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
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注释】
[1]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2]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3]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能够交谈取乐的人。念,想到,考虑。
与为者乐,共同游乐的人。
[3]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4]遂:于是。
[5]寝:入睡。
[6]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一同,共同。
[7]庭中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8]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9]藻、荇(xìng):泛指水草,水草总称。荇,一种多年水生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0]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11]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在句中译为清闲的人,或有着闲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
[12]但少闲人:仅仅缺少清闲的人。但,仅仅。闲人,清闲的人。
[13]耳:罢了。
【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被后人誉为“写月的绝唱”,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低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不过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
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文,是“充满勃郁”于内而不得不表现于外的
东西。胸有“万斛泉源”,才能“不择地皆可出”;胸中空无所有,
光凭技巧,就写不出好文章。苏轼的确是胸有“万斛泉源”的大作家。就其散文创作来说,那“万斛泉源”溢为政论和史论,涛翻浪涌,汪
洋浩瀚;溢为游记、书札、序跋等杂文,回旋激荡,烟波生。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
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
直流的。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
韵味?细读此文,虽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明。“元
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年月日,又
写了个“夜”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没有什么可干的。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
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寻“乐”。一个人“行”了一阵,不很“乐”,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
而想起一个能够共“乐”的人,就去他。这些思想和行动,是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几句表现出来的。寻见张怀
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在
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接着便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全文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燥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
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
美妙境界。
文思如滔滔流水,“与山石曲折”,至此当“止于不可不止”了。“止”于什么呢?因见“月入户”而“欣然起行”,当止于月;看