ,字      ,号      ,有“      ”之称。谢中书即     
苏轼,与其父        、其兄        合称“三苏”。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                        ,以及唐代的               
4.翻译下列语句。
清流见底         
五交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8.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9.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10.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1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1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1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1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        ,再        ,最后       
4.解释加黑字。
(1)欣然起行                (2)遂至承天寺           
(3)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两人           
5.用“/”给下列句子划节奏。
(1)念 无 与 为 乐 者    (2)但 少 闲 人如 吾 两 人 者 耳
6.选择与“相与步于中庭”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何有我哉  B.达汉阴C.责任重泰山  D.私拟作鹤舞空中
7.翻译。
(1)月入户,欣然起行。
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余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西城,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①上元:旧以阴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②过:访问。③民夷:指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卖肉者、卖酒者,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过,字叔党,苏轼幼子。当时跟从苏轼贬居海南。⑥韩退之:指韩愈。⑦走海者:走到大海边上的人。这里苏轼隐指自己,当时他在海南岛,称得上走海者。
9.解释加黑字。
归舍已三                  鼾矣             
西城                  放杖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全文             
10.翻译。
(1)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译:                                                           
(2)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译:                                                           
11.填空。
(1)写元宵节夜游气氛热烈的句子是                                                           
(2)本文的中心论题是                           
12.“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这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